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7, 2008

earthquake technical data - 8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无齿锯。以轻型汽油发动机为动力源,通过锯片的高速旋转,切割各类金属、混凝土、石材等构件和结构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液压剪切器。以机动泵为动力源,以高压油液为介质,传输给各功能部件,以实现剪切功能,可用于事故救援中剪切门框、汽车框架结构或非金属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双轮异向切割锯。由轻型汽油机或电动机、动力传输机构、两副盘形切割刃组成,反向旋转切割,切割过程中无反向冲力,可用于切割各种混合材料,包括钢材、铝型材、电缆等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蛇眼”生命探测仪。配备先进的数字高清视频探头,可360度遥控旋转,前部带有防炫目照明灯,专门用于救援人员不易进入的竖井、倒塌建筑物等狭窄空间的前期侦查和人员搜救

 

地震预测是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 主要难在三方面

[网民 卜卜格子]你好,请问地震到底是不是能提前预测的呢?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存在争议。那么现在的科技手段可以帮我们做些什么呢?是让我们能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着手救灾吗?

[张国民] 因为地震预测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它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三个地方。

第一,地震过程的复杂性。第二,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第三,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但是在地底下,地壳分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构造活动的性质、强度,我们现在知之甚少。我们对于地震发生的规律的认识非常少,认知程度非常低,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的认识,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

第二,因为地震发生在地下十几、二十几公里的深度上,我们现在人类还不能把仪器设置到地下深部进行探源,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监测,我们现在只能是在地表面设一些台站,现在数量也有限,密度也相对比较低,跟地底下的联系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推测,用这样一个过程去研究和预测地底下地震的过程来说,无论是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地震事件是个小概率。地震本身比较多,但是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是几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观测的资料积累,因为不同地区还不一样。所以这些科学难度决定了我们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还是非常低。各个国家都把地震预测作为一个科学探索,地底下到底是什么结构,如何进行地震过程观测,都设置一些实验场,取得了一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慢慢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办法,我们把地震预报作为一个任务,作为一个国家任务来对待。

我曾经说过,除了我们国家,其他国家还没有过,只有像日本的东海地区,个别国家的个别地区,所以在地震预测方面难度非常大,地震预测科技人员压力和负担也是相当重的,我们也感到非常非常惭愧和非常非常内疚,特别是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所以现在面临这个难度,我们当然是拼命努力。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了很多资料,应该说我们建立台站,建台站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地震,希望台站里有地震发生,我们积累一个一个震例,有了这个以后我们总结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通过基础的研究、探测逐步逐步形成对地震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方面的一些认识,但这个还是初步的。

所以我以前曾经说,目前这个水平下,我们还只能是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预报的可能。我对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说你用了那么多限制词,这些限制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就是我们对这个地方研究的程度比较高,地下构造情况,介质的情况,台网相对比较多、比较密,积累的震例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在有些有利的条件下。

某种类型地震,地震类型很多,有些是主震余震型,有的是孤立型的,有的叫前震主震型,就是大震以前有直接前震出现,比如最初在一次经历大地震灾难的时候,就是1966年邢台地震,主要地震是1966年3月8号发生的6.8级地震,死亡8000人。但是那次地震前的前几天有一系列的中小地震出现,最大的地震是在3月6日,就是震前两天发生的5.6级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3月7号平静了,但是到了3月8号凌晨造成了6.8级地震,造成很大伤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大的一次地震伤亡。

这给我们总结了经验,我们叫密集平均大震,有的是这种类型,有很多又不是,比如海城1975年地震,正好和邢台地震类似的震例,发生几百次地震,2月4号比较静,晚上就说防止大的地震,当时也预测不出来,但是地点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因为前震已经发生了。所以当时发生7.3级海城地震时,震前做了预防,把老百姓撤出来,大大减少了损失。

但是这种地震占多少呢?我曾经总结7级以上的地震,相对前震多一点占到20%多。像唐山地震就不一样,它是主震余震,突发性的主震,在主震发生之前,我们连1级的小震都没有预测到。有的地震前兆显现程度比较高,几起几落,有的地震前兆显现程度不高,来的比较晚,这样搜集地震情报就比较紧促或者估计不足。

刚才说小震闹大震到,但是小震常常来,后面大地震到底来不来?小震来大震到,在华北地区只占10%。这次没有成功预报,我们非常非常愧疚。但是要成功预报地震,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像我自己已经退休了,需要一代一代人往前努力。

[张晓东]我们现在都在一线工作,这次地震确实没有实现成功的地震预报,我们确实感到很悲痛和很痛心,我们还是要向这方面进一步努力,为人类实现地震预报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家还是有这方面信心的。

[修济刚]我们会通过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国际交流,因为在这方面国际交流也很多,我们国家地震比较多,而且在这方面监测预报的探索,所以国外交流也比较多。因为国外这种情况也很多,比如美国前几年有科学家追踪很长时间,就是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实验场断层,他们斟酌再三还是做出了一个预报意见,结果没发生。

但灾区群众相互之间也可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

第一,无言地陪伴。在危机事件后,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陪伴当事人。此时默默无言远胜千言万语。

第二,无条件地倾听。让当事人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不好的感觉、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能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不安、焦虑。

第三,给予当事人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第四,无条件地接纳哭诉者。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给哭诉者以被接纳的感觉,心中的伤痛才能得以缓解。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中国四川省汶川县12日发生里氏7.8级地震,宁夏、云南、重庆等10多个省区市以及越南和泰国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中外专家和机构对此次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说,这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过去几百年里这一断裂带附近多次发生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但是龙门山主体并没有强烈的活动,直到这次地震的发生。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长300公里至400公里,宽约60公里,沿断裂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由于蓄积的应力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临界点,龙门山断裂带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也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或者某个相关构造断层的运动相吻合,地震是一个逆冲断层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结果。从大陆尺度上来看,中亚和东亚的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冲撞欧亚板块造成的。

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告诉新华社记者,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运动,加上震区土质松软,地震波向东能传播很长距离,使得远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国地质勘测局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布赖恩·巴普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从地质构造上看,这次地震与喜马拉雅碰撞带有关,“显然是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挤压作用的结果”。

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质学家保罗·达波尼耶对媒体说,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俯冲到后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现在仍在受两个板块的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成为地震密集带。

