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N Skills Every Scientist Should Have

A scientist should be able... by Chad Orzel from http://scienceblogs.com/principles/2007/10/n_skills_every_scientist_shoul.php

  1. ... to plan and carry out a simple experiment.
  2. ... to construct and test a simple theoretical model.
  3. ... to operate a computer.
  4. ... to interpret a graph.
  5. ... to understand algebra.
  6. ...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simple statistical quantities (means, medians, standard deviations).
  7. ... to understand simple calculus (basic derivatives and integrals).
  8. ... to write a technical paper explaining a new result.
  9. ... to write a grant proposal.
  10. ... to give a "cocktail-party" explanation of thier work in layman's terms.
  11. ... to give an hour-long seminar about their research.
  12. ... to read and evaluate the papers of other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13. ... to read and evaluate general-audience articles about other sciences.
  14. ... ?
here are chinese comments: from http://gezhi.org/node/792

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会:

1、设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
2、构造和验证简单的理论模型;
3、使用电脑(留言里有人补充:不只是 Windows 的 :P);
4、解释图表;
5、懂代数;
6、计算和解释一些基本的统计值(平均值,中值,标准差,等等);
7、理解基本的微积分;
8、写技术文章解释结果;
9、写项目申请;
10、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你的工作;
11、做一个小时长的研究报告;
12、阅读和评价同领域别的科学工作者的文章;
13、阅读和评价非自身领域的大众科学文章;

文章留言里有人提了一些,我觉得这几条不错:

14、使用图书馆,数据库;
15、指导学生后辈;
16、说“不知道”。

Saturday, November 10, 2007

nov 3rd, one day tour in munich - part 1

We start our trip in here.
The HauptBahnhof(Hbf-train station) of Augsburg. It is built in 19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oldest Hbf in Germany.
We buy a Bayern ticket for 27 euros and take the RE(regional express) to munich.
the time table
after about 40 minutes trip, we arrived munich hbf.
the ICE (inter-city express) is the fast transportation tool in europe and it connects the main cities. but its cost is much higher.
when we get out of the munich hbf, we saw these two lovely young ladies. so i took a pic for them. 8-)
the outlook of munich hbf.

川菜是怎样变辣的

此文“非法地”从网易转载:

当今的四川人的口味,其实与李白苏轼相去甚远。如果没有明清时期传入的辣椒,川菜还能称为川菜吗?

川菜号称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源流。但很难说现在我们吃到的川菜,与那时的川菜有多大渊源。一个铁证就是,最多在四百多年前,川菜中还没辣椒――没有辣椒,怎么能称为“川菜”呢?

古代川菜的断裂

老川菜和新川菜的断裂点在17世纪。

明王朝在十七世纪度过了内忧外患的最后四十多年。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四川是战争持续到最后的一个省,也是经济民生被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省。张献忠部在四川建立了地方政权,在发现自己不再可能统治中国以后,他在四川实行了焦土政策。张献忠以及其他军队骇人听闻的烧杀破坏让成都平原几乎变成荒野。人口学家的研究显示,战乱使四川人口从高峰期的数百万,减少至60-80万人,而四川的中心地区成都平原,老四川人已经是“百不余一”了。

杀戳,灭绝了人口,也切断了文化乃至习性的传承。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菜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遭到灭顶之灾。

川菜据称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自秦朝至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四川人自古以来便有“尚滋味”的传统,加之川中物产丰富,鸟兽禽鱼为川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大量使用的蜀姜、川花椒等调料,早在汉代就作为川人“好辛香”的特征驰名海内。

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

但在灭绝性的屠杀之后,谁还有可能传承那些精细复杂的菜谱呢。成都平原的屠杀之后,只在张献忠大军较少进入的川南宜宾、自贡等地,部分地保留了古代川人喜食糯米的习气。

川菜为何独麻

川人自古“好辛香”,喜欢辛辣味的食物,但古来“好辛香”的并不仅仅是川人。

花椒、姜和茱萸,是中国最传统的三大辛味调料,其中花椒是最常用的辛香调料。根据近年来对古代食谱的研究发现,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中,五分之一左右的食品都要使用花椒。花椒曾经在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流域中下游都有大量种植,在花椒食用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菜谱中使用花椒的食物比例占到37%。

花椒曾在辛味调料中占据毫无疑问的统治地位,其食用范围基本上遍布全国,在中国饮食中的重要性即使是今天的辣椒也无法与之相比。

但从明末以来,辛味调料在饮食中的出现频率开始持续走低,很多菜不再以花椒作为原料,这固然部分由于这一时期开始普及的胡椒的冲击,但很多传统的食品辛辣地区口味也开始变得清淡。

尽管个人的口味喜好常常变动不居,但总体看来,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人们却不会无缘无故地创造或者离弃一种饮食传统。花椒的衰落其实与中国人明清以来肉食结构的改变有重大关联。

辛味调料的两大功能,一是压住食物中的腥膻,二是祛“寒湿”。在清代以前,中国的人地比率一般在每人五亩以上,由于人口基数较小,大量以森林和草地为主要植被的山地没有得到开垦,为散养型的畜牧业提供着广阔的生存空间,牛羊肉在中国人的肉食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牛羊肉的腥膻味是各地广泛使用辛味调料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明朝引入的土豆、玉米、番薯等高产旱地作物,引发了持续的人口增长和山地开发,大量草坡和林地成为耕地,牛羊牧业因此萎缩,家庭养猪和家禽肉类在饮食中比重大大增加,猪肉成为主要的肉食,而它显然不那么需要辛味调料来压住腥膻。

于是在清代的禽兽类菜肴中,花椒入谱比例从明代的59%降至23%。随着肉食结构的这一变化,很多地区已经退出辛味版图,转而追求清淡温和的口味。

到清末的时候,花椒入谱已经仅占18.9%,而且基本上都被挤压在四川盆地一带,花椒只被爱好辛辣的四川人所偏爱。川菜天下“独麻”的地位,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在今天,满满一大桌没有辣椒的川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上,从古代川菜的失传到辣椒在四川大行其道,中间还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溯江而上的辣味

早在十六世纪下半叶,那些活跃在马尼拉进行丝绸贸易的中国商人,在带回大量白银的同时也带回了辣椒,在1591成书的《遵生八笺》中,称之为“番椒”,这可能因为辣椒是从海外传来,又与当时流行的胡椒一样有辣味而适作调料。

浙江的辣椒传入,有可能只是辣椒进入中国的几条路线之一,其他可能的路线还包括沿丝绸之路传西北地区,荷兰殖民者传到台湾等等。和浙江出现辣椒差不多同样的时候,东北地区也似乎在十七世纪初从一江之隔的朝鲜得到了辣椒,这可能是后来华北地区及至今东北的朝鲜族人吃辣椒的一个源头,但这些猜想都难以得到史料的最后证实。

辣椒注定不可能拥有花椒曾经的地位。辣椒虽然最早传入浙江,但浙江的北方近邻江苏省却直到嘉庆七年(1802)才在《太仓州志》中出现关于辣椒的记载,江苏大部分地区种植辣椒都是在民国以后的事情,南边的广东倒是从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对辣椒有些记载,但广东人素来口味清淡,直到民国时期辣椒种植也不是很普遍。据调查,民国二十年广东省各县中只有紫金、平远两县蔬菜中有辣椒。

不过,尽管南北的传播受阻,长江中上游地区对辛辣味的爱好却锲而不舍,这使得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得以沿长江上溯西进,并在湖南形成了一个次级中心,江西、贵州、湖北和四川的辣椒,应该都是湖南人传入的,这些地区也构成了中国口味最烈的吃辣区域,故有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之说。

湖南人认为,吃辣与湖南人的性格有着特殊的关系,吃辣椒促进血液循环,除了可以被祛寒除湿,还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但长期吃辣是不是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养成,现在还不得而知。处在食辣核心地带的湖南,近代以来出了不少砍头不过风吹帽式的革命人物,毛泽东认为吃辣椒使人们性格冲动,脾气火爆,“不吃辣子不革命”。不过,尽管成都人也吃辣却温良恭俭让,东北人不吃辣却往往脾气冲动,这说明,这种 “辣椒的性格印象”或者是食辣人群的一种自我暗示。

贵州是一个至今仍常常被忽略的辛辣重区,辣椒从江浙传至贵州,中间间隔好几个省,贵州却极可能是中国最先普遍食用辣椒的地区。因为贵州缺盐,古来如此,康熙时田霁的《黔书》中说,“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诳夫舌耳,非正味也。”康熙时的《思州府志》,在药品类中也有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海椒”这一对辣椒的别称来自湖南,这似乎显示了贵州辣椒的来路,但将其归在药品之中,也显示了辣椒在之前的主要用途不是作为调味品。

到乾隆时期,贵州吃辣椒已成风尚,此时邻近贵州的周边地区也开始普遍食用辣椒,湘西地区吃辣也有了正式记载,乾隆时的《辰州府志》称此时“辰人呼为辣子,用以代胡椒,取之者多青红皆并其壳,切以和食品”,不过,湘东和湘南普遍食用辣椒的记载却要等到嘉庆以后才会出现。

重塑川菜

后来四川人虽然以吃辣出名,但他们接触辣椒却要晚得多。直到乾隆14年(1749)在成都郊区大邑县的县志中,第一次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荤菜类:秦椒,又名海椒。”这比湖南迟半个世纪以上,但四川的吃辣习俗却几乎与湖南同时普及。四川人保持传统的嗜麻习惯的同时,又把辣味加入了饮食。番椒在四川地区称海椒的最多,辣椒和辣子次之,而辣子其实也是湖南人发明的称呼,这似乎证明了四川辣椒的主要来路与清初的人口迁徙有关。到嘉庆年间,在四川金堂、华阳、温江、崇宁、射洪、洪雅、成都、江安、南溪、郫县、夹江、犍为等县志及汉州、资州州志中都有了辣椒记载,辣椒的广泛分布证明它在川人的饮食习惯中地位日重。

光绪以后,除在民间广泛食用外,经典川菜菜谱中也有了大量食用辣椒的记载。

在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览》中,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佐料,回锅肉也在这里第一次写上了菜谱。辣椒从此时就成为川菜最主要的材料和最鲜明的印记,“川菜”被重新创造了。

今天四川人引以为自豪的川菜,都仅仅是在这三百余年来的智慧结晶。今天的川菜按照传统流派划分,有上河邦(成都、绵阳地区为中心)、下河邦(重庆、万县地区为中心)、小河帮(自贡、宜宾)、资川帮(以资中为代表的沱江流域各个县份,包括威远、仁寿、井研、富顺)等分法,但无论怎么划分,都离不开对辣和麻的运用,虽然亦极尽巧妙和多变,但与东晋而下,千年来美名盛传的川菜,也许只有其“中庸,精细”的指导思想上的雷同了。

辣椒版图

辣椒的势力范围终于基本划定。最迟19世纪初,中国的大多数省份的文献都对它的出现有所描述。它在康熙年间由浙江传入到中西南地区的湖南和贵州,从朝鲜传入的辣椒也从东北传到华北地区的河北;雍正年间又增加了西部地区的陕西,华北地区扩大到了山东;乾隆年间华东地区扩大到安徽、福建、台湾,湖南周边地区扩展到广西、广东、四川、江西、湖北,西部扩展到甘肃;嘉庆年间华东区又扩大到江苏;道光年间华北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南、内蒙古南部。

历200余年时间,辣椒遍布了中国。此时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除云南)、华北、东北、西北辣椒栽培区域都已连成一片。

相比起种植地区的迅速扩张,食辣地区则显得稳定得多。西南大学教授蓝勇教授按“辣度”划分了中国的辣椒地图:以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陕南为主的长江中上游重辣区;以北京、山东为核心,东及朝鲜半岛,西至新疆的北方微辣区;和江苏至广东,基本不吃辣椒的东南沿海淡味区。这其实与将近200年前的吃辣版图也并无太大变化。

蓝勇教授认为,在无需辛辣香料祛除腥膻的情况下,必须是日照少,冬季寒冷,气候潮湿,才会因为祛寒湿方面的需求而养成吃辛辣香料的习惯。此阴、冷、湿为食辣三要件,缺一不可,而长江中上游的食辣地区,往往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山多雾大,冬季冷湿,是当然的重辣区,而北方微辣区冬季虽冷却日照强烈,大部分内陆较为干燥,因此辛辣取向较重辣区弱得多,至于东南沿海地区,虽然湿度大但冬季温暖,且日照较为强烈,因此没有食辣需求。

浙西千岛湖一带或许可以为这种判断提供一个佐证,千岛湖多山,雾大,冬季阴冷,气候潮湿,此地颇为嗜辣,俨然沿海淡味区的一个异数。

气候因素类似于地质学中决定基本地貌形态的内力作用,它雕刻了辣食还是淡食的基本疆界,而辣文化的优秀产品,水煮鱼,毛肚火锅,剁椒鱼头等等,则类似于流水堆积,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让吃辣的疆界越来越边缘模糊。一道新式的川菜或湘菜,或许比一个漫长的雨季更令人亲近辣椒。

未必四川人不吃淡,未必浙江人不吃辣,当一个四川人知道在口味上自己不仅与李白苏轼相隔甚远,甚至难以亲近杨升庵或者秦良玉,再想想其实已经与杜桑・卢维杜尔和阿兹特克人在口味上暗通款曲,就觉得在吃饭的问题上,怎么能相信文化决定论,毕竟商业社会的世界是平的。

Tuesday, November 6, 2007

two articles about engineering and one chinese passage about graduate studies

ADI's Lew Counts: IC process shapes industry, society

In an industry that has a reputation for high turnover, there's a surprising amount of personal longevity, especially at analog vendors. A case in point is Lew Counts, vice president of analog technology at Analog Devices Inc., who is retiring today (Oct. 31) after 38 years at the company. Counts recently spoke to EE Times about the changes he sees in process technology, products, foundries and peopl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industry.