标题     房屋地震破坏特征演示软件研究Illustration System on Earthquake Damage Features of Several Types of Buildings
课题号     项目号:地震科学联合基金604032
课题负责     丰 彪(Feng Biao)
课题组成员     孙柏涛、余世舟、王东明。
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EA, Harbin)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1.原有模型进一步静力试验,主要准确测量模型的刚度,进行有限元模型的更新;2.多种损伤工况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3.设计并加工新的在几何上具有对称性的桁架模型,进一步验证健康基准;4.无线传输系统调试。研究进程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三个钢桁架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损伤识别方式可行的,能够成功地识别损伤的位置,而且操作简便,易使一般的桥梁检查技师掌握。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分析,初步给出了损伤的阈值,还要进一步通过试验验证。试验中使用研制成功的无线传输系统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只是在功耗、传输距离以及存储容量上还有一些不足。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和发表的论文1.Q. Pei, X. Guo, "A New Type of Data Logging System and Efficiently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Seismic Test",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inental Earthquakes-Mechanism, Predi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 Insurance, Beijing, China, July 12~14, 2004;2.Qiang Pei,Xun Guo and Changyou Zhao, "A Wireles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in Civi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New Frontier and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Nanjing, China, October 19~20, 2004;3.Qiang Pei and Xun Guo, "Damage Localization in a Simple Supported Beam by Strain Modal Analysis", Third China-Japan-US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nd Fourth Chines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Dalian, China, October 14~15, 2004;4.戴君武等,地震动的3D瞬态特征与结构破坏的关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23(4),453~456;5.Dai Junwu, Qi Xiaozhai, et al, 2004, "3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Chi-Chi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13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ancouver, Canada;6.Dai Junwu, Qi Xiaozhai, et al, 2004, "Structure Responses under Pulse-Dominant Excitations", Asia-Pacific Networking of You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s Annual Meeting, Hawaii, USA;7.Dai Junwu, Qi Xiaozhai, et al, 2004,“Dynamic Responses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Pulse Sequences",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3 No.2 Dec.2004.
卷期(年)     第十五卷(2005)

标题     强震观测数据库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Data Base
课题号     项目号:04151
课题负责     于海英(Yu Haiying)
课题组成员     公茂盛、颜世菊、张晓志。
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SB, Harbin)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1.基于大型网络数据库系统,在服务器上建立强震观测数据库;2.收录国内外强震记录及有关的地震和台站资料,利用 Internet/Intranet为社会各方面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3.与国内外开展强震记录资料交流。研究进程和取得的成果1.本年度收集、处理了我国唐山台阵(1998~2003年)数字强震记录621条,数字化并处理了新疆巴楚地震(2001~2003年)强震记录633条;2.共录入633条加速度记录,提供网上发布使用的数据文件和图形文件总计5697个;3.制做了《中国强震记录光盘(第二部分)》。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和发表的论文1.于海英、于双久,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1);2.Yu Haiying, Xie Lili, The research on the strong motion and engineering seismic damage database web site system and its realization;地震工程的过去和未来五十年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8月,中国,哈尔滨;3.Yu Haiying, Xie Lili,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Motion Database in China, 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ugust 1~6, 2004;4.公茂盛等,地震动滞回能量谱衰减规律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2);5.周雍年、周正华、于海英,设计反应谱长周期区段的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2);6.张晓志,地震动反应谱的数值计算精度和相关问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6)。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和发表的论文1.崔杰、于海英、张令心、谢礼立等,强震与工程震害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省部级,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4年;2.于海英、谢礼立、金星、胡成祥、周雍年、李山有、张晓志、吕尊子、王涓,强震观测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系统,省部级,黑龙江省第八届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奖,2003年12月。
卷期(年)     第十五卷(2005)

标题     中国固体潮观测数据库建设及共享服务Construction Database of Solid Tide Observation Data
课题号     项目号:2002DEB30093
课题负责     唐九安(Tang Jiu'an)
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EA, Lanzhou)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建设具有开放式、多种服务功能的中国地球固体潮汐观测数据库。该库含重力、倾斜、应变、深井承压水位及其他有地球固体潮汐有响应的定点连续地学观测及相关辅助观测的整点值数据近3000万个(折合单测道约3500年)。根据2003年上报的"项目任务书",数据库的建设应完成重力仪20台(套)、倾斜仪60台(套)、应变仪30台(套)、深井承压水位仪60台(套)、气压仪20台(套)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建成后数据库内的整点值数据总量不少于3.00×103万个。研究进程和取得的成果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方面:截止目前,收集、整理和录入的小时整点值数据约3.7×103万个。其中:重力观测数据约0.125×103万个,倾斜观测数据1.741×103万个;应变观测数据约0.467×103万个;水位观测数据约0.989× 103万个;其他观测数据(含深井水温、大地电场和气汞)约0.029×103万个;辅助观测数据(主要是气压观测数据,其次有少量仪器内温、记录室温观测数据)约0.344×103万个。这些数据资料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和贵州三省/区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所含盖的台站(点、井)300余个;2.上述数据所含盖的观测仪器有400多台套,其中重力仪29台套,倾斜仪142台套(金属摆倾斜仪36台套、石英水平摆倾斜仪53台套、水管倾斜仪 40台套、垂直摆倾斜仪13台套),应变仪56台套(体积式应变仪23台套、伸缩仪23台套、钻孔分量应变仪10台套),水位仪205台套,其他仪器4台套,辅助仪器96台套。3.如果将观测数据按19791231前(简称70年代)、19800101-19891231(简称80年代)、 19900101-19991231(简称90年代)、2000年1月1日之后(简称本世纪)四个时间段统计,这4个时间段分别拥有的数据量如下:70年代0.012×103万个;80年代0.433×103万个;90年代2.031×103万个;本世纪1.225×103万个;4.在固体潮响应函数的类别方面:该数据库已经将固体潮响应函数的类别扩展到7个领域,他们是重力、倾斜(含洞体水平摆倾斜、垂直摆倾斜、水管倾斜、钻孔垂直摆倾斜)、应变(含洞体水平线应变、钻孔体积应变和分量应变)、深井承压水位、深井水温、气汞和大地电场;5.在软件研制方面:针对大批量小时整点观测数据的整理和潮汐响应函数的计算,以FORTRAN77语言为基础,编写了一套应用软件,这套软件的主要特点有:既可以处理连续数据,也可以处理非连续数据,每次运行既可以处理单个数据文件,也可以处理多个数据文件,这套软件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推广应用。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的发表的论文1.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的编写;2.继续补充进行部分省(市、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
卷期(年)     第十五卷(2005)

杂谈六_四劫难zz from cchere

【一唵谈】杂谈六_四劫难[唵啊吽 于:2007-01-26 20:44:17
看了江洋贴的谁之过?1989年的共和国实录(视频),才发现[**]流血难以避免,因为某些民主志士已经下定决心,不见流血,决不退出广场。看了许多网贴,许多人认为必须推倒共产党才能有民主,换言之,认为改良改革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流血革命才能达到民主。如果这种观点是对的,中国又要倒退回一百年前了。
一百年前中国是什么样呢?一百一年前的戊戍变法就是为了建立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结果改良主义被满清腐败政权镇压,谭嗣同等烈士英勇就义。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流血革命才能建立民主中国,这与现在一些人“必须流血推翻共产党才能建立民主”结论相同。
其后,根据这一结论,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下中国该民主了吧?没有,因为不久袁世凯就又恢复了帝制。其后,蔡谔起义再次推翻了专制帝制。这下中国该民主了吧?又没有。很快,外国民主国家又在中国支持军阀割锯。看官或许会问“等一下,为什么民主国家不支持中国民主建设呢?民主不是当今道德标准吗”?“不自由、勿宁死”,不就是为了民主自由吗?错了。民主从来不是什么道德理念,而是一种政治体制,君不见英国议会民主程序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君不见日本民主程序认可并支持日本军占领中国?这些民主程序与鸦片战争和日本侵略战争的道德观念有什么关系?中国需要民主,是中国强国的需要,但如果认为民主可以不惜国家动乱分裂,不惜容忍外国侵略和干涉,那就是割裂历史,无视国际政治中弱肉强食的现实而建立的空中阁楼。因国际环境而使中国无法实现的历史离去我们并不久远,希望中国人还不至于把几十年的历史望得一干二净。
面对西方民主国家不单不支持中国民主建设,反而扶持中国军阀专制统治,孙中山只好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发动大革命,东征北伐,再建共和国。当时共产党的政策是接受国民党领导,不要武装。大革命轰轰烈烈,所向无敌。中国民主应该差不多了吧?在南方说不上多党制,至少也是国共两党制了吧?结果这次革命比前两次革命还惨,还没等到大革命结束,蒋介石就发动大屠杀,杀手无寸铁的共产党,迫使共产党发动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建立共产党军队。其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击败民主国家日本的侵略。以后国民党政府专制腐败,被共产党推翻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隔半世纪,我们又听到了不惜流血实行民主的声音,一个我们百年重重复复听了多遍的声音,一个无数志士仁人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声音。
西方民主是我们向往的,人希望能够表达思想,希望自由,但民主政治的建立不马上能够保证国内外人民的这种权利。英国实行民主政治历史悠久,据说800年前英国的大宪章就保障了平民的平等政治权利和自由。但是其后的工业革命,农民享受了这些权力吗?由于圈地运动,农民被驱赶出土地,让他们有选择饥饿和低工资的自由,有做童工的自由。在英殖民地,则有贩卖奴隶的自由,奴隶当然没有人身自由,更不用说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了。美国建立的民主政治堪称当今民主政治的楷模,但美国建立了这一民主政治以后,不仅在国内维持了一百年的奴隶制度,而且在法国革命后废除奴隶制之时,联合老牌民主国家英国一起制裁封锁法国,以维持全球奴隶制度。对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半个世纪的民主比老牌经典半个世纪的民主政治要好多了。对,中国今天急迫需要民主建设,中国离真正的民主还相差太远,中国有严重的腐败现象,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为了民主而把中国推向战乱和分裂,因为那只能是与中国民主进程背道而驰。
中国百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争取民主的历史,其中历尽了无数劫难,[**]只是这些劫难之一。历史告诉我们,民主政治不是道德至高点,中国人民在没有免除外国威胁,没有摆脱饥饿贫困之前,所谓的民主政治权利只是一句空话。历史告诉我们,民主政治不是推翻专制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民主进程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和国际政治等各方面影响。[**]事件,只是在这民主进程诸多因素中间,某一因素亢起而其它因素无法匹配导致的悲剧。http://www.cchere.net/article/1204126.html
看过了江洋贴的“谁之过?1989年的共和国实录(视频)”,我为所有为中国民主奋斗的志士仁人表示敬佩。这一系列视屏,展现了[**]事件所有的历史风云人物,犹如看水浒传一百零八好汉一样,看到不同的人物性格,看到人物在事件中表现的不同的角色。[**]事件是中国人民百年民主奋争事件之一,是一个几乎无法避免的劫难。中国百年民主进程已经经历了无数劫难,[**]是其中之一。在所有这些民主革命尝试中,我们至少得出一个结论,民主的实现是一个涉及面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打倒独裁统治就能完成,因为中国百年来已经打倒独裁统治至少有三次了,每次都有进步,但我们无需倒退一百年重来。中国百年走到今天不容易,中国独立了,经济上来了,我想,[**]死难者是不会容许中国倒退一百年的。
看到视屏中争取民主的人绕开民主程序,放弃理性而诉诸情绪,我们至少得出一个结论,民主不是推翻一个现政权就能完成,不是一套法律程序就能完成,中国民主进程多灾多难,或许是因为中国还没有一个理性思维主导的文化,中国需要一个文化启蒙运动、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对应的理性文化。这一理性包括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民主作为至高无上脱离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经济现实的道德目标来追求,而是真正理性思考什么是中国和人类利益所在。让我们纪念[**]死难者,无论他们是军人还是学生、是知识分子还是市民、是工人还是民众,我们纪念所有[**]死难者,因为他们是在中国百年民主进程中的劫难中倒下的。我们庆幸中国挺过了[**]这一关,使得中国在其后十五年中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我们也为[**]的悲剧感到悲哀,悲哀的是为什么没能避免流血,悲哀的是平民的社会和政治地位没有提高。
我们纪念[**],要从自身做起,从网上论坛做起,在网上建立民主赖以生存的理性和宽容文化。如果我们不能在论坛上建立理性宽容的思想探讨风气,我们无法指望中国在以后的一百年能实现思想自由的民主,因为网络已经提供了我们言论自由的天地。
如果我们要纪念[**],就让我们用实际证明中国人能理性宽容地享受言论自由,享受如网络环境这样的言论思想自由,让我们在网络上理想宽容民主一番。什么时候网络上造谣惑众和人身攻击的言论搅不混网民的思想了,我们才有信心期盼中国民主的希望。我们在虚拟空间中屏蔽了所有的经济利害冲突,如果这样我们还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那么我们无法指望充满现实矛盾的社会能有自由的理性思维。