In his view, it's all about IC process technology, where you uncover potential rather than discover new laws of physics. You need to use what you have to its utmost, but you also need to do more in order to go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Moore's law is to create more value and expand horizons," he noted. "View technology as something you can drive forward and change. Electronics has moved from the shrine to the mainstream. Arcane stuff has become commonplace."

At a deeper level, he said, "electronics is the projection of the human psyche; it's about ego. Our field has become a means of expression, with so much value in tiny chips. Content is in product, with the high degree of value now encapsulated for all.

"The real strength of the industry is process, and everyone else gets a free ride. It affects everything, not just density and feature size. If you don't have a proprietary version of a process, it won't be fully effective. A process encapsulates all the learning that precedes it. It is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organization." Big chips are not a point event, Counts believes, but are "the accumulation of so much work that has preceded them, and in so many disciplines."

Analog companies have to do a lot of that work themselves, since analog poses a distinct set of trade-offs, noted Counts. For a long time, the analog mind-set was to reject departures from the status quo. "But you can find a way to move industry forward by process, by squeezing a lot out of each generation. Moore's vision was right, but new processes were needed to lower cost and power per function. New processes are a direct result of knowing that process technology must be driven."

The industry, he said, "had a naive belief that cramming more in, and scaling, would lead to something significant. We have a durable model of growth and advancement, but we were not so sure of this 30 years ago. We now provide 128 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for ultrasound in a chip, improve image quality, [enable it to] be faster and be lower power." That example, he added, demonstrates one big change: " 'And' is the new critical word. You have to provide Benefit A and Benefit B."

Stepping back for a broader view, Counts said that the biggest surprise is to see "the whole point of connectivity and networking of individuals as a social phenomenon." Another trend is the "convergence of network science, silicon processes and sophisticated design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a climate for entrepreneurs."

The biggest change, he said, has been "the universality of electronics, and sophisticated electronic products. The model has been powerful at generating unexpected things, because you can connect so many people."

What about the talent needed to make this happen? "There have never been lots of analog designers; there never have been a lot of people on the technical side," Counts noted. "But—and this is critical—a few people can do the work of many." Whil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envy of the world, with a system of private and public colleges that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electronics is worldwide, and the industry has challenges to find enough of the right talent. By pulling in this talent,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can create so much value."

As for the debate on whether analog vendors will embrace fab lite or even fabless models, as their digital counterparts have done, "the fabless model has opened up opportunities for many innovative startups, and that's a good thing," Counts said. At the same time, "proprietary processes such as CMOS on SOI [silicon on insulator] are still needed for high-end applications. Foundries have to broaden their process offerings, such as to 50 V, since electronics will be everywhere."

Adding to the challenge, capital markets "are short-term oriented, but our industry has a longer time constant. The road map is a plan of the future, and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implement. Investment models can be precarious, in terms of payback."

What about the future of analog in an increasingly digital world? The "need to interface to the real world mandates analog," Counts said. "Analog circuits are still cheaper for some applications. Look at [the work under way to use] CAT5 [Category 5 cable] and analog to distribute video, compared with HDMI."

Looking ahead, Counts noted, "We have moved to having system experts, in addition to circuit and IC experts." Conventional, "ideal" op amp thinking, he said, is of no use in tackling some problems, when the real issue is error management. "You need to get information into digital form with no errors.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SNR [signal/noise ratio] and similar parameters to do analog IC design and meet channel requirements. In basestations, for example, dynamic range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shorter term, Counts believes "we'll have a profusion of inexpensive electro-optic link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using an optical link between clamshell halves [of a cell phone], and with chip-to-chip optical communications coming" as well.

Looking further ahead, "the convergence of biotech and electronics will prove to be very fruitful, with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Engineers are going to have to get closer to the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and biology."


State of the Engineer: What would I be, if not an engineer?

I am an engineer. Period. I have always loved the adventure and challenge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of finding a way to make something work and persuading others to let me do it. If I were not an engineer, I suppose I would be an architect. Then again, maybe I would be an attorney, or a psychiatrist, an entrepreneur, a novelist, a performer.

Being an engineer at heart, I find that most other careers provide only portions of what I love about engineering. The truth is, I would probably find most other careers too limited in variety and challenge.

What attracts me to architecture is how it blends inspiration with utility. I once engineered a remote control for whole-house automation. It provided the utility of control of all in-house systems while being intuitive enough for a guest to be able to use. It had to fit into your hand, look perfectly in place next to the good china and inspire oohs and ahs from visitors.

Being an attorney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competitive persuasion. Facts and evidence are great, but how well they are researched, understood and presented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to the outcome. Engineering is full of competing ideas, trade-offs and pathways to end solutions. They must be researched, strategically weighed out and agreed upon. The pathway from idea to end product is greatly shaped by engineers' abilities to understand the requirements and persuade themselves and others of the best possible solutions.

Psychiatrists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at what you get out of life is largely due to what you put in. They have to deal with stress, insanity, emergencies and finding balance. They help people cope with life, deal with change, find strength, overcome weakness. Engineers have to deal with the laws of physics: You can't get more out of a system than you put into it. They have to balance target requirements with reality, time and effort. Engineers constantly deal with change: feature creep, performance failures,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design efforts and technologies, and more. New designs have to strengthen output power, range, throughput, user interface and functionality while overcoming weaknesses in power consumption, size and noise susceptibility.

Entrepreneurs deal with creating strategy, organizing resources and generating plans of action to form new businesses. Entrepreneurs are evangelists for idea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yield a return on investment. They form ideas into viable, compelling business plans. I've been an entrepreneur. I founded a company, raised millions of dollars, created a product, presented it to the market, sold it to customers and moved on to other adventures. Every engineer requires the wherewithal for strategic planning--a course of action for project completion. Engineering requires getting buy-in for budget, tools, talent, resources and schedule. Ideas have to be sold to those who need to contribute to making them reality.

Novelists are communication artists. They use words to create understanding in their readers' minds. Books solidify ideas so that people can envision and follow a story. Writers create definition and personality for characters and depict how they interact. Books create a reproducible standard that can be interpreted and delivered in many languages. I have written thousands of pages of architectural specifications, product feature requirements, design reviews, theories of operation, research findings, project plan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groups to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they must be on the same page when it comes to project specifications, component specs, interface specs,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intended operation. It is not good enough to write documents that you can understand; it is neces-sary to write documents that others will not misunderstand.

Performers are artists who make complicated actions look simple. A good and entertaining performance requires preparation, timing, coordination, the right materials, a lot of skill and a little luck.

Engineering is like a good song and dance. It requires a lot of coordination--and a lot of failure in practice before the final present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final produc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bined talent of the company. Engineering also requires good frequency control, noise reduction and contingency plans, and often improvises when things don't go as planned.

I remember as a youth pulling apart an old phonograph and a small transistor radio to create a stereo sound system. I remember taking over installation of the electrical wiring in our house when my father was having difficulty with a four-way switch. I remember my first electronics kit and putting together all the projects. I remember plugging my first multimeter into a 120-volt outlet and making sparks because I had used the wrong inputs.

I guess I have always been destined to be an engineer. And in a way, choosing to be an engineer has enabled me to be much, much more.

Why would I choose to be any one other thing, when being an engineer has enabled me to be so many?

Paul Vincent is mixed-signal ASIC team manager at Cirque Corp. (Salt Lake City).

Engineers forecast 'opportunity'
We asked engineers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a wide range of technologies, from Bluetooth to WiMax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In the course of this inquiry, we learned not just what engineers are working on now, but which technologies they regard as the most promising for the future. One insight is that the number of engineers working in a promising field does not usually match the potential in that field. For example, almost 60 percent of our respondents deemed nanotechnology a ''promising'' area. But fewer than 20 percent of those respondents said they are either working in nanotechnology or expect to do so in the immediate future.
For the sake of this exercise, we have designate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current activity in a technology and expected future activity in that technology as the ''opportunity gap.'' The opportunity gap in nanotechnology comes out to a whopping 39.7 percent. Bearing in mind that the comparison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scientific-casting engineers as technology handicappers—we calculated the opportunity gaps for all of the technologies tracked in the survey.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对即将读研的同学很有意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能再用本科生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更应该具备学术研究素质,学会创新,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怎样与老师一起进入研究领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 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 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 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 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 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 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 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 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 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 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 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 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 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 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 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 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 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 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 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self-help”,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 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个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非一 流大学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 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身 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 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 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 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 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 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 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地念书、不停地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 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 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 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历史,所以我就不停地念书、不停督促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地开书 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 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 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 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 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 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 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 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 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 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 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 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 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 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 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 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 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 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 办法好好地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 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 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 奇怪了。


不 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 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 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 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 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 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 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 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


到 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 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 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 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 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 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 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 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 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 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 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 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 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 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 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 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 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 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 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 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 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 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 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 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 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 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 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 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 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 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 正。


为 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 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 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 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 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 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 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 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 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 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 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


图 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 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 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 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 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 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 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 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 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 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 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 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 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 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 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 要如何着手。

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最 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 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 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 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 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 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 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 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 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

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 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 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 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Monday, November 5, 2007

an article about EE engineers

Salary Survey: They're not rock stars, but EEs earn satisfaction

In the greater scheme of things and for the time being, engineers--especially in North America--have it pretty good, at least according to their replies to the EE Times Annual Salary & Opinion Survey.

Among the findings revealed by the almost 1,600 respondents to this year's questionnaire is that engine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edian earnings, including benefits, of $108,800, slightly higher than last year's median of $104,300. That compares with European respondents' median of just over $61,000. Japanese engineers reported median earnings of $65,400.

The U.S. engineer's life isn't without its worries. There are deep concerns about job security and the outsourcing of engineering work to lower-cost markets, mainly in Europe and South Asia. But American engineers, with annual compensation nearly 40 percent higher than their closest competitors, have reason to be satisfied. In fact, slightly more than two-thirds (67 percent) of respondents declared themselves content with both career and employer. Only 14 percent expressed the opposite sentiment.

One respondent, Paul Vincent of Cirque Corp., summed up the prevailing sentiment with exceptional eloquence: "I am an engineer. Period," he wrote. "I have always loved the adventure and challenge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of finding a way to make something work and persuading others to let me do it. . . . Most other careers provide only portions of what I love about engineering."

Among European engineers, 56.8 percent of those answering the questionnaire said their jobs satisfied them, but dissatisfaction was also high, at 27 percent. In Japan, 84.6 percent of engineers responded that they are "satisfied" (26.0 percent) or "somewhat satisfied" (58.6 percent).

The survey samples this year were just under 1,600 in North America, just over 1,900 in Japan, and 164 in Europe.

Salaries up, but not by much

As indicated by the change in total compensation, salary increases across the board in the North American sample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of 4 percent, which roughly matches the increase in the cost of living. A plurality of respondents, 48.7 percent, got raises between 2 percent and 4 percent. Overall, four of five engineers in both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received increases of 6 percent or less. In Europe, more than 65 percent of engineers failed to top 4 percent. Among Japanese respondents, only 37.8 percent reported receiving any increase at all, and 20.2 percent actually sustained pay cuts.

The relative stagnation of salaries for the predominantly U.S. sample in North America reflects a widespread economic anxiety and signals possible trouble. For several years, many engineers in the survey have expressed worry about having to compete with lower-wage engineers overseas, and fear that foreign engineers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lsewhere threaten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even their livelihood.

The two biggest concerns for American engineers center on foreign competition. The impact of offshore outsourcing was cited as the major concern by 35.4 percent. Combine that with the 16.3 percent who acknowledged their unease about H-1B visa employment levels (special visas for foreign engineers working temporarily in the States), and more than half (51.7 percent) of the respondents are worried about foreign competition.

One engineer, Roger Landon, 61, of DRS Technologies, summarized his frustrations: "We are told we need more H1-B visas because the corporations can't find engineers. [Engineers] are there. CEOs don't want to pay the salaries."

Even more bluntly, Joe Lauinger, 34, an IC design engineer in government service, said, "I think foreign engineers will saturate America's engineer-dependent companies, create their own spin-off companies and connections, saturate the managerial positions . . . and eventually control the industry. Engineer-rich countries will be puppeteers of our industries."

Gender, vacation, stress

The survey also found that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male-dominant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 This year's respondent pool in North America included only 90 women, or 5.7 percent of the total. In Europe, the share was even lower, at 3.1 percent, and in Japan the question was not even asked.

Women today in all types of engineering make up 14 percent of the total, with most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omparison, more than 17 percent of partners in law firms are women, and, according to The Boston Globe, more than half of all medical students and 42 percent of hospital interns are women. Among the handful of occupations that underperform engineering in 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practitioners is truck driving, at 5 percent.

As for vacation time, the survey revealed that a longstanding disparity persists between U.S. and European EEs. Among American poll respondents, 78.3 percent of engineers earned more than three weeks' vacation, but only 53.9 percent took all the time they had earned. In Europe, 95.1 percent of engineers got at least three weeks' vacation, and 78.4 percent used it all.