高论[流云 于:2007-01-28 13:54:18
楼主说出了很多人的感觉,只是没能象楼主如此清楚的表达出来。我感觉很多人谈论民主,就像在抽大麻。民主是个好话题,又可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自己的先知先觉,又可以把自己的怨恨,和顺便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全部推到不民主身上。自己不但没错,而且很高尚,混得不好只是其他人觉悟太低所至。从这个角度来说,谈论民主比谈论八卦还要诒情,呵呵,可能只比什么上帝稍差一点。
我想说的是,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民主制度。多数人不能混到国家主席总理的地步去进行制度,但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民主休养。就像国人喜欢骂国足,却不会去做什么去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骂骂只是娱乐而已,不可当真。说到头,还是这句话-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民主-或者足球。
西方有思辩说“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世界”。我们中国似乎少有这样的思想,多数人只想改变世界,取很少想去改变自己--有时还美其名曰‘不能失去自我’。呵呵,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血卡”一词太伤感情[唵啊吽 于:2007-01-27 05:22:49
“血卡”一词太伤感情,好像这批移民就都是吸血鬼似的。
1、北美是移民国家,论祖籍原著印第安人人口只是少数。
2、如果欧洲人有权利移民北美,中国人也有权利移民北美,欧洲人对北美经济建设有贡献,中国人对北美经济建设同样有贡献,而且贡献不少。北美的跨大陆铁路没有中国人几乎无法建成。
3、中国人在北美从来受到歧视,当时北美留学生为了读书,大部分过着妻离子散,没有工作权利的贫困生活。与配偶儿女团聚和工作权利是他们应有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当时只能通过移民来得到。知道什么叫洋插队吗?
4、美国移民政策,向来是妖化中国的政策。冷战时有难民法,凡是偷渡出东方阵营国家的人都可以得到移民身份。此事是美国滥用歧视性控制中国移民手段的表现。
5、中国人事件前受北美社会歧视,事件后又受到同胞“血卡”歧视。这不公平。89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正面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移民不移民对事件本身关系不大。据我所知,大部分这些移民,其后都签了名反对美国取消对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

总之。中国人移民北美是中国人本身应有的权利。才开发了两百年的处女地,旧大陆人口都往新大陆移民,地球上许多尚未开发的资源在新大陆上,旧大陆其它民族有理由移民北美,中国人就有理由移民北美。中国人以什么理由移民北美都不是中国人的错。有错的是北美移民政策对中国大陆的歧视。没有那个歧视,就没有政治避难这回事。
现在北美移民政策,依然是歧视中国移民的。给中国大陆的移民限额,大约和给伊朗、越南的差不多,与中国大陆人口完全不成比例。与中国人对北美经济贡献不成比例。但是,西欧人移民北美是没有名额限制的,随时移民随时给。
中国人移民北美是中国人本来应该有的权益,89后移民增多是北美移民政策问题,部分中国人因此得回这份权益,不是他们的错。并且,当时海外留学生从西方媒体上了解事件,有些事情不像十几年后回头看那么清楚。
我反对用“血卡”一词。即便你以邪教理由得到移民身份我都不反对。

要是俺当年符合血卡资格,也会拿的[laozhong 于:2007-01-27 15:43:18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政治庇护俺不敢,因为还要回家看父母,练功俺没这个耐性在大使馆面前天天打座。要是当初天上掉个血卡拿不拿?据俺知道的例子,100%都拿,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
血卡本身没有什么可鄙视的,称呼而已。现在国内最成功的海龟基本上都是当年的血卡受惠者,要不然不会那么快办成了公民回流,俺们好多人都要在这里熬完了公民才能回国,等到熬完了中国也分得差不多,剩点鸡肋。

美国人总以为是中国限制中国人出国[唵啊吽 于:2007-01-28 18:48:27
美国人总以为中国人在中国不自由,是中国限制中国人出国。我的一个同事就问我中国人是不是拿护照很难,我说拿护照不难,难的是拿签证。限制中国人出国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现在中国对美国移民是饱和攻击,美国要难民中国就给难民,要不同政见者就给不同政见者,要邪教徒就给邪教徒,总之你要就给。这不,美国现在要往中国遣返非法移民了。
现在中国只是不想给贪官,他们卷走的产权太多了。

俺觉得这个话题很过时,也不重要[laozhong 于:2007-01-26 23:59:19
就是因为海外有一帮民运,海外华人的中文网就整天噘这个舌根。过50年回头一看,这件事意义不大,应该进入crowd control的失败案例。
倒是不少华人,都靠这个拿了血卡,有人算过单单美国,因为血卡与间接血卡(通过亲属关系)取得居留权的达到18万人,还不算世界其他国家给与同期中国人的特赦。这倒是华人迁移史上的一件大事。大陆出身的华人大规模移民美国就是从血卡开始。

出国也是一种爱国行为zz from cchere

出国也是一种爱国行为[shepherd 于:2008-05-06 11:24:57
首先,出国后消费的是国外的资源,出国的人越多,消费国外的资源就越多,留给国内人的资源也越多。中国的问题就是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太大,人均资源太少造成的。出国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是毋庸置疑的。出国的人多了,留在国内的人的资源,机会就多了,生存环境相应的也会改善。
其次,大量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意味着中国对国外影响力的增强,意味着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的增强。多个朋友多条路。国际环境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作为国家的生存环境的改善。所以,出国者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的联系,这也有助于中国国家外部环境的改善。
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生存环境的竞争,是人均占有资源的竞争。中国人的大量出国,丝毫不会削弱,而只会加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
至于所谓的人才流失,那只是杞人忧天。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机会。机会限制了人才。有人离开让出机会,还怕没有人顶上来吗?更不用说出国者对国内的大量信息反馈,其对国家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出国,对国家来说是利远大于弊。所以可以说,出国也是一种爱国行为。

 

其实大家都应该出来闯世界[雷声 于:2008-05-06 23:16:02
国内人口压力大,竞争白热化,资源稀缺,人多粥少,很多事情都是人多手乱,人浮于事。很多国内人以为,出国的都是清华、北大的精英,削尖了脑袋到国外去享受荣华富贵。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很多出国的不是一流大学的,甚至不是大学生。很多人只是想换个环境另谋出路而已。更不要说很多广东、福建、温州偷渡出来的,到南美、非洲、中东闯事业的。
过去象山西、陕西、徽州、宁波的人,因为土地贫瘠,农业不甚发达,总要让家里的子弟出来经商、做工,从而造就了中国工商业现代化的第一代先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现在的海外华人、华侨只是沿着这个传统继续走下去而已。