How well do engineers fare against other professionals?

For many respondents, stress is a subtext of engineers' limited time off. Respondent Shaun McMaster suggested burnout is an occupational hazard: "I simply don't see a lot of engineers in their 50s and 60s. Those I do see are looking for a way out. I still like engineering, but I'm 40 and am already anticipating an early exit from engineering to something less stressful."

Married, with children

One piece of good news is that engineer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seem to live remarkably stable lives. They are better educated than the average. They tend to stay in the same job and with the same company (an average of seven years, our survey found). Most are married (81.2 percent), and their divorce rate is low (4.1 percent).

"Becoming an engineer and maintaining your technical edge requires lots of work, dedication and time," noted Matthew Burns, a field applications engineer at Avnet Inc. "After many years spent attaining 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it requires diligence and stability to maintain. Most of the engineers I know [apply] this same dedication, diligence and time to maintain stability in their daily lives."

In the same vein, respondent Kenneth Rousseau said, "Engineers seem like inherently conservative people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not particularly welcoming of change. Perhaps it has to do with our creating so much change on the professional side that we abhor change in our personal lives."

Forecasts and technologies

Peeking into the future, 28.3 percent of North American respondents predicted that the next best opportunity for engineers will be "green" 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t 35.1 percent, this consensus in Europe was substantially stronger.

One U.S. engineer, Michael Bandel, spoke passionately about the need for engineer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ir work not just a green awareness, but a more expansive vision for society as a whole, which he saw as having been "dumbed down" and far too swayed by superstition. "Engineer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ir scientific expertise. However, we all have a duty to understand basic civics, economics, history, art, biology, etc.," said Bandel. "This lifelong learning should culminate in ethical views and treatment of our environment, including all life contained therein."

For North Americans, the winner in the "most interesting technology" sweepstakes this year was embedded processors, at 52.2 percent. System-on-chip was close behind, at 46.9 percent. Topping 20 percent on the list were Linux, system-in-package, nanotechnologies and WiMax. In Europe, the big three were embedded processors, at 57.5 percent; system-on-chip, at 47.9 percent; and system-in-package, at 30.8 percent. RFID, 3G wireless and nanotechnologies were tied for fourth, at 28.1 percent.

Respondents also passed less than enthusiastic judgment on a range of relatively new technologies, among which--in both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streaming media (12.6 percent), XML and other scripting languages (11.4 percent), and 3-D packaging (9.8 percent) attracted the least interest.

Respondents agreed heavily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heir companies are market-driven; 82.8 percent strongly or somewhat agree. And 83.4 percent feel free to talk back to the boss. Almost 85 percent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careers, but 46 percent said respect for engineers in their companies has dropp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More than 57 percent said they feel that the society as a whole has lost respect for engineers.

One engineer, Kevin Cousineau, expressed this ambivalence. "I need to be ready when my American technical/engineering company gives up on America and moves my job overseas," he said. "I would do engineering for the next 30 years if I could. The creativity required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is quite exhilarating."

The bottom line? More than seven in 10 engineers, as measured by the survey, would still recommend engineering to their children.

As Vincent wrote in his essay: "Engineering is like a good song and dance. It requires a lot of coordination--and a lot of failure in practice before the final present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final produc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bined talent of the company. It also requires good frequency control, noise reduction and contingency plans, and often improvises when things don't go as planned."

David Benjamin is a freelance writer based in New York.

Friday, November 2, 2007

佳文一篇,与君共赏 - 理想、激情、生存——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转自21ic.com:

理想、激情、生存——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1)

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

1977 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 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给你半个工程师。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4开制版机(用来做PCB的胶片)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2H铅笔,笔芯削成20mm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5-6mm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笔尖直径0.2mm。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60度。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然后,他让我写0~9的阿拉伯数字。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的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的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l了4笔,每笔4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制图工作。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划”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一个个想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他甚至教我们自己制做小提琴,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24小时。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

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他太太是50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象《化石》,《乐器制作》。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航空知识》《科学画报》《化石》《考古》《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

1977-1978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是1970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年才进工厂,岁月蹉跎。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从进工厂起,我就有了个理想,奋斗10年,成为工程师。

2.三年寒窗

1978 年我参加了高考,可惜没考上,主要原因是当时我的工作已不错了,没有全身心投入复习,现在看来是鼠目寸光。原本准备来年再考,可突然来了读大学的机会,那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并冬季招生,1979年2月开学。开始并没打算读,可是读电大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带薪上学。就这样,通过简单考试,我开始了读电大。此时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原南无复校,老师们陆续回宁。工厂新产品设计需要人,所以读电大的3年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

大学的三个要素:名教授,图书馆,实验室。实际上电大仅具备了第一个。当时授课的大多是清华,北大老师。电大也成就一批名师,象教Basic语言的谭浩强,教英文的郑培蒂被媒体评为全国最多学生的老师,他们走到哪里,都被优先照顾,因为到处都有他们的学生。电大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上课,通过电视同步传到各地。由于还没有线电视,用无线接收。电视差转台常出故障,刮风下雨,天线摇摆,转播效果更差,屏幕上往往是雪花飘飘。一节课耽误了,就无法弥补,全靠自学。电大采取的是宽进严出,考试是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地点是相对集中。我们是在地区市的淮阴。完全没有普通大学老师学生面对面的种种便利。

我们那个班开始有50多人,一学期下来就不见了一半,一年后还剩15人,到毕业,只有8个人。我因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每天只睡4~5 个小时,整整3年几乎天天如此,。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恒心?说起来,是因为工厂里自己心仪的女孩跟一个驻军的团政委儿子好上了,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因此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读书。实际上,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当时就没有跟人家表白过,也许追一下,就是另一种结果。3年下来,人瘦成97斤,而且以后10年如此。

我的毕业设计是“RL-2微波漏能结构设计”那也是我们工厂实际研究设计的一个新产品。用来探测微波设备的微波泻漏能量。微波设备包括雷达,电视发射台等,超过30mw/cm3的微波对人体是有害的。在毕业设计答辩上,我从探测原理讲起,结合挂图介绍了主要器件传感器,又介绍了为将传感器上获得的讯号能在表头上显示出来,需放大电路和转换电路,这就是电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让电路板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也为了电路不受干扰,又为了传感器要有合适的形状便于手握,又因为是移动中使用的产品,特别要考虑防振设计,而这些就是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我还重点介绍了产品中需要的一种材料:它即要能够被制成异型。又要能耐高温不变形,还要对微波无反射。为找到这种材料(氮化硼)所做的研究过程。我的报告受到了内行和外行的好评。

我之所以要比较详细的说这件事,是象这样真正的原创性的研究和设计是非常锻炼人的,也非常有挑战性,在我后来的20年研发工作这样的项目不多。事实上在很多IT公司的研发部门也是如此,我见到的一家国内大公司的名校毕业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机级测试,没人告诉他们,这不能算是研发。我的一个感觉是这些年来国内很多IT大公司研发做的越来越浅,远不如80~90年代的企业。所以,整体上我们工业技术可能与发达国家比现在离得更远。当然有些公司除外象华为,中兴等。

3.十年磨一剑

龚维蒸老师看我想真学技术,就对我说,要想学透一行,要花十年工夫。先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再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的书,文章全部找来读,了解这门技术的来龙去脉和当前的发展状况;再用3年时间选择其中薄弱分支进行研究,这样你就可以有所成就。

1984年我回南京进了熊猫集团东方无线电厂,工厂主要产品是收录机和组合音响。我先是在工艺科结构室,主要的工作是:在设计阶段审查设计部门的结构设计图纸工艺性;在生产阶段承接设计部门的技术,写工艺流程卡(作业指导书)和处理生产线的技术问题。

就现在看,后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现在很多公司里工程部的职责。而前一个工作任务在大多数公司没有部门承担,这也是很多新产品样机做的可以,当批量生产时,问题就百出的原因之一。一个通则是,把技术问题解决在前端,将大大降低新产品失败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技术管理者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半年后发生了两件对我有影响的事。第一件事是描图员忙不过来,我去客串帮忙,在描一张图时,顺便改掉了一个明显的设计表达错误。按理描图员是不应做任何改动的,所以这引起了那位设计师的不满,好在负责结构设计的副所长就在旁边,拿过去一看,说改得对,就这样了。并且问我,你怎么会知道要这样改?我说,我是做过结构设计的。第二件事是我审查一个新产品的一套结构设计图的工艺性,正巧就是这位副所长设计的。我找出来其中十几个制图和设计不当问题。我看完后,随口跟旁边的同事说了一下,谁知这信息迅速传到了他耳中,而且也不知怎么传的。据说他听后是暴跳如雷,说我的图纸还会问题,他一个小年青,搞得不得了。我的室主任说,这是个不能碰的人,因为又是交大毕业的,又是副所长,这个时候,我的倔强性格也出来了,说:白纸黑字在那呢,大家都可以看啊。结果却是,下午当面沟通时,他一一修正了问题。

因为这两件事,由设计所长提出,将我调到了设计所。我回到了结构设计的本行,此时我实际上已有了6~7年的冷冲模和仪器结构设计经验。仪器主要用金属薄板做结构件;而音响的结构件主要是塑料件,塑料件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个新课题,除此以外,结构设计的内容是相通的。我买了能够买到的所有塑料材料和零件设计的书。

塑料因为可以设计成复杂零件,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业界一直有两类设计师,一类是先设计个大概轮廓,再做一个手板,根据手板,再完善细节设计。另一类是完全想好细节,并用图纸完整表达,再去做手板,这种做法,改动会很小。但非常考验设计者的功力。我是一直坚持后者的做法。同理,做一个整机结构设计,首先要划装配图,没有精细的装配图就匆匆划零件图也注定会反复甚至翻船。

我对设计的定义就是能够将设想和计算通过图纸将其表达出来,并可以成功的做成产品。对设计师来说,关键能力是还没有实物,但这物体已在脑中想象成形。而不是依葫芦划瓢。

调来设计所后,也是新手但有相当才气的丁石藤和我分别独立担任电路和结构设计师,设计高性能的双卡收录机8400。这是个全新产品,全套结构设计图包括装配图,零部件图,我一人40天完成, 开模后一次试模成功。电路也如期设计调试完成,整机试投产后也一次成功,没有发现大问题,故试产后一天都没停就又投入了6K的批量。做到这个状况,任何一个做过设计的人都知道这是很难达到的一个技术水准,同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协调工作,当然还有运气,比如模具厂,PCB厂没有出问题。因为成功的设计了这个产品,也因为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被任命为结构设计室主任。这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和国企环境是很破格的事情。我所在的设计室基本上都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而我的搭档也成了设计所长------丁石藤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少数几个杰出人才之一,他最历害的就是思维清晰而简洁,一语中的,具备超常人的智商,面对技术问题他几乎不会出错。而我的不出错是靠我的勤奋和专心,我在做设计时经常半夜惊醒,发现一个计算错误。

我这时才知道,龚,张两位老师教我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自己三年苦读加工作,使我已积累了相当的专业功力。连我自己也奇怪,我对塑料零件设计并不熟悉,但遇到问题我总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法,我没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的同事,相反我倒是经常帮他们的忙。

后来我接触过很多的工程师,发现他们虽然在R&D部门工作了1~2年,但并没有掌握他们那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那个专业应该学些什么。一方面我为自己感到庆幸,一方面我也得出一个结论,刚刚工作的1~2年对新大学生太重要了,没有一个好的师傅指导,会走多少弯路,甚至于就此碌碌无为。

我在结构设计室主任的位上一坐10年,虽然2年后我就就兼职副所长,八年后又做了所长.

8400 产品在生产车间量产时,在一张检验桌旁,检验科长问我,产品成功了,拿多少奖金就满意了,我说奖金不在乎,我希望能生产5万台,成为畅销产品。那是真话,那个年代的工程师,更看重的是名声。事实上由于是定位在高端的产品,销路并不好。所以厂里在分析了市场后,决定大幅度削减附加功能,仅保留主要功能,从结构上仅换面板,其余沿用原来的零部件。这大大快了设计进度。产品投产后命名为熊猫2200双卡收录机。就是这个产品上市后,因供不应求,包括熊猫集团本部的工厂一共4家厂生产,整整畅销3年,共产销120万台。为工厂创下巨额利润。也创下全国音响行业单机种销量的奇迹。

总结起来这个产品市场成功要素一是价格低,二是品牌好,三是质量稳定;技术成功要素是通用化,标准化,操作简单,外观美观。

在后面多年的产品设计中,几乎工厂所有的主要畅销产品都是我做的结构设计,或者是我带徒弟做的,实际上那时已有竞争,往往是几个设计小组同时做设计,然后由销售人员和厂长确定。产品的成功,也让我的技术日趋提高,也为我瀛得了很高的厂内外声誉,在我远没有被评为工程师的时候,从厂长开始就上上下下都叫我“马工”。

那时候的厂长是一个比较通达的人,一般我们完成一个产品设计就会让我们休整一下。由于多发奖金还是一个困难的事,所以一般都会安排骨干到各地去做市场调研,调研也是真的包括与经销商沟通和自己站柜台做一天营业员。然后会游览一下当地风景。除此之外我自己会利用这段时间和下班时间研究一些技术。

80年代家电产品大量的使用塑料零件,这就带来了材料选择,零件设计和零件连接的很多问题。我开始研究其中的塑料零件连接技术,国内出版物已远不能回答我思考的问题。从1985年开始,我开始读《Plastic Design Forum》,《Plastic Engineer》,《Toshiba Review 》, IEEE的大分子化学卷(记得是第34卷) 等杂志 以及《Electronic Packaging Handbook》等年鉴类书。陆续跟踪和了解这些技术6~7年时间,仅其中的小小自攻螺钉连接技术就花了2年时间。

当时自攻螺钉刚刚开始在国内用,我们的产品仅在一些不重要的连接采用自攻螺钉,原因是它容易滑牙。而打开日本的产品已 100%采用自攻螺钉。用自攻螺钉能大幅度降低装配成本,我觉得这就有研究价值。我跑了南京图书馆,江苏科技情报所,江苏电子科技情报所,南大图书馆,南京化工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北京图书馆,电子部第四研究所,沈阳790厂(电子部紧固件研究所)我收集了所有的国内外的相关书籍,杂志,中日美英德ISO标准,约200万字。

1885-1990年在读这些英文资料时,我陆续将其翻译发表在省和国家级技术刊物上计4万字以上。这给我带来了2个好处,一个是我成了中国电子学会的会员,一个是在90年我被评为工程师时免考英文。1992年,经过多年的翻译,研究和实际设计经验积累,我发表了自己10万字的论文集《塑料零件连接技术》(中国音响工业协会出版),这时我在金属零件,塑料零件的设计,连接技术,包括对这些材料的知识,以及冷冲压工艺,注塑工艺有了很多独到的经验,那时候我在工厂对技术问题已不敢随便说话,因为你一说,别人就会认为是对的,就会照着做。在行业已小有名气。

写技术论文不仅使自己进一步理清思路,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因为你写得时候才会发现,有些问题原来自己并不很清楚,给别人讲课也是如此。写和讲都是与己与人有益的事。我后来对工程师的要求都是要会做,会写和会讲。

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是一个比较容易上手的工作,有1~2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能出图,但在选材,工艺性,易装拆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真的需要多年积累。

我后来Interview新员工时经常问什么是电子产品的设计?什么是结构?什么是结构设计?但得到的多是大学教材里的隔靴搔痒答案。我的体会是:“结构” 对零件而言,就是形状和材料;更多的情况“结构”是对2个或以上有装配关系的零件而言,就是2个或以上的零件它们的结合处的配合形状;对整机“结构” 而言就是指零部件的布局。因此结构设计就是用最简的形状,合适的材料,精巧的连接,合理的布局实现功和性能的要求。

10年努力,我实现了做工程师的理想,1990年我拿到了省里发的工程师证书。在国企的日子,受到的教育使自己一直感到自己是工厂的主人,是为自己在奋斗。虽然那只是一个空头支票。

4. 男怕入错行

94 年前后,音响行业一方面由于香港大量的CKD在南方地区组装,而香港的模具制造水平比内地高一个数量级,产品的外观漂亮;一方面由于江浙地区乡镇企业依靠 “星期日工程师”也大量的生产音响。这些产品仅注重基本功能,摒弃了国企按国标追求的高性能指标。(这些指标对一般用户确也没有用)这两类公司的生产效率比较高,产品有价格优势。因此音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企产品的技术优势渐失。而国企固有的顽疾确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作起来,日子开始难过。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恶性竞争,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而那两类公司多数不在行业统计数据之内,维持在微利状况。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多年,应该说心中是有数的。“男怕入错行”在一个走向没落的行业里,可能你再投入多少力气,回报也是微薄的。

我开始学习计算机技术,我把我的一台486工作用机拆了一遍又一遍, DOS系统也装了无数次,DOS命令也用熟悉了,这时市工会职校的计算机中专班聘兼职老师,我就凭着一张DOS激活盘,一张DM盘,一张KV100杀毒盘和我从计算机报刊上得到的知识,开始教计算机维修课,实际上当时的计算机全是进口兼容机,品质相当好,故障也确实基本上是软件操作不当造成,我记得稍为难一点的是在计算机升级的时候要会编辑Config.sys和Autoexec.BAT两个文件和主板上的倍频跳线。事实上我的课还很快吸引了很多南工和南大的本科生来听,我当时每周4节课,每上两节课,要备8小时的课,我订了当时所有的计算机报刊,当学生问的问题当时答不出,我一定会弄清楚,下次课说明,其实带着问题的学习是效率最高的,我也经常在珠江路计算机一条街上看别人怎样装计算机。我的性格中有敢闯的一面,也有喜欢探求新知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自然习性。

94年我有了一个到“西电”去进修计算机技术的机会。一年以后,我看到报纸上同创登的招聘广告,就以普通工程师的身份,应聘同创集团新品研发中心结构设计工程师,面试当场即被录取,并让我即去上班,面试我的是新品研发中心总监徐一宁,这是一位做人很正的领导,只是由于有时表达过于直白,而没有更好的位置,我对他仍然心存感激,是他让我赶上了这一波计算机热的大潮,开始了10年的IT之旅。

92年有个同事要到深圳去闯天下,我们做的音响这一行,在深圳薪水高很多。因为他是做电路设计的,我是做结构的,所以希望我和他一起去,这样就可以搭档做产品。我对他说,你还没做好准备,技术上你还要积累,而且这个行业现在我也不看好。结果是他去了,我没去。一年后的年底,他神采飞扬的回来,请大家吃饭。说他月薪6千块。而我们那时月薪才1千块,结果是有一批人跟出去做音响。而我是准备转行了,再过2年后我也到了深圳,只是做了IT业。后来那些同事碰面,都说公司经营状况不好,薪水几年没加。而我的薪水确实是年年在加。

这一次的人生转折,是一次正确的选择。我的大部分同事还在国企里面耗着,有时看到他们面带菜色,就知道他们的处境。成功的转折来自于对社会,行业,自身的了解和极积的准备,来自于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抓住时机。

5. 化蛹为蝶

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对外界真是不太了解,开始工作的一个月给了我很多刺激。首先是薪资,面试时,我要了我在工厂时同样的月薪。面试者即是我的主管,笑了笑,一口答应。结果到第一个月发工资时,我得到了2倍的钱,其中一半是奖金。我悄悄问了一下同事,原来工作1~2年的大学生也跟我拿得差不多。我恍然大悟,怪不得面试时主管笑得暧昧。IT行业的薪资真是跟传统行业不好比。这也大大刺激了我的工作热情。

第二件事是不象我们电子行业设计师每人配备几十万圆的电子仪器,这里只是每人一台PC,所谓硬件工程师做的只是做用户层面的测试,他们多是工作1~2年的大学生。而结构工程师倒是需要做真正的设计。只是在这里共事的同事,他们离真正的设计实在太远,虽然也能用AutoCAD画零件图形,但对结构设计的要素掌握。这样的状况在后来的日子我多次碰到,包括我后来与台湾结构工程师的多次交流,我更是对自己有信心:我在技术上走得够远。顺便说一句,台湾称结构工程师为机构工程师是比较准确的,“机构”者“机械结构”也。

我认为中国的IT企业之所以没有成功的掌握深层次技术与其R&D的组成人员来源有关,他们差不多都是学计算机的新大学生。很多公司靠这批没有工厂制程的新人做板级研发时,遭遇了失败而在研发路上缩了回去。当时有大批的成熟电子工程师,他们没有及时的向计算机行业转移,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他们个人的损失。因为实际上除了软件工程师,其它象硬件,测试,结构,品质工程师,他们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如果有一批人转了过来,再加上新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的优势,至少中国的PC的板级研发有的跟台湾一拼。今天说这些,确实是过时,但在IT目前又一轮的技术变革面前会有借鉴之处。

第三件事是称谓, “嗨,你过来一下”,这是部门一个同事开始对我的称谓,从被上下尊称为“马工”到被称为“嗨”,也使我清醒的认识到:在一个新环境,过去的光环已不存在,你的能力,你的绩效,别人一概不知,再加上每家公司对一些人和事的处理各不相同,一定要在心态上做好调整,脑子要归“0”,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而不要对种种的新状况耿耿于怀。证明自己需要时间,不过这次时间来的很快。

我很快开始了一款PC的结构设计,两个月的时间不仅完成了结构设计还用数控折弯机做了5台样机,面板也用手板做成。在新品评审会上受到了公司总裁的好评。他问这是那个设计的,当知道是我时,他考了我个问题:“散热有几种方式”?我说:“对流,传导,辐射”,他又问我具体的散热设计方案,除了较常见的方案,我还说了“液体散热”。这是我第1次与总裁对话。会后我成为研发中心结构设计部长,有10个成员。

人生的经历是财富。我工作的前几年是设计仪器结构,主要设计金属薄板零件,后来设计音响结构主要是设计塑料零件。现在设计PC机箱,面板用塑料零件,机架用金属薄板,正好将我的技术积累全部用上了。

一个月后我们一群工程师在南方选PC机箱,我分析“保利得”一款机箱的软驱按键装配方式在运输中时可能会有问题,但有人说没有问题,台湾人设计的还会有问题?我们自己设计的才会有问题。结果上市后有30%产品软驱按键因运输原因被撞断,我在“保利得”与他们的工程师商讨解决方法,他们不承认是设计问题,认为是我们的包装设计问题,我请示了老板后,跟他们说,先解决问题,我重设计一个按键,模具费我们公司出,你们帮忙找一个可靠的模具厂,加班做出来。对方同意,结果我花4小时画完图纸,在2倍模具费的刺激下,7天后零件成功,1.5万台已出货机器换了此按键后,问题全部解决。

这时我们再来讨论责任,先是与“保利得”的业务经理谈,我一一把可能的原因排除后,最后只能是设计问题的分析说给他听,在我说的过程中,我每说一点,他就说 “是”,一直到我说完还说“是”,让我觉得他同意了我的观点,却不料轮到他说时,他说“我不是做技术的,要找我们的工程师跟你们谈”。实际上他是懂技术的,这位在美国生活了10年的左家骅经理让我懂得了职业立场和谈判技巧。后来“保利得”派来了据说已退休的总工程师和一个包装设计工程师,在事实面前,他们还是体现了固执。虽然他们比我们更会说表面上的“对不起”。

半年后集团新品研发中心搬迁至深圳,总裁兼总监,我任常务副总监,我们原来的总监任集团总工程师。开始了我们一群人5年的激情岁月。

理想、激情、生存——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2)

6. 激情岁月

那时候IT公司头上有许多光环,在IT公司工作是时尚,先进,高薪,有前途的象征,公司又是军方和省市政府投资的公司,总裁又极富鼓动力。公司在高速扩充中,尤其是销售人员,很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就做了负责一个省的销售公司经理。大家都热血沸腾,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别说我们,就是国家科技部朱丽兰到南京时,开始不愿意到公司来参观,在市领导的劝说下,才答应来10分钟,来了也不愿坐,想看一下新品陈列室就走,结果总裁才介绍了5分钟,就把她吸引得坐了下来,一直听了40多分钟。

我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因地处深圳远离总部,也不太受干扰。总裁一周来交代一次工作。新品研发中心的工作地点是整一层楼,一半是大通间,一半是标准客房,有1600m2。中心相对独立运行,为员工提供高标准的一日三餐和所有的生活日用品,也提供了对外有竞争力的薪水和劳保。员工没有生活之优。总裁的想法是希望封闭式的管理,按项目需求进人,做完了即可带着产品到工厂去生产。中心成立了项目管理部,硬件研发部,PCB layout部,BIOS研发部,测试部,结构设计部,整机研发部。

研发中心相对独立实际上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举措,因为不论是薪资待遇,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和研发人员特质都与公司其它部门人员不同,我看到有的公司在将窗户封闭的房子里做研发,大好新鲜空气被隔在窗外,进出要过安捡门。看到这些,更感到要好好交流各自经验和感受。

新品研发中心的研发目标主要是PC整机及主板和周边卡,我从南京挑了些大学生也在深圳招聘了一些工程师,整机研发主要是测试,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主板研发开始想依靠台湾的主板研发工程师来带技术,也合作了半年,发现台湾工程师对自己的技术很保守,我们很难学到深层次的技术。台湾工程师撤回后,我们定的策略是依靠 Intel VIA等Chipset 厂商提供硬件技术支持,依靠AWORD在BIOS方面给我们支持。开始了我们真正的自主研发板卡。

我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整机研发,其产品技术是我掌握之中的;另一种是主板和周边卡研发,其产品技术是我的弱项。这个问题是我碰到的新问题,实际上,它有一定的普遍性,象PDA,Notebook,这样的产品也是如此,可能没有一个人能掌握其需要的全部技术。对自己不深入掌握技术的产品研发,怎样管理,成为我后面10年技术管理生涯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确保成功,也为了满足大家跃跃欲试的心情,我们成立3个主板设计组,设计同一块主板,我们根据能获得的技术支持资源,决定做VIA MVP4 Chipset 支持100外频主板。同时,我们还安排了10/100MHz自适应LAN card和56K Modem card的设计以及10/100MHz自适应16port Hub的设计,我们采用的主芯片都是芯片厂商刚刚推出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在研发中心副总的位上我自然比别人要多研究新产品的管理方法,而不是陷入技术细节之中。我制定了一系列的研发流程,包括一些子研发流程,例如,PCB layout流程,测试流程;也建立了非常open的技术研讨会制度;对每个产品都定了 schedule,每周update一次,因为新手比较多,我特别注意了过程管理,在每一个研发阶段都会举行技术评审会。