正义的民族主义zz from cchere

[唵啊吽 于:2008-05-11 21:02:18
作者:春华社 (社员:罗克二,swordi, 润树,flyfeather,唵啊吽 )
奥运火炬接力受到藏独分子阻拦和西方媒体选择性歪曲报道,引发了全球华人的民族主义热情。这个民族主义是正义的民族正义。
什么是正义的民族正义呢?正义的民族正义就是争取民族平等的民族主义、就是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的民族主义,是缩小人类各民族经济政治地位差距的民族主义。什么是非正义的民族正义呢,非正义的民族主义就是妖化其它民族的民族主义,就是维持和扩大各民族差距、制造民族歧视和仇恨的民族主义。人类和平只能建立在各民族各文化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全球化经济已经把世界各文化和各民族紧密联系起来了,相互仇视和故步自封的民族情绪只会增加国际暴力冲突的倾向。二战证明,德日法西斯国家敌视其它民族的偏见不仅造成对其它民族的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且对德日民族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损害。中东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拒绝文化通融和相互尊重也是中东战火不断的原因之一。人类文明历史证明,人类文明的进步,即需要文化的积累和创新,更需要文化传播和融合。正义的民族主义就是促进人类各民族平等交流的民族主义,促进人类共同繁荣的民族主义。
普世的人权、应该包括个人不因为文化背景和种族而受到歧视的权利。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是国际民族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与全球化经济相适用的道德准则。离开了世界各民族各文化平等尊重的道德原则,日益深化的全球化经济就会导致日益增加的文化冲突,导致更多的人道主义灾难。
由于不同的历史和地理原因人类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也造成了全球各民族实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一些处于经济和政治地位强势的民族产生优越感,这是客观存在,但由于这个优越感而歧视其它民族,就是非正义的民族正义。一些汉族人对中国其它少数民族的偏见是这种非正义民族正义的表现,西方媒体长期选择性的妖化中国,也是这种非正义的民族主义的表现。各民族实际上的不平等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但消除这些实际上的不平等要从各民族抛弃偏见相互尊重做起。各民族相互尊重其它民族的尊严,是建立和平国际秩序的必要的道德准则,有了这个道德准则,人类才有可能共同努力,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相互学习,建立和平宽容的国际秩序。
西方媒体认为中国藏族受到中国汉族的压迫,西藏独立是正义的民族主义,支持北京承办奥运会是中国非正义的民族主义,这是颠倒黑白的观点。西藏原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不符合现代人类文明准则,1959年西藏进行改革以后,中国中央政府长期财政补贴西藏地区,在经济上支援西藏同胞,并大力发展西藏的文化事业,这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西方民主政治下是很难实行的,美国印第安人的遭遇就是一个鲜明的对照。西藏经济落后是历史和地理原因,而非民族压迫所致,西方一些舆论挑拨藏汉民族关系是非正义的民族主义表现。314拉藏独分子反动的暴乱是对中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原则的挑衅,是极端暴力的非正义的民族主义。西方许多主流媒体不顾事实妖化中国是歧视中华民族的非正义行为。相反,全球华裔支持奥运火炬传递是正义的民族主义,因为这个行为不是歧视西方文化,而是反对西方媒体对中华民族的歧视和妖化。即便是抵制家乐福的行为,也是以和平手段维护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上应有的平等地位和民族尊严的行为、是正义的民族主义行为。
一些美国人对华裔的忠诚持怀疑态度,认为海外华人挺奥会是不爱国美国,这是一种偏见。华裔移民选择了在这块土地上定居、生活和工作就是他们热爱美国的最好注脚。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文化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美国人包括美籍华裔都可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美国媒体把美国民族的这种正常的优越感变成了妖化中国歧视华人的非正义民族主义。华裔抗议媒体妖化中国是反对非正义,既体现了对居住国的爱,也体现了对祖籍国的爱。海外华人支持奥运是促进世界各民族相互尊重的行为,反对居住国媒体歧视妖化祖籍国是伸张正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无论对居住国家还是祖籍国家都是正义的爱国主义行为。
一些人指责海外华人的爱国心和民族热情,说如果是真正爱国,就应该放弃美国国籍,像钱学森当年一样回国报效祖国。钱学森当年义举永远会受到世人的尊重,他当年的行为是反对列强对中华民族压迫的行为,是正义的民族主义和爱国行为。但是,回国是爱国,不等于不回国就不爱国。李政道留居美国,后来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也为美国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也是永远留在人民记忆中的爱国主义。每个人社会处境不同,坚持正义的行为也不同。钱学森争取民族平等,李政道争取文化交流,都是正义的民族正义,都是正义的爱国行为。海外华人以居住国公民身份争取公众舆论平等对待祖籍国文化的行为是正义行为,符合当今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中美在国际政治中常有利益冲突,这是现实,也不必大惊小怪。许多海外华裔父母兄妹还在大陆,法律上的国籍无法抹杀他们与祖籍国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同时,他们也在居住国建立了社会和文化关系,由于海外华人这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特殊地位,强求华裔在国际利益冲突中选择立场是对华裔不人道的心理压力。海外华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世界和平力量的一部分。只要行为正义,就不必为国籍和爱国理念困惑。媒体公正是美国民主社会的支柱之一,美籍华裔反对美国媒体不公正是爱中国也是爱美国。美籍华裔伸张国际奥运精神反对暴力分裂中华民族,是爱国,也是爱世界和平。

民族感情客观存在。 被触发以后,理性流露,天经地义。[不悱不发 于:2008-05-12 01:48:21
支持你为民族主义这种朴素情感作出理性界定:

什么是正义的民族正义呢?正义的民族正义就是争取民族平等的民族主义、就是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的民族主义,是缩小人类各民族经济政治地位差距的民族主义。

这是无论优势民族还是弱势民族不卑不亢的基础,是连选美小姐都应该懂的world peace的道理。
关于入籍外族,是否应该抑制对祖籍国的情感表露。想起昨天刚看到的对丁肇中的电视访谈(央视4台“大家”栏目). 他的诺贝尔奖致词用汉语宣讲. 致词后,美国驻瑞典大使对他说,美国和中国关系很糟,他用汉语演讲是错误的.丁的回答是:你无权干涉. 访谈节目中,丁没有主动解释为什么用中文的原因,感谢那位主持人的职业水准,套出了丁的心声:
主持人:"据有些报道,您后来解释是因为这样做好玩."
丁:" 没有,从来没有这样说."
主持人:"那你的讲话当时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听不懂,有没有觉得不合适?"
丁:"那与我没有关系.当时的情况全世界转播."
主持人:"你是希望全世界讲华语的人听到."
丁:"对."
以吸引全球智力资本为国策的美国,是以你对他的利益来做爱国标准的,个人的民族感情不需要对美国有任何歉疚.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为山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情则常相忆,理则悟昔迷。
已往虽无谏,来者亦可追。"