阶段性的技术评审会,对一个由成熟工程师组成的team也许不重要,但对新手来说太重要了,我们是实质性评审,绝不是走过场。如我们规定设计者占项目奖的 80%,主审者占项目奖20%,责任同样是这样比率。在评审会上也纪录其它参与者的观点,特别是有不同意见时,不能达成共识时会记录在案,作为今后验证,绩效考核的依据。我还特别注意借助外力,象PCB图会请VIA的资深工程师帮忙check 后再做。

项目 Schedule也分解的很细,具体到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时间做,做得怎么样以及结果,10年前我还没有看项目管理的书,完全是靠自己的琢磨。我的管理风格是盯的紧,能今天做的就不明天做。我也比较善于安排并行作业。

项目管理主要是跟踪Schedule的执行情况,协调各专业工程师的工作,负责供货商联系,安排做Sample,做产品会议的招集人,总的来说就是做设计以外的所有工作,让工程师专心关注技术。而产品的规格一般都是项目管理, 研发主管或更高领导也要参加讨论的事。

各研发部长(象硬件研发部长)与项目管理怎么将职责划分清楚?我的做法是在工程师没有项目时,研发部长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培训,在工程师有项目时,负责审核工程师的工作输出,并做技术指导。

在那段日子里,大家是鼓足干劲做事,MVP4主板的Chipset Datasheet分章研读,再交互讲解,schematic也经讨论确定,在PCB layout 时我们走了弯路,我们用的软件是Power PCB,3人一组,每人做8小时,24小时连续作业,结果因没有一个水准高的做同筹,各人思路有差距,反复较多。在几年后,我们用Allegro软件,加上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做同筹规划和任务分配,可以做到9人布一块板,一周完成(3组分别负责布一部分,3人一组,每人做8小时,24小时连续作业,Allegro有自动拼图功能)。

经过4~5个月的努力,这批新产品在北京新世纪饭店开了新产品技术发布会。作为业界的一匹黑马,又推出了这样一些自己设计的产品,业界是将信将疑。后来有一批记者和官员来参观了我们的研发中心才冰释前疑。这些产品都投入了量产,在MVP4主板的量产中,代工厂只能做到95%的良率,后来分析是设计余量不够,具体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元器件的“温飘”,一个是元器件制造的本身偏差,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训。

一个好的设计师,他一定要用心做事,技术上的事是躲不过去的,今天没有仔细去核算上下两种工作极限的状况,明天一定会让你十倍的头痛。“天道酬勤”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我当时对人的要求是要主动,细心,开放,诚实。对所有进入中心工作的成员,都宣讲清楚,每一条都有正反方面的事例说明。如果违背,就是否决项,不能在中心工作。所以大家都非常open,技术上毫无保留。用我们总裁的话说就是:“大家都是短板子,但很多短板子也能围成大木盆,能盛很多水”。

我平时管理风格还是很认真的,对重复出现的错误我会严肃指出,包括后来我选的副手。开始有的人是很不适应的,但后来看到是一视同仁,而且确实是为了把事做好,也慢慢能适应了。我是一个急性格和追求完美的人,因此也是一个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比较高的人。我有我的一些不合常理的逻辑:当两人同出错,我会批评跟我比较近的人;发产品奖金有争议时跟我比较近的人,我也会给他少些。那时大家很融洽,每周末我基本上都会轮流请部分员工吃饭,这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平衡方法。我从不报销,虽然我有那个权力。不报销一是省得解释,二是自己很自信,从国企出来,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很有竞争力,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的性格本质上是属于急性格的一类人,但一般时候看不出来。因为我在南京时,公司午餐时间,我经常会讲一些故事,我讲的故事往往是我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不是说书本上的东西,这就引起了同事们的兴趣和讨论,常常是到了下午上班时间一群人还围在哪里,津津有味的说不完。比如我说过,不要看现在江南这么富,其实原来江北更发达,理由之一就是:不论吃什么,江南人一概用“吃”一个字,而江北人则会用很多不同的动词来说,象“喝” 酒,“嗑”瓜子,“叨”菜,由此我推论中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我还说过,为什么重庆出美女,是因为抗战时期中国精英大批去重庆的原故,其它象米脂,扬州,上海,哈尔滨特征都是历史上都有大批外来人口的迁徙。所以那时我给人的印象是随和的人。在深圳容易发脾气,客观的说,主要是求胜心切,压力大。我们总裁是郭台铭那一类型的人。

我以前单位的党委书记,见到所有员工都会微笑,后来做了厂长,压力大了,很快脸上没有了笑容,一年后又做了党委书记,笑容才又回到了他脸上。我的好几位同事,几年后,在做了部门经理后,都对我说过,现在可以理解你那时为什么那么急。不过我必须承认的是,直到今天我的修养远远的不够,我仍然做不到“喜怒不露于色”。

公司是较早注重企业文化的企业,每个员工进公司都会发企业文化手册,其中的“同心创业,共享未来”,“陀螺理论”给我影响很大,前者是有现实的利益,公司买了一大块地在为员工盖宿舍,是看得见的;后者是很形象,说得是:陀螺在旋转时才不会倒下,而且越快越稳定,越不会倒下,所以大家要拼命工作才能赢。企业文化是一个想永续经营的企业的基石。其实好的企业文化道理不难理解,难的是员工的真正认同和将其溶于工作中。我们那时的状况,一方面公司急于要看到成果,一方面在深圳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干一份活,拿一份钱。因此能够凝聚一批人材,在人员流动率比较高的深圳保持了人员稳定,并且快速出了成果和人才。今天回头看,主要靠的是3点:第一是公司有一定知名度,薪资福利对外有竞争力;第二是大家有事做,有技术学;第三部门风气正,奖罚分明。第一条是公司作用,后面的两条有我和大家的努力。

7. 走入海尔

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有时不是你不想稳定,是企业做着做着就不行了,你不得不做新的选择。1998年国家规定军队不准经商,在军队彻资,集团人事变更,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公司从全国性的大公司收缩成地方性的小公司,研发中心难以为续,宣布解散。我面临新的选择。这时国内有很多家电企业想进入IT 业。经过几年的IT产品研发,我对IT产品有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感觉。我给TCL李东生,海尔张瑞敏,康佳陈伟荣,新科秦志尚,创惟黄宏生分别写了 mail 和Fax。海尔回复最快,结果是在深圳成立了深圳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我们重新招聘了员工,这实际上是一个 Design House 有25人。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兼总经理,我为常务副总经理,我在同创的同事杨宏春为副总经理

我们研发了“海尔小超人”PC,它实现了语音识别控制计算机,当你进行语音训练后,它就可以根据你的指令,自动开关机,并可以用语音提示你已安排的日程,语音识别部分做在一个兔子形状的体内,兔子手臂会动作,眼睛会发光。通过USB接口与PC相连。

我们还研发了基于ARM的以Creator 7209为主芯片的MP3,其功能包括播放多种格式的音乐如MP3/WMA/AAC,录音,文件存储和管理,复读机的所有功能。

这两个产品研发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先做最简功能推上市,然后再进一步做成系列产品,即一次规划,分次实现;一种意见是,一次规划,一次到位,能够一鸣惊人。我的想法是前一种。杨宏春和集团的计算机公司技术主管的想法是后一种,鉴于计算机公司实际上是我们的客户,也考虑海尔付得起这个学费,我同意按他们的想法做。结果由于技术上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产品上市一再推迟。

工程师研发产品往往追求性能指针,设计的产品能代表什么什么水平,追求他认为有用的多而全的功能,往往忽视市场的时间需求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有时候,当影响公司的大局时,这种情况是一定要扭转的。如果不影响公司的大局,通过事实来教育新人,可能效果更好。因为你不让他试,就证明不了利弊。付这种成长的代价,其实也是体现一种企业文化。

海尔有个“8号会”,即每月的8号,集团的经理级以上的干部会,大家天南海北的集中到青岛,地点在总部的海尔大学的阶梯形教室,开会时用多个投影仪,每人坐位上有麦克风。一般会上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是各生产公司,销售公司的营业额排名,有准备好的报表,时间10几分钟;第二部分是重点,是案例讨论,案例有专人准备。用录象,录音客观反映这一个月发生在某个生产,技术,销售环节的一件事。然后讨论这件事的全过程,哪个环节做的对,哪个环节做的不对,对在那里,错在那里,怎样改善,这个案例重点放在管理层面,避开技术细节,以让大家均可参与。讨论由张瑞敏自己主持,这个时候,特别能体现张瑞敏的视角独到之处,体现他的逻辑能力,洞察力和把坏事变为好事的能力。

海尔还有个“9号会”,即每两个月的9号开新产品推介会,由在全国各地的10个研发公司和集团空调,冰箱,电视等公司的设计所介绍这两个月来的新产品,场面做得很大,有实物,有图片,有演示。特别要介绍产品有什么市场 “卖点”,产品处于同行的什么水平。然后由张瑞敏点评,最后由各销售公司经理填销售需求表,任一产品销售需求不足3万台,不能投产。

1999 年,深圳高交会期间,我陪他看了展会,并请他到深圳海尔科技给工程师们讲了话,张瑞敏说,做事关键是思路,海尔有品牌优势,服务优势,量大优势,你们做技术要善用这些优势,要借力去做技术整合,否则这几个人能做成几件事。他认为,核心技术固然是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还是为了赢得用户,在核心技术一时难求的时候,我们如果已经赢得了用户和用户的忠诚度,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张瑞敏内心充满做第一的激情,但又充满理智。外表气定神闲,说话从不急躁,但一语中的,极富人格魅力,他是中国少有的思想家型企业家。

海尔在全国各地网罗人材,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成立了10个研发公司,以改变海尔的技术形象,这些研发公司投入较高,人员待遇也比集团本部的技术/管理人员要好,在中下层也带来一些管理上的冲突。

8. 学历 能力 绩效

没有读一所名牌大学是我心中永远的痛,这种痛主要来自于每一次的工作转变,倒不见得再读大学可以多学多少知识。象海尔的各地研发公司经理除了我其它都是博士。其实后来工作中读书还是有机会的,在熊猫集团东方厂的时候就有过一次机会,后来因为手上有设计项目,没有去成,后来只去西电有过一次短期的培训。到了同创后,有了读工程硕士的机会,我报了名,刚刚开始读一个月,总裁要我去深圳做研发,我说要在南京读书,他说,你看硕士毕业才多少工资?你去深圳都超过了那个工资,还要那个虚名干什么?结果是我又一次失去了再读大学的机会,真是“失之东隅,得之榆桑”。

在今天的职场,很多的国内企业第一看重的还是文凭。而外企的做法是对5年工作经验以内的人,其文凭占比较重要的录取分数;对5年工作经验以上的人主要看其能力,绩效,越是工作年龄长,其文凭占的录取分数就越小。

这里我抄一个小故事:

*********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

有一个博士分发到一家研究所上班,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跟这两个大学毕业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程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去问,心想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想着, 想着,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中跨:我就不信大学毕业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到 “噗咚” 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面去啦。

两位所长赶忙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博士反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

一般的说,本科生比大专生基础要好,工作能力也强些。但硕士就不一定比本科生工作能力强,博士也不一定比硕士工作能力强。尤其是长期来看,很难看出规律。所以说学历好,不一定能力好,能力好不一定绩效好。

能力好,不肯出力,自然绩效不好;还有一种情况是个性问题,我就碰到过一个工程师在接研发项目时会提种种条件,往往因此失去做项目机会;难得接到项目,研发时碰到问题又老是说别人的问题,搞得左右都不协作,绩效当然不好。

世上有两种成功的工程师,一种人是靠过人的聪明.。在熊猫集团东方厂时我的上司丁石藤(现在复旦大学工作),后来在ABIT时的YT-lee都是属于高智商的人,他们读书不吃力,成绩优秀;工作绩效也好,也不用靠加班熬夜。但这毕竟是属于很难找到的极少数人,我这么多年和那么多工程师共事,真正聪明的人也就碰到2~3人。大部分人取得成功,确实要靠方法和勤奋。

9. 人脉关系

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因该说是自然形成的,互相间觉得比较投缘,就多了一些来往,各自工作中碰到技术问题,也可以交流一下。因为工作了20年,走过几家公司,各种知识背景的人都认识一些。每一次的工作变更,我都会把工作交代的清清楚楚,好聚好散,也使我有比较多的人脉关系,这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也有些人并没共过事,仅一面之交,但也为今后留下了某种机缘。

我多年面试新员工有一个习惯,就是帮面试者倒一杯水。这源于自己的一种感觉,人家大老远赶过来,心情又紧张,喝口水应该是需要的。还有就是第一天上班的新同事一般不会带自己的杯子来,我也会让助理给他倒一杯水。而且在从面试到新同事第一天上班,整个过程,我在公司HR规定的框架内,要求部门助理做到让新同事感到“宾至如归”。来公司谈事的供货商FAE或 sales到午饭时,我都会对同事说,多定个盒饭,让人家吃过饭再走。这几件小事使我添了一些朋友,也为公司赢得了一些口碑。有的没被录取的人给我写 mail,说应聘多少公司,仅在你们这里受到了礼遇,以后有机会还是想来工作。

“以人为本”被很多公司列入企业文化,但怎样变为员工的行动准则,落实在细小的环节,那真是件困难的事。面对弱者,怀抱怎样的心态,是一种修炼。我一直有一个做人的原则就是:遇弱不强,遇强不弱。