 

 

文中所引的四句诗是陶潜《挽歌》三首中第三首的最后四句,兹录第三首如下: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课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第二句后应为句号),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 ”,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亦”,也,语气副词。“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 ”。这两句的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有人认为“亲戚”与 “他人”悲哀的程度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对诗人的思念之情,“他人”有的可能比“亲戚”更甚。如“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两句就通过想像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生前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这虽是诗人单方面的想像,但这是以双方的感情、友谊为基础的,是合理的。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可能写到这些友人在他死后不久便将他忘却而“已经唱起歌来了”,也不可能写到与诗人无关的“别人”,否则,既与诗的主旨不合,也不合诗人的个性、品质及人生观。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按:“道 ”,有人训为“适”。无论“道”“适”,均不悖诗意),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10/ca528537.htm

相亲 related

相亲5招
    在千人相亲会现场,面对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别慌,有绝招让你在招招制胜。
第一招  投上自己信息
    每名相亲者均在入场时领取了一定数量的相亲卡,注意这可是相亲的重要媒介,千万要利用好。首先在场内全面浏览,看到中意者的相亲牌后可以给对方留下信息。当然,你也可以记下他的联系方式私下联系,不过你的相亲卡可能会为对方赢取金童玉女增加一张选票,所以不要浪费了哦。
第二招  记下别人资料
    牢记自己的相亲牌所在的位置,时不时回去看看别人给自己留下的信息。如果你是一位比较受欢迎的单身,就更要时时留心了。因为后来者的相亲卡会覆盖前面的留言信息,如果因此错失机会将是人生最大的损失。所以,关注自己的相亲牌,随时记下别人留给自己的信息,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第三招  现场主动出击
    除了以上通过相亲牌的选择与被选择,你还可以利用现场相识的机会。每个报名相亲的单身男女都有自己的相亲编号,如果你遇到心仪的异性,可以观察一下对方编号,然后找到他的相亲牌了解具体资料。当然,还推荐更大方一些的方式,直接与对方交流,通过聊天看彼此的机缘如何。
第四招  求助相亲天使
    如果你是个天性害羞内向的人不肯直接表白,或者看中某人的资料希望在现场约见此人,没关系。现场的主持人的相亲天使可以帮助你。你可以通过写纸条的方式告知主持人,由主持人为你现场寻人。或者你也可以求助相亲天使,她们会为你牵线搭桥。
第五招  游戏增加概率
    由于本次千人相亲特设了爱情运动会,所有相亲者可以免费参加,无疑为相亲增加新鲜模式。爱情运动会由专业拓展公司设置了专业的拓展项目,在游戏的同时还能挑战极限,加强沟通,让陌生男女在游戏中迅速默契起来。如果通过这一方式能够找到意中人,也算一段佳话哦!

 

猎爱指南

向金童玉女冲刺!(标题)
    想在千人相亲大会上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载”的金童玉女吗?看看本报往届千人相亲大会的前辈们有什么成功的猎艳经验可以借鉴,就算最后没能加冕金童玉女桂冠,肯定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拒绝也要优雅一点
2225号 第二届千人相亲“玉女”获得者  会计
    被评为玉女的优势是什么?我觉得首先就是贴了照片,给别人的印象会更深刻更直观。然后在着装方面,应该大方得体,不过分夸张,但也不能流于普通。记得相亲会当天我是牛仔裤配红色外套。要知道,相亲会上人来人往,如果装扮太过简朴,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人群中。
    其实说到交流,在相亲会上两个人交谈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说话时要望这对方的眼睛,态度诚恳,女孩子不扭捏,男士们不轻浮,这应该是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基本条件,当然要记住,时刻保持美丽的微笑。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但事实上很重要,那就是拒绝的艺术,如果你感觉和对方不来电,仍然要保持起码的礼貌,情绪不要写在脸上,不能令对方难堪,让自己更优雅一点。

适度赞美很受用
轶飞  第三届千人相亲“金童”获得者 医生
    上一届千人相亲我的人气不错,除了有声势浩大的亲友团从旁助威,自身很多细节的完善都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交谈中,斯文得体讲礼貌是必要的,不能总是否定别人的观点,不能太急于表现自己而高谈阔论,男士适度稳重,不能太孩子气;女士最好落落大方,不羞涩不扭捏,有自己的主见,不过分依赖亲友的意见。
    还有一点,曾经是我得到的教训。我一度以为如果夸奖一个女孩漂亮,她会觉得你肤浅,但实践证明,适当的夸赞女孩会很受用。记得台湾有个著名作家写过一本书,就是教人们怎样去赞美别人,可见适度赞美其实是一种艺术。相亲大会上也是如此,赞美别人,会让沟通更便利更省劲。

相亲前……
1.干净整洁
    男人不一定要西装革履,女士也没必要身着华服,但最基本的准则就是要衣着整洁干净,即使是像白云大妈的风衣一样“四十块钱租来的”,没有污渍,还飘着香皂味儿,好感度也会顿加。

2.穿得别太雷了
    相亲大会上是人多,穿得太普通容易淹没在人群中,但也绝对不能为了博眼球,穿些过于花里胡哨甚至“雷人”的装束,导致美女会被你的衣服骇倒。
    所以相亲之前可以征求亲友团的意见,顺便受累翻翻时尚杂志,看看妥帖又大方的穿法是什么样子。
3.做好搭话准备
    遇见心仪的帅哥美女总得搭讪几句,所以那些性格稍微腼腆的,事先准备一下聊天功课也还是必要的。比如用什么话题切入,不喜欢对方要怎么拒绝。
相亲中……
预热篇
1.要有信心,出门之前跟自己说一句:加油,我看好我自己呦!
2.看清楚自己的优势,并且学会扬长避短。这也是台湾小天后蔡依林择偶的一大标准哦。
    如果你很帅气,就得注意更多体现内涵,不要让对方认为你空有美貌;
    如果长相上不是特别突出,就用才气打动对方,不管男女,丰富的学识和阅历总是容易打动人;
    当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然后保持微笑。
3.微笑不等于嬉皮笑脸,直视对方也不可放电过频。

交谈篇
1.相亲会上,双方都是第一次见面,谈些什么呢?别上来就问家庭背景和收入,谈谈爱好说说工作,甚至俗一点,从天气入手也可以。
2.初次交谈别那么直接地表现出自己的好恶,比如骂韩剧是白痴剧集之类。多听听对方喜欢些什么东西,然后顺势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3.别那么多抱怨。提起工作,提起压力,不要上来就张口闭口抱怨,什么同事难相处,老板难伺候,物价上涨高等等,一下就显得没情调了。
4.多谈点高兴的事,多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才能,但应该有度,不要夸夸其谈,不要高谈阔论,展现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滔滔不绝只顾自己,肯定不被看好;微言慎口或者呆若木鸡,也不是好事。
5.适度夸赞对方。碰见个心仪的女孩子,绅士地夸她漂亮,会让她心花怒放。夸赞男士斯文、帅气、有内涵结果也是一样。不过夸赞要掌握尺度,太夸张了会让对方觉得你肤浅。
6.男士尽量保持绅士风度,谈吐文雅,稳重大方,彬彬有礼,不张扬也不过分谦虚;女孩子不能太扭捏,应该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对方看,同时说话要落落大方。

相亲后……
1.相亲结束后,有了心仪的对象,在感觉对方不反感你的情况下,先发个短信暗示一下对对方印象不错,约好下一次吃饭逛街的时间地点。但不可操之过急,才联系一两次就猛说“我爱你”,会让对方觉得不可靠。
2.活动结束后的交往,男士应该尽量主动,但女士也没必要太过矜持,在保持仪态的情况下试探性地联系也完全可以。
3.相亲大会之后的第一次私下约会,可以准备一个小礼物送给对方,但没必要乱花钱,表达心意就可以。

修炼手册
你符合标准吗?(标题)
    对照男女各欣赏的异性类型,看看还有几条需要修炼。千人相亲马上就要开始了,抓紧时间!

男人欣赏的女人
1、充满自信
自信并不代表强悍。待人接物大大方方,态度率直,有主见不拖泥带水,而且也会恰到好处地在男人面前示弱,自然随意地表现女人的温顺柔弱。
2、对生活充满热情
懂得生活情趣,感情丰富细腻,体贴入微,纯真大胆,喜欢迎接挑战。与她们交往,男人会觉得很轻。
3、注重仪容
天生丽质固然可喜,但后天气质的培养更加重要。不能仗着天生丽质就不修边幅,聪敏的女人都深谙扮靓之道,懂得藏拙。
4、注重细节
女人的坐姿、语调、举手投足的小细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品位。
5、善解人意
有敏锐的观察力,能细心地发现对方的喜好。男人都喜欢温婉多情、善解人意的女人。

女人中意的男人
1.性格豪爽
性情率直,大气洒脱,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有阳刚之气。
2、智慧
思维缜密,幽默含蓄,越品越有滋味的男人会知晓礼节,善于沟通,而且他的智慧能让你在交谈中受到启发,感到愉悦。
3、感情细腻
温柔体贴,懂得关心体谅别人,知道对方需要的是什么,永远像个绅士一样。
4、发自内心微笑
男人的微笑也是可以很美丽的,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异性。
5.稳重内敛
有才华而不张扬,有内涵而不外露,越是含蓄内敛的男人越有味道。

LINK
相亲“潜规则”

埋单定律——男生埋单可能是出于礼貌,女生埋单则肯定是没看中,不愿在日后有瓜葛。AA制为两者皆有可能。

留电话定律——男生主动问电话可能是出于礼貌,女生主动问电话多半是看上了。不管是何种情况,谁也没留谁的,多半没戏。

送回家定律——男生主动要送可能是出于礼貌,女生主动不要送可能是出于害羞。若双方家住的实在太远,允许男生知难而退,只送到车站。

earthquake technical data -7

我是搞大型机械工程设备安装的,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螺纹千斤顶的原理来抬升,移动上百吨的设备,把一颗双头螺栓底部垫砖,螺栓顶部垫铁板至所需撑起的部位, 用两把扳手旋转螺栓上的螺母,并可多用几个螺栓顶牛,交替顶高并填塞砖块来抬高楼板,由于螺纹可承受上百吨的重力,两把扳手就可以顶起五层楼.绝对可行. 个人发帖能力有限,请相互转载,引起领导注意。
你知道这一帖可以使多少人免予截肢吗,帮帮灾区人民吧,谢谢大家.
隧道专家:10人的非机械化救援分队: 50t千斤顶1个, 5t钢葫芦1个,5kg大锤1把,可剪断Φ10mm钢筋的海钳1把,钢管、绳索若干。铁锹(全部圆头)7把,十字镐3把,轻装,行军速度基本可以达到和正常行走速度,山区防滑建议装备冬制军靴,一定要带质量合格的安全帽,(在类似的隧道掘进施工时,安全帽挽救了很多生命。)
一、救援队工具配备一定要合理。昨天看到坐冲锋舟赶去救灾的战士只带了简单的锹稿工具,觉得很不合理,会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建议要合理配带多种简单机械,尤其是千斤顶、倒链、滑轮、大力钳等。千斤顶可以顶起楼板,而且力量均匀,没有回劲,既可以节省人力,又可以使压在楼板下的人免受二次挤压,还可以防止楼体进一步跨塌,压伤下面人员;千斤顶还可以将挡路巨石移开,快速打通道路;倒链可以一端固定,吊起或拉动楼板,一个倒链运用得好可以胜过百人;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还可以省力,大力钳更是断钢筋铁丝的应手工具。建议赶紧收集简单机械给抢险队配备,(千斤顶在机动车上一般都有),在大型吊车等现代化工具无法开进的情况下更加重要,会使抢险工作效率更高。
二、 建议赶快疏通排水通道,以免积水灌入地震废墟,给废墟下的同胞生命造成威胁。唐山大地震时,很多压在低洼地带的人都是被积水呛死的呀。
三、 建议快用“人力”打通救灾通道。救灾通道被堵死,外面的救援车辆无法进入,不要坐等专业修路队,要多派人手,利用现有的交通工具和简单机械打通道路:千斤顶完全可以将巨石 移开,卡车也可以用推和拉的方法移开障碍!人命关天,灾情紧急,不容等待!
四、 建议采取多种方法,搜寻地震废墟下的生命迹象。在先进科学仪器无法运达或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可以用铁皮等物品围成大喇叭形,小口放在耳朵上,大口对准废墟,这样可以将废墟 下微弱的求救声放大几十倍,对寻找生命会很有效(尤其夜间效果会更好)。
五、建议灾民千万别大规模外撤,这样只会使灾区人心浮动、心理崩溃、人手更缺、道路更挤、灾上添乱。对抗震救灾工作有百害无一利。地震不比洪水和战争等灾害,灾民完全可以就地安置获得安全,根本没必要大规模外撤。看到一方面很多同胞被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外面救援人员无法进入,另一方面却有很多灾民(尤其是青壮年)外撤,尤其是在一刻千金的救人时刻,很多灾民占用部队冲锋舟往外跑,很不合理!建议马上稳定人心,让灾民就地安置,展开自救,给废墟下的生命增加抢救力度,给伤员让开外运通道。
六、建议充分利用灾区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组织灾区民众充分自救。可以把幸存者就地组织成救灾队,也可以组织轻灾区救援队赶赴重灾区,可以带领群众挖野菜补充粮食不足,采草药解决药品短缺。。。。。赶快形成青壮年抢救废墟下生命、老人给救灾队出主意、做饭的局面。所有这些方法,唐山大地震时都用到过,效果很显著。尤其对目前救援人 员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更是必要。
七、建议马上印制大量慰问宣传材料,给灾民送去全国人民的关怀、增添抗震救灾的信心、平息灾民恐慌浮躁的心理、增强灾民战胜灾害的勇气、增加