当然问题的另一面就是要交接比自己强的人,这就象下棋一样,要找高手,你才容易进步,而且能帮你的,往往是比你强的人。弱者和强者之间怎么能取得一种资源互补,要运用智能。这个技术问题在后面的“技术传承”中再介绍。

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都会让一些企业掉队,经历了潮起潮落,心中的忧患意识是很强的。所以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也特别关注行业前几名企业的状况,也有意识的参加一些技术论坛,展会认识一些人。

说起来1980年代,各行业的技术人员都有全国性的技术交流会,对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和技术的发展是有益的;现在各公司技术相对封闭过分了,说起来是为了公司各自的利益,但得不偿失。好在有网络,在一些专业网站上,还是能交流很多知识的。

10. 台资企业

上个世纪末,大型台资IT企业纷纷投资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在苏州地区。台湾主板厂ABIT公司也又一次布局大陆。他们找到了我,希望我去帮ABIT筹建和管理ABIT大陆研发中心,这缘于前几年在技术业务来往中建立的人脉关系和相互的了解。我想有几件事给他们留了印象:有一次是他们供给我公司的产品有品质问题,我一层层追踪得不到结果的时候,打了很多电话,得到了他们研发处长的家庭电话,打过去,终于联系上了,得到了明确的答案。那天是中秋节。我不是不知道公事一般不打家庭电话,但是做事突破常规,才能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还有一次是一个项目的论证会,当报告者在报效益评估数据卡壳时,我报出一连串数据,帮助解了围。另外是他们看到我们的团队人员工作时的活力和我们的工程师与他们的工程师有冲突时我的客观处理态度。

鉴于我家在南京和他们给我的良好待遇,2001年初我接收了这个中心常务副总经理的职务(无总经理),从“0”开始筹建。我将深圳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职务向海尔集团推荐,交给了我的副手杨宏春接任。

ABIT 股票当时刚在台湾股市上市2年,成立这个研发中心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一种效应,因为这样,台湾股票就会涨。台湾的总经理一再强调不要急,技术人材的培养要很多年,招聘应届毕业生慢慢培养。要有“永续经营”的思想和做法。这也给了我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我那时已给自己定位为技术管理,因为要做大量的各种培训,也使得我又一次去update和总结一些研发流程和绩效考核方法,也去读了大量的管理类书。这里面有很多话题 放在后面介绍 现在还是先说台资企业。

大型台资IT企业在台湾都是股市上市公司,他们一般都已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经营上比较平稳,不是那么急功近利,特别是在遵守政府法规,对员工的薪资福利方面是“明码标价”很规范的,包括对新来的员工和流失的员工,做的够人性化。不象在大陆,即使有些名气的一些公司做的也很不规范。

同规模的台资企业比大陆企业的管理要先进5~10年。就研发来说,EVT、 DVT review,零件承认流程,新品试生产流程,网络化的Debug review系统,ERP中的料号系统,BOM系统都是有效的流程化管理。就工厂的管理来说,均实现了基于网络的电子化管理,我所在ABIT的工厂-----“罗礼科技”就有4套系统:A.用来考勤 /就餐 /门禁的刷卡系统;B.ERP中的BOM系统,MRP系统,C. SFIS(shop floor integrated system): 现场信息整合系统中的品质管理系统;D.文件管理和签核系统。这些管理手段大大减少了人为的失误。就整体上说,目前大陆和台湾的研发管理相比前者还是粗放形的,同样写一个流程,前者可能1页就写完了,后者可能要写10 页。即便是IT行业的领军团队也是有相当差距,而后者的精细,严谨,制度化已是普遍达到的水平。

台资企业为大陆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的机会。

台资企业薪资定的比较低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同等工作,技术人员月薪在主要是欧美企业的苏州工业园区比主要是台资企业的苏州新区高500圆。上海又比苏州工业园区要高500~1000圆。站在员工角度,看到苏州的房价飞涨,做10年也买不起一套房子,生活水准不比上海低,如果没有特别的吸引,流动在所难免。上海贵的是房价,他们会选择在上海挣几年钱,再到一个合适生存的城市。

台资企业到大陆,短期主要是为了低价劳动力和降低其它营运成本,中长期是为了占领大陆的市场和在大陆的生存发展。因此台资企业对大陆技术人员是低技术的定位,他们并不想让大陆技术人员真正掌握高端技术。台资工厂纷纷迁移大陆,造成岛内大工厂批中低阶员工的失业对台湾研发工程师刺激很大的。这几乎牵扯到台湾家家户户,控制高技术向大陆转移也是台湾政府的政策。因此在台资企业学不到深层次技术也是正常的了,而且一旦发现大陆工程师的快速成长,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也必然要利用机会采取一些手段来遏制这种势头。

台资企业在大陆的管理干部换人是频繁的,我了解的一些公司部门主管基本上一年换一个,并且还有同时派了2个主管来,让下面的工程师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台干依靠权力在做管理,这都给工程师都留下了不好的感觉。在人际关系方面台资企业有与国企一样的弱点。我在ABIT苏州研发中心常务副总经理位上一做4年多,而且还兼职ABIT的工厂-----“罗礼科技”的工程部协理,是个例外。这不仅是指时间,还指职务,在台资企业大陆的干部,一般做到课长就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这实际上也是大陆优秀人材把台资企业作为跳板的原因。

台资企业到大陆,公司高阶干部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需动作,但中层和以下干部多数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他们还是没有做长期的打算,也不和大陆员工做比较深入的交流,他们的交际圈子还是台湾人,并没有想融入当地社会。

11.建立规则

4 年前,我在读了大量的管理类书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现代的管理源于西方,被日本发扬光大,再被台湾企业Copy,再逐步从东西方多个渠道传到中国大陆企业。我写了有3万字的文章发表在中心办的杂志上。不过今天我有新的想法,现代的管理思想有很多源于中国,实际上很多先进的理念都有老子的“道德经” 孙子的“孙子兵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例如老子的“无为而治”,与GE的“学习型组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GE的“无边界管理”;百家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和 麦克雷格(Douglas McGregor)的“Y 理论假设”;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说的?“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设法使其短处不表现出来,因为人总是有弱点而且几乎不可能改变”几乎与中国的“扬长避短”如出一辙。等等。

在总部并没有给我一些企业文化资料的情况下,我从已往的工作经历中感到了它的重要性,我自己写了中心企业文化的文本,主要选取了同创,海尔,GE,HP,北电网络的一些理念。为了大家能够接受,又选了一些漫画家郑辛瑶的哲理漫画做辅助,还选了早期由张蔚,沉冰主持的CCTV“对话”节目定期放给大家看(买的VCD)。用这些做为大家的日常行为准则和培训素材。针对每一条款,同时也做了案例说明什么是我们提倡的,什么是我们不提倡的,什么是我们不能触犯的“天条”。我的体会是一开始就把“游戏准则”说清楚,这样以后容易执行。实际上我在一一面试时会请面试者填一个“企业文化” 选择表,看看每一个人的选择,是否大致符合我们的要求,并且我根据他(她)的答案,会再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对他说清楚今后中心的运作模式。

我们很难说有些行为准则一定是对的,事实上行为准则是根据公司的状况的一种选择和正确的运用。是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的一种平衡。我始终认为,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在A公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一定在B公司有效,因为背景条件不同。

比如采用“团队合作”或“个人英雄”的做法。面对一个技术难题,在基本上都是新手的Team中,我们一定会多用“团队合作”,先大家讨论分析再Debug的做法,依靠大家的智能来解决问题。而对一个成熟工程师,我们多会用“个人英雄”的做法,因为可能对他来说,你还没讨论完,他已经搞定了,在这一阶段靠的是个人的力量。而后续,我们还是“团队合作”的思路,会要求他写出Debug的思路和方法,以做技术传承。有的工程师不愿意写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否决项。不愿意做技术传承的工程师,不能在这个中心工作,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天条”。

在建立规则方面,行为准则是一个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这些做共识,在做项目时会有很多磨擦产生,那个时候,一方面要解决技术问题,一方面再要讲基本观念就难了。因此在新手的培训期,要花大力气灌输。

第2 层面的规则是组织架构,职责划分。中心的主要项目是主板和VGA卡的研发,我们成立了项目管理部,硬件研发部,PCB layout部, BIOS研发部,测试部,人员规划50人。我的打算是能够找到一些做为每个部的技术骨干,其它成员按公司要求招聘应届生。我也特别找了硬件方面很有功力的李兴中来做我的助手,BIOS工程师一直没有合适人选。好在李兴中是软硬兼通,可以代管BIOS team,鉴于李兴中还30不到,不想管行政事务,只愿意处理技术问题,我们定下了项目管理部除了做PM的工作外,还兼管中心的各部日常管理和考核的职责。我写了各部的职责说明书,这样就因地制宜的形成了矩阵式管理架构。我的体会是职责划分的越清楚越利于项目组成员的执行,做事效率也越高,不会出现一件事多人重复做,或者一件事没有人做。有一些公司不愿意在职责划分上花些时间将其定义清楚,而是一味地要员工“主动”,那不是一个好的做法。“主动”仅应该体现在两人职责的交接处,没法写清楚的部分。 “做我该做,说我该说”才是一个有序的团队。

第3层面的规则是研发流程,技术方法。我们又一次的update板卡的研发流程,这一次我们在研发流程中特别加了几个内容,一个是每一环节的工作输入和工作输出;另一个是每一环节的所需标准时间,这个时间是按一个成熟工程师做的时候需花的时间。当项目有差异时,在绩效考核时再评估;再一个是加了每一个子项目的责任人栏目。

技术方法是指 PCB layout 规则,测试方法,Debug工具/仪器使用方法,在写这些文档时,我反复强调了一种观念:这些文档是写给新手看的,要尽可能的写的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得懂,才是高水平。我还特别找了一些中科院的院士写的科普读物来给我们的工程师做参考。在写每一个测试方法时,我们规定先写需要的测试部件和被测物,再写每一个测试要点的操作动作;再写操作动作后的屏幕反映(剪贴屏幕),再用斜体写下测试注意事项。这样一份测试方法,一个应届生看了就能做个6~7成,剩下的再问有经验的工程师就方便多了。这一方面相关的话题在后面的“技术传承”一节中还会介绍。

第4层面的规则是绩效管理。日常绩效考核主要是考核每个人的团队协作和部门公益性事务的执行情况。技术方面我们对项目的每个专业及每个阶段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工作品质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主板的EVT阶段(设计后第1次)做的Sample,工作品质的考核标准是一开机就能点亮,功能全部实现,主要性能指针也均合格为优秀;一开机就能点亮,功能全部实现,主要性能指针经过3天以内的Debug可以实现为良好;开机点不亮,功能,主要性能经过5天以内的Debug可以全部实现为及格。(制程问题除外)。对主板的DVT阶段(设计后第2次)做的Sample,则除BIOS和 Driver以外,所有硬件问题特别是PCBlayout问题都已解决为优秀;经过3天以内的Debug可以解决为良好;7天内的Debug可以解决为及格(制程问题除外)。

我们会半年更新一次这些绩效考核方法,对这些内容,开始工程师们不以为然,但慢慢地大家感到了一种方便,一种公平,发现也是一种了解自己水平提升自己的方法。

12.管理方法

管理有4个境界,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用现在的语言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到达这个境界的团队已经高度成熟,会自我调节以适应外部的变化达成目标。 第2境界是用电子和网络的手段,制定一系列流程,规则,方法让员工在既定的轨道里运行,使得团队不会出大问题。第3境界是仅有粗糙的,不俱备可执行细节的规章制度,执行起来需要个人比较大的弹性发挥才能做事或经常需要请示上司才能做事。第4境界是仅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也被束之高阁,老板发号施令,公司员工基本上看老板脸色行事。这种公司中阶层人员善于揣摩上司的心态,适时调整数据,弹性解释事实;基层员工大多心存“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弹性作业。

我根据公司的状况,希望在研发中心能做到第2境界。我比较推崇的管理方法是职责明晰,流程清楚,方法规范,公平竞争。从管理风格上我喜欢直面事实,不绕弯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技术问题。但是这种管理风格我发现效果不好,其负面作用要很长时间直到别人真正了解你才能消除。

管理靠流程,规则,方法这是管理的科学性一面,但管理还要面对人,而人的思想是千变万化的,要选择一种他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这就需要管理艺术。一个团队需要的这种管理艺术越少越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直面事实,不要考虑“面子”,个人利益,为什么还要艺术呢?所以“直面事实”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管理靠流程,尤其是关键流程不能省,我不止一次的碰到科学规律带给我们的惩罚,一个产品从研发到市场,要走过的路,恰似婴儿到成人。我们能做的只是少走弯路,我们不可能跨越某个阶段。当我们没有把试生产的问题都解决,当我们没有把该测的项目都测过,以侥幸心理对待,等待我们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当然,管理者要分析判断的是针对一个产品的状况,那些是“关键流程”以及如果要跨越某个阶段的风险评估。

管理靠细致,对作业面的所有工程师“心细如发”可能是共同的个性特质要求。硬件工程师在 Debug一片板的时候,最基本的是先看有无连焊,虚焊,漏焊和错焊,这需要的就是心静心细。测试工程师在观察,描述一个Bug时,心细也是必要条件。因为有工程师在写测试报告时经常丢三落四,特别是把“----不能Pass”,漏写成“----能pas” 分析下来,也并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心粗。为此我曾对2位粗心的工程师做过一种培训,就是每天花一小时,让他们把一碗黑白混合的芝麻分开,开始几天分开的芝麻总有混杂,尤其是会混杂半粒的芝麻,经2周的时间,才真正半粒也不混杂。为了锻炼心静,我们还举行用筷子同时夹起三粒生花生米的训练。

管理靠方法,才能少出错误,我们的软件工程师有时一天update几次程序,可往往最后的一次更改,不是在上一次的程序上,错改到上上次的程序上,这是缺少版本号的管理。借助一些规范化的表格,比如设计文件List,Debug分析纪录List,试生产Check List,测试项目List,测试表格等也会保证所做工作不被遗漏。

人的天性容易趋利避害、避重就轻、文过饰非,这是人的心理决定的。尤其是做项目时,心存杂念,一心二用,出差错那是必然的。所以在研发项目中check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检查者不是全部重复设计者的工作。重要的是要将全部设计环节中的要点找出。要在其工作输出的重点上检查,这正如铁路巡道工,他在漫长的铁轨上主要是检查铁轨的结合处的螺栓松动与否,并不是等效的在每一米铁轨上平均花时间。根据不同情况,检查时这几点可供参考:要用与执行者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进行试验/测试确认;进行新设计与已有成熟设计的类比;对设计文件的审查特别要注意与设计实物的相符合;要设立一些简单易行的验证方法;检查者要做文字记录并保存;检查者要和设计者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要充分了解其设计思路。

研发工程师的工作特性是需要安静少被打扰,以利于他的思考;而且工程师又往往爱面子------虽然这不见得是对的。因此借助网络的管理是很好的方法,因为透过网络传递信息,过滤了人的情绪化,而且文字有追溯性。除了Email,我们用了 TUTOS系统来实时管理研发项目中发生的问题和传递信息。这实际上是一个类似BBS一样的网络软件,只是具有更多的管理功能,如按项目设置成员和权限,问题目前是处理状态还是已解决状态,并且任何人发布新信息时,TUTOS系统会有mail自动发给相关成员,提示去TUTOS系统中看。

在各种研发电子文文件的管理上,先是做好了科学的分类,并且有专人来定期整理和更新,当资料越来越多,后来又考虑开发象搜索引擎一样要能够有方便的搜索功能,这样可以大大方便有效利用,只惜这件事没做完。

对不同层次的研发工程师需要不同的管理,对有项目经验的工程师我基本上是做目标管理,仅看结果;对新手则要更多的关注过程,否则也许就会“翻船”。.我对项目管理的成败判定标准是:设计一块主板,如果出现了原理性的错误;或者如果schedule延迟了10天以上,那一定是管理问题,而不是设计者的技术问题。

对不同专业的研发工程师需要不同的管理,比如对测试工程师,他们工作中对创新要求并不高,更重要的可能是细心和逻辑分析力。我给测试工程师3个目标:第1个目标是能够按时并一次将被测主板的存在问题都测出来;第2个目标是能够对测出的问题做原因分析;第3个目标是对测出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完全达到这3个目标,可能他需要在这个专业上做8年以上。同时为了让测试工程师知道自己处于何水准,我们设计了2个考核指针:用每一测试项目所花时间与标准测试时间之比来考核其工作效率;用一次bug测出率来考核其工作质量(这个指针得出,需要该产品后续的测试结果,故不是实时考核指针。)

我们曾经做过全年的统计,在研发阶段和量产阶段对那些看表面现象是技术造成的问题做分析,结果令大家都很吃惊的是有70%的问题是在管理环节可以避免的,只有30%的问题确实是当时对技术掌握不够造成。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国内IT公司的总裁,发现真正认识到研发中心缺管理的不多,实际上是国内IT公司研发中心不仅缺技术同样缺管理。

理想、激情、生存——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3)-

13. 技术传承

当没有其它激励时,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是,当他总是在向别人分享他的知识,而得不到别人的知识反馈,慢慢地他会停止这个行为 。所以技术传承要做的好,就要保证技术双向传播,技术共享,各取所需,共同提高。

因为新人多,有经验的工程师少,中心采用了两种培训模式。一种是将研发PC主板的硬件技术分成十几个专题,每个专题的题目一般都定得很具体,界定范围,避免泛泛而谈,力争将一个小问题讲深讲透,能够对设计有指导作用,确定题目和内容主要由我和几个有经验的工程师来做。包括新人每人研究一两项,研究时间是利用做项目以外的时间,花2~3个月的时间。然后每人轮流讲给大家,会前2天将内容发给大家。会议形式是讨论会,会上鼓励提问题,充分交流,报告者自己也可提出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的问题。一轮讲完后,再来有延续性的第2轮。几年下来,每人都成为某个分支的一技之长者,大家也花较少的时间学到了较多的技术。一种是师徒制,这是传统的方法但也是有效的方法,同时徒弟的进步也纳入双方的绩效考核。徒弟技术能力不够,总是在请教师付,他怎么样使别人一直愿意教他?他可以帮师付分担一些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在过程中的一般测试,试验。让师付去把精力放在技术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思考上,以加速问题的解决。

一个工程师应有技术专长,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工程师要想具备一技之长,应该有一些基本能力。分析能力就是其一。这么样养成面对问题先分析的习惯?有这样一件事:中心规划了要开发一个加密软件,作为主板的附件。我记起几年前看过的《王选文集》其中的“软件规划”,内容是我迄今为止最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我就请我们的一位同事去买,也特别对他说,重点是要看其中的“软件规划”。他是复旦的应届毕业生,跑了一趟上海书城和科技书店,就说买不到,就说没有办法。我当时说给你3天时间,买到后再来上班,3天都买不到,就不用来公司了,他委屈的要哭。结果在同事的鼓励下,还是又去想办法了。结果第2天就买到了。我相信这件事对他刺激是很大的。这里面就存在着对一个任务“分析”的问题。(当然还包含着做事的观念)

* 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 有几种方法可买到此书?(应该有10 种以上方法,你能想到几种呢?)

* 各种方法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 各种方法钱的花费为多少?

* 对各种方法,先用哪种,后用哪种?

* 哪种方法综合效果最好?

* 当买不到书时,有何变通方法?

这是一件工作中的小事,但良好的习惯靠平时养成。做任何事,当你能够理性地去进行分析,往往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则埋下了失败的因子。有时,即使是成功了,也是一种运气而已。再举例。

在量产的产品中,我们多次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主板上的某一个chip,有些生产日期的产品在主板做高负荷的测试时,会有批量不良,分析发现是因为这颗 chip在不同生产日期,因其制程的微小差别和电子元器件本身的“温飘”,造成住板上某个输入或输出的信号偏差超出容许范围。对这类情况,有人认为这在设计阶段不可能被发现的,所以要在产品生产后做比较多的做高负荷测试以后,才会抓出这些问题。应该是这样吗?硬件工程师 在设计时,是不是应该考虑到chip 参数的上/下限的极端状况呢?在承认书中是不是应该明确chip 参数允差范围?研发部门.做测试时,是不是应该做各种在承认书允差范围内的测试?这样都做到了,设计余量足够,问题就会少发生,只会发生超出承认书允差的不良,而这种不良是应由Chip 供货商 /制造商来承担的,这可以在签订商务合同时来约束。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结论:设计者应充分考虑Chip 参数偏差的“上/下限” 的线路情况,设计端的测试部分应能作参数拉偏极限试验。量产时是不应做这样的测试的,否则问题暴露在制造端,花费的成本就太高了。

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都把它做成了案例,不仅现在用,也作为今后培训新人的教材,因为这些事情绝不是发生在1~2个人身上。。

不论对于哪一类专业的工程师,分析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多角度的思维,特别要有逻辑的去分析:要细致地观察现象,按事物发展的客观实际,立论有据,推论合理,不能跳过问题去下结论。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不是浅尝辄止。如1 块VGA 卡测试时发现花屏,换了memory 就好了,问题就这样结束了吗?远远的没有,要清晰地描述发生问题的现象:如所用配置,操作的动作,屏幕显示;再去分析真因是原材,设计还是制程带来的问题? 针对原因要有对策,现在怎么办?今后怎样预防,怎样根除?

有没有分析能力是判断一个低阶技术人员和中阶技术人员的分水岭。分析能力的强和弱是中高级人才的判断标准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成人IQ(智商)是基本不能提升的,而EQ(情商:综合的分析/应变能力)是可以锻炼培养的。我们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把追求“Know-how”变成一种习惯。这也是很多新手飞快进步的原因。

除了基础知识的补充,基本技能的培训,我们还尽量的争取让新手早日介入项目设计,这正如在球场上运动员在运动中才能进球。在设计中碰到问题并解决问题,那种印象要比听别人讲深得多。

我后来还兼管了工厂的工程部,用这套办法稳定了技术队伍并由此吸引了很多周边同行厂的工程师来加盟。那些在别的公司互相提防,技术封闭的环境下工作的同事,到了我们这种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很大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14. 怎样留人

人在不同的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1999年在一个IT年会上,王选教授说,他当时开发激光照排技术的动力是看到排字工人那么辛苦,有一股要把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冲动。他说从来没想到有奖金啊荣誉什么的,他还说”市场的成功才是对研发人员的最大激励”。这一点之所以记得这么牢,是自己十几年前也是这么想。那时没有生存的压力,又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甘于清贫,乐在奉献是那几代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现在说这些,连自己都觉得是在唱高调。

自我需求金子塔理论马斯洛Abraham Maslow 提出了人有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需求这些由 a 至 e 由低级至高级的全面需求,它形同金子塔。这些需求对人来说是逐步的分阶段的

a) 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温暖住所;

b) 安全需求稳定的环境工作人身安全;

c) 社会需求亲情友情爱情;

d) 尊重需求自我意识增强需要别人的尊重;

e) 自我需求要求自我实现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力。

自我需求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怎样使得大家有工作激情,我的体会是首先要从招聘开始。多年的经验表明。如果一个人做他喜欢做的事,可以省掉很多管理上的要求。他的进步也会很快。我的副手李兴中就是,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电子和计算机有很多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在工作前就具备了。上班在做设计,下了班休息一下,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研究计算机技术,工作的内容就是他的爱好。所以选择“做我所爱,爱我所做”的人是最合适的。可是,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人还是为了生存,或者说是为了生存的好一点,才来做IT。象本人就是,完全就是为了家庭和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水准。虽然也很勤奋的工作,但我的感觉和李兴中是不一样的,我是靠对一种家庭和职业的责任在支撑。

对处于不同需求阶段的工程师首先要对他们心态的了解。比如对从农村来的应届生,他可能最需要的就是一份不错的工资和稳定的工作,他不怕辛苦。而上海本地的应届生他们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可能不愿意工作太辛苦。在工作安排时要做相应的考虑,前提当然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对已在其它台资公司做过几年的工程师他们可能最需要的是做项目标机会。我们就要尽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否则就会留不住人。

对资深的工程师来说,就要有技术上继续进步的机会或者向管理位置发展的机会。我在对技术骨干的态度和做法可能是我做成一些事和他们愿意长期跟我的原因。我的做法是看到有潜质的工程师会专门去有意识的去观察和给他机会锻炼。我往往会破格提拔,以给其大剞量的刺激,激发其潜质。这方面我是做的比较成功的。在同创时从维修工程师一下提拔为测试部的主管的李兴中;在深圳海尔科技将优秀软件工程师宋雅松的工资提的比我还高,让海尔总部领导也说,从没一个部门领导能够为员工做到这个状况,还有在我兼管ABIT工厂工程部时发现的PE顾峰源。远远不止这几位,事实上这些人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不论在那家公司都会脱颖而出。

为了大家对工作对技术有热情,在开技术研讨会时,为鼓励发言,我们采用发言计分,纳入日常绩效考核;我们还自编了随机抽取发言人的小软件,以保证公平性。

我们也制定了不同级别的职务说明书,上面列清楚了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做项目的能力,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等具体的要求。让大家有明确的努力目标。特别是坚持不论资排辈,而是看每人的绩效确定奖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一批人得到了个人能力的大幅提升。

对成熟工程师我经常提一些需将技术知识贯穿起来的问题,以激励他们把技术融会贯通。象“在计算机上当你按下一个‘A’字,键盘有了什么反应,信号怎样传给主板上的南桥,CPU又起了什么作用?显卡怎么样接受信号传给显示器”?“为什么在主板不能开机时,既能通过改电源电路硬件解决,也能不改电路硬件而通过改 BIOS相关参数解决”?还有“为什么PC有BIOS,OS,Driver,AP 4类软件?为什么TV没有?”