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的交界地带,地震发生频繁。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因此,在众多防灾工作中,日本尤其重视预防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地震。在制定地震对策中,日本人善于“瞻前顾后”,即从过去的地震中总结教训,展望未来可能发生的震灾,不断改进防灾措施。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前所未有地冲击了日本原有的地震防灾体系。这场里氏7.2级的地震给日本近畿地区神户市、芦屋市、尼崎市、大阪府丰中市等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共有6434人在这次地震中死亡,受伤者近4.4万名,约65万座建筑物受损,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约合858亿美元),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被灾难震惊的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地震防灾体系,并迅速弥补了不足。

大地震使日本人意识到交通系统和建筑物抗震的薄弱环节。在这场地震中,阪神高速公路神户线坍塌,山阳新干线的桥墩坍塌,28号国道坍塌,通往神户方向的主干道严重拥堵。日本人由此发现这一地区许多高速公路抗地震纵波的能力较弱,一些修筑较早的道路抗震措施滞后。地震过后,在行政主导下,道路和桥梁先后都得到了加固。同年6月,日本还部分修订了自1961年起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了在警察疏导下确保消防车辆通行的措施和交通管制情况下驾驶员的义务等,以避免道路拥堵延缓救灾。在地震中,神户市内超过80%的死者死于建筑物倒塌,尤其是老朽的木结构房屋。地震后,《建筑基准法》先后3次得到修订,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级别。同时,新建的住宅基本废弃了在屋顶铺瓦的传统方法。

大地震催生了受过特别训练的紧急消防援助队等救援队伍,这些队伍在2004年的新潟地震和2005年西日本铁路公司福知山线脱轨事故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根据地震后修订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和《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国家防灾体系和地方公共团体防灾体系得以强化,基层地方政府可直接向总理大臣汇报受灾情况。

阪神大地震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是受灾地区曾经多年地震较少,人们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产生了近畿地区地震少的误解,从而放松了警惕。为提醒人们地震危险时刻存在,位于兵库县南部的野岛断层被保存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淡震灾纪念公园,神户市中央区还建造了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

5月11号我从广州飞回洛杉矶,12日一到家就听说四川省汶川发生7.9级的大地震的消息,这个月我才刚刚去过成都,很难想像地震这么突然就爆发了,而且造成这么大的损害,看到报道非常震惊,在这里哀悼死难,祈祷平安,希望救灾工作尽快顺利进行,也希望救灾抗震部门能对之后的余震有所防范。
    我长年居住的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处于美国特别大的地震带——圣安德列斯断层上,我自己就曾亲身经历过两次接近7级的地震,1994年那次大约是6.7级,但是地震在凌晨,地动山摇的恐惧依然记忆清晰,而这次四川大地震比我经历的那次要强十倍,新闻上看到山石倾泻,掩埋整个城镇,惨烈程度难以想象。
    地震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地震的强弱可用地震仪来测量。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 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倍。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规模 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达9.5。
而烈度则是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由意大利火山学家麦卡里(Giuseppe Mercalli)于1902年提出,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另一条地震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而这次发生大地震的四川,则是在第二条断裂带上,这条断裂带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而发生在海底的强地震则可能引起海啸。余震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在有些地震中,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
长期以来,人们就期望能够预报地震,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但只是对地震发生后的一种记录仪器,并不能对地震做任何预测。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该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世界上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里氏7.3级地震。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据国内的媒体报道,四川这次地震以前,有动物搬家、水库突然干枯的迹象,有人认为这是地震前兆,属于地震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声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梯度、地应力的异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我看网上有蟾蜍大搬家的报导,并且不仅仅一个地方发生这种奇特的情况,武汉动物园的动物也狂躁不安,大概和地震也是有些关系,但是要预测地震,单靠这些迹象是不足的。
我在加州的家里经历了几次地震之后,对地震防护也有了一点点体会。房屋震动,第一反应是逃出去,但是建筑外部高空坠物反而是导致伤亡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事实上,在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震的时候在室内,应先关闭煤气,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旁或墙角、厨房、卫生间等承重墙较多,跨度较小的地方,注意避开外墙体等薄弱部位,并且可以使用枕头、被子等物,或直接用双手保护头部。躲避在坚固的家俱旁能在建筑物倒塌时提供一些空间,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地震,在家俱下躲避能防护掉落物对人的伤害。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在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乘坐电梯。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层建筑及高压输电线下方。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
对于象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来说,如果在震中地区,没有什么建筑可以抵御如此狂烈的震动,但是通过建筑设计来抗震,还是减少伤亡和损失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国外科学家运用现代科技,设计建造了不少新型抗震建筑。地震高发区日本在这方面特别有经验,他们设计了一种叫做“弹性建筑”,有比较好的抗震性能。日本在东京建筑了12座弹性建筑物。经东京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能量的考验,证明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效果显著。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
    美国也因为地震频繁,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很突出注意抗震性能,其中一种比较成功的叫做“滚珠大楼”建筑。在硅谷最近兴建了一座电子工厂大厦,它采用一种抗震新法,即在建筑物每根柱子或墙体下安装组成的不锈钢