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两块热土,就外部来说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就内部来说对工程师们公司种种的不适应,造成工程师们的频繁流动,其结果于自己于公司大都不利。我在这2个地方都工作多年,所管的研发团队都保持了优秀人材的相对稳定,总体流动比率大大低于同行平均水平。总结起来也觉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第一,一份中等或以上水准的薪水是首要条件,毕竟大多数工程师没有达到“住”无忧的经济水平;第二,有想做的事可做;第三,有技术可学,毕竟市场竞争激烈;第四,所在的部门公平,人际关系简单。如果再提一点高要求,那就是个人有发展空间,公司有发展前景。

15. 两岸工程师

我接触过一些台湾中年工程师,他们谦逊,内敛,专业,礼貌,心态平和。和大陆台湾中年工程师比较,两者对工作的观念方法,处事原则相差不大。而以青年工程师比较,大陆和台湾两者对工作的观念方法相差很大。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大陆的青年工程师已极少有人愿意“十年磨一剑”。往往做了一年项目助手,第二年就想做主要角色,第三年就要做Leader。而且一旦达不到个人目标就频繁跳槽,致使成不了真正的技术精深的专家。而台湾的青年工程师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测试职位也往往愿意一做十年不改行,成为专家级的工程师。

大陆工程师频繁跳槽最主要的表象原因是外部机会多。其次就是薪水低,学不到技术,公司环境不好。事实上频繁跳槽,在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台湾也是这样的状况。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上的压力,眼看着房价节节上升,十年不吃不喝也买不起房,这时应遵守的职场伦理就被丢在了脑后。而所在的公司因为前期投入的培训费还没收回,薪资自然是慢慢的加。这样跳槽就在所难免,“存在就是合理”既然他到外面公司能有大幅度的提薪,为什么原公司就不能做到呢?可能就是这口“气”咽不下去,结果多数还是双方受损,所以如果大环境不变这是公司和个人还继续要承担的阵痛。

大陆年青工程师从学校的教育到社会的现实看到的都是极端的功利性,因此学技术也还是为了改变目前的处境。当公司看出这种风险,又不愿意大幅度加薪,采取的方法就是,技术封 闭,技术分段,这就形成了不良循环。

中国文化教育与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是缺乏一种建立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思维。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演变而来的教育带有过强的“艺术性”,目前中国教育中和报刊上的 “隔靴搔痒”文章,是一种不好的示范和引导。台湾工程师比较早的吸取了以西方和日本的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先进方法,在精细思维,执行层面的细微处体现了长处。

两岸工程师共有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公司应届毕业生从学校一出来,就到了研发部门,缺少对新产品的生产制程知识和经验,设计的产品不利于批量生产。原来国企培养应届毕业生,都是先在生产线工作1年左右,优秀的选拔到技术科(工程部)再1~2年左右,再选合适的到设计所(研发部门),这样选拔出来的工程师才能研发出方便量产的产品。就硬件工程师来说,不应跳过这一重要环节。

大陆优秀人材在台资企业没有归属感,因为台企虽然都大幅投资建厂,但一个普通的台湾人,就因为他是台湾人就可以做主管,而大陆人材即使很优秀也只能做课长。很难做上去。更不要说象在大陆企业优秀人材有股票等的利益分享。

16. 吃亏是福

我的副手李兴中在公司中总是在忙,请他帮忙的人多,他又是来者不拒。不论是研发中还是生产线上发生的技术问题,他都会帮着做,他跟大家交流时说,看起来是吃亏了,别人在休息,自己还在做事,但是正是因为做了很多Debug,才积累了很多经验,否则仅知道原理,没有实际经验,设计的产品还是会又很多不符合生产制程的问题。后来李兴中主导设计的几款PC主板的市场返修率,大大低与公司平均市场返修率,这些产品是在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人,同样的材料和同样方法生产的。

我们有一个结构工程师,本职工作事情不多,而我们的测试任务有时很忙,人手不够,我请她帮忙做,每次都是比较勉强。后来因其它原因离职。在应聘新工作时,因结构工程师要经常到模具厂参加试模具,人家看她一个女孩,有那么文弱,都不愿意录用,后来她转应聘测试工程师倒是被录用。这才对原来的多付出,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中心开会,不论是技术研讨会还是项目 schedule安排会,我都要求会议的纪录要在会后1小时内整理完毕发给相关同事。开始助理对有些技术的内容记不下来,我坚持要他做到。他是学软件的,这就逼着他要了解相关的硬件技术,几年下来,他就成了可独当一面的PM,而且后来还被别家公司挖去成了研发部门的经理。

一般来说,员工总是追求高薪,但有时未见得是好事,因为你拿了高薪,工作的压力也一定更大,而且在其它同等条件下,你的市场竞争力会降低,而且那个高薪,如果是老板为了解决一时之需,那就更不好了。在公司状况不好时,裁员也是被先考虑的。

总的来说年青的时候,多做事,多经历一些磨砺,即使有些不公平,也不要去计较,不是没一次投入都有回报,但你总是在投入,终是有回报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总会收回所有的投入的,这就是上天不负有心人。

17. 设计输入

我们往往要的是一个好结果,这是没错的,但好的工作输出来源于好的工作输入,这常被人忽略。软件行业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还是垃圾”,把好输入关是极其重要的。所以特别把3年前在我们中心杂志我写的一篇文章贴在这里。

这里讨论的产品以IT行业的板卡和整机为主,也包括软件。设计输入是确定所设计产品的市场、用户、功能、性能、时间等目标,开展产品设计的依据,也是以后验证产品设计是否能达到规定的要求,评定设计质量优劣程度的依据。

1.设计输入的基本内容

根据ISO9001的规定,产品的规划阶段的工作内容均为设计输入的基本内容,如表1.列出了各类产品的设计输入内容。在实际项目执行中,特别是规划阶段,设计输入的内容不是一次确定的,也不是一方确定的,它往往需要多次双方协商或反复才能确定。表中的内容是指最终形成的文件。具体如下:

表1.各类产品的设计输入

阶段 板卡类产品 整机类产品 软件类产品

A 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

B 产品标准/规格(SPEC) 产品标准/规格(SPEC) 用户说明书

规划 用户说明书 用户说明书 软件需求分析

C 合同要求和技术协议。 合同要求和技术协议。 合同要求和技术协议。

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

Schedule Schedule Schedule

1.1 用户需求:

1.1.1用户的分类

有几类用户,一类是外部用户(委托设计);一类产品是由本公司下达,此时公司就是用户;另一类是合作设计。当用户有充分、完整、清晰的图文要求时,是最佳状况,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这就需要产品规划者通过有效沟通,将用户的口头要求或不完善需求进行图、文化的完善,要牢记口说无凭。还要充分考虑终端市场用户的需求。要有“用户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的概念。

1.1..2用户需求包括内容

*功能和性能要求,功能是回答这个产品有什么用?性能是回答这个产品怎么样(包括技术指标、MTBF)?

*适用的法律、法规、专利、标准和规范要求;

*适用的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这是指既使用户没提到,但以前的实际经验证明应做到的设计要求);

*运行、安装和使用;

贮存、搬运、维护和交付;

物料参数和环境;

处置要求。

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它要求(Design Kit ,Sample ,Software Kit ect.);

应注意,在软件和服务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最终使用者要求的和直接顾客要求的输入,可能特别重要。这类输入应以贯穿后续验证和确认能进行有效试验的方式来表达;

时间要求;

合同要求和相关技术协议。

1.2.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目的是从设计项目的市场、用户、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论证其可行性。它包括用户需求分析和市场、技术调研。要多用表格形式来表达。

1.2.1市场调研

*市场在哪里(市场容量,细分市场和前景)?

*用户在哪里(谁需要我们的产品)?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技术/价格/品牌/时间/地利/政策/资金)

*竞争对手状况(技术状况和市场份额)?

*我们的目标(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

1.2.2技术方案

*采用什么原理、方法、外观、架构、算法、语言;

*采用什么主芯片、结构、电路、模块、接口;

*技术关键、难点、重点;

*关键元器件配套状况(量产否,供货周期,有无成熟应用,厂商实力);

*与其它方案的比较;

*标准化、系列化、专利、兼容性、可靠性;

*易用性、工艺性、维护性,在线升级;

1.2.3人员和设计周期

*需要什么样的人员组合;

*符合目前人员的状况吗?

*增加人员可否提高速度?

*产品设计组外需那些外部支持?

*开始和结束时间

1.2.4投资和损益分析

*设计费用(工资、材料、样板、专用仪器、夹具、模具、差旅费、购专用技术、外包、其它);

*产品材料成本;

*市场推广费用;

*生产费用;

*利税;

*损益平衡点(指销售多少台可收回所有投资,如果是附送产品,要估算其带来的附加值);

*敏感性分析(技术、市场、竞争对手变化带来的风险,如何抵御?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力带来的风险);

1.2.5法规法律的可行性

符合法规、法律、环保规范,符合销售市场的民俗、宗教习惯。

1.3制定产品标准或SPEC

按照国家/国际/行业的相关标准制定自己的产品标准;IT行业有其技术、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往往很难制定产品标准,这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制定SPEC,包括功能和性能,还应包括包装、环境、MTBF、安全、环保及引用的标准、规范。 SPEC要用定制的表格形式;特别强调要经用户签字确认。

1.4用户说明书

用户说明书要用非专门术语的语言,充分地描述其具有的功能及基本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说明特定的情况下的应对方法和注意事项。应特别注意下列各点:

1.4.1用户说明书应在设计产品前就写,而且是尽可能的完善,这是成功研发产品得到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对未设计过的新一类产品,在设计产品前就写,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极易设计出不符合用户需求的想当然产品);

1.4.2站在用户的角度,根据SPEC和用户需求编写用户说明书,一份好的说明书应易读易用,让最普通水平的用户读后都能够正确、快速、无误操作的使用;

1.4.3对一事物的描述,人易接收的程度依次为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图片,表格,公式,文字(有语音辅助更好)。编写用户说明书要充分考虑这个规律;

1.4.4轻重要分开,逻辑要清楚。如对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要明确的表叙:用户应进行的实际操作;屏幕有那些反应;有什么要注意的事项。对这些不同的内容,可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段落来区分;

1.4.5当说明书内容很多时,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高级功能,前几页是基本功能,让用户可迅速使用;

1.4.6说明书的外观、格式应符合企业的CI 形象;

1.4.7说明书应在产品发表时和在研发过程中必要时更新,一般来说,变更越少,体现产品规划越高。

1.5项目任务书

除了在规划阶段(1.1—1.4的内容和1.6的内容)给产品规划人员下达的上述内容任务书,这里的项目任务书是指经确认,可立项设计的项目;

项目任务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计组成员、启动和结束(可分几大阶段)的时间。

1.6制定Schedule

Schedule 的三要素是人、事、时间,要制定完整的具体的,直到MVT阶段设计输出的项目Schedule。并在执行中适时更新,以符合当前状况。要借助于项目管理软件,以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Microsoft Project 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以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通过各种图表能够安排和追踪所有的活动,从而对进度了如指掌。而且现在,通过安装在公司的 intranet 或 Internet 上的 Microsoft Project Central,可以比以往更为方便地与有关人员交换项目信息。如它可以实现子项目的关联性;子项目的重要等级等等。

1.7 特殊性

以上是一个通常项目的设计输入,对特定的项目会有些不同,如有的软件项目需要“软件需求分析”(不是指“用户”)。

2.设计输入的评审

计算机软件行业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还是垃圾”把好输入关是极其重要的。

2.1设计输入评审的参加人员

设计输入的评审应有用户(或代表)、管理者、产品规划工程师、产品设计师、测试工程师、采购、销售人员参加。

2.2设计输入评审的要求

对设计输入的内容应分别进行评审,不完整的、含糊的和矛盾的要求应予以解决,没有遗留问题,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也是ISO9000:2000版的要求

2.3设计输入的存档

应将确定的设计输入按文件管制的规定存档并保持。

18. 扬长避短

除非经历一个人生大劫,否则人的个性特质是基本不会改变的。有时看起来是改变,那可能只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暂时的收敛。

象我的个性是属于面对不合理的事是“疾恶如仇”,说话是直面事实,不怕得罪人;做事是追求完美,一追到底,风风火火,速战速决。象我这类人,在处理一些事的时候,一定有可取之处。如果要说负面的那就是易“得罪人”,工作要求高,给别人较大压力。我处理事时,他第一次出差错,我会和颜悦色地让他注意,第二出同样的差错,我会言词严肃,第三次还出同样的差错,我会忍不住严辞厉色。“对事不对人”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对的,但事是人做的,不把做事的方法说给他,不把责任心强调,不分析为什么多次出现这样的问题说给他听,怎么可以?这样对了解我的人而他又有一定承受力,没什么不良后果。但对脆弱的人往往是受不了。我承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和颜悦色,但做不到,我仔细想过我为什么这样,原因应该是两条,一是个性使然,一是强烈的责任心。两者去掉任一条,都不会象我“那么 ‘顶真’,象做自己的公司一样”,这是我的同事经常说我的话。而且我自己发现,我一激动,思维会特别敏捷,前后事情会在脑子里面全部激活起来。

对多次出同样的差错的人我做过分析,一个是责任心不够;一个是做事的方法或技术没掌握;还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原因是,他的“联想能力”能力不够,我发现一些人,确实不是前两个原因出错。主要是他脑子里面不记事,上周的事他记不住,面对眼前的事也不会作相关联想,这样的个性特质往往也不具备并行作业的能力。

实际上,一贯的“和风细雨”式的管理和平时“和风细雨”加上偶尔地“暴风骤雨”式管理,都是一种管理风格,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选择,因为各种管理风格都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不同特质的人,应该选择做不同的事。有的人爱说话,善于口头表达,也许做FAE合适;有的人心细,观察力强,也许做测试工程师合适;有的人心静,做的住,也许做PCB layout工程师合适;有的人富于创意,善于“自来熟”也许做PM合适;有的人富于创意,善于“自来熟”也许做PM合适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硬着头皮改了个性,他的优点也随之消失。与其化大量时间去修身养性,不如扬长避短去做符合个性特质的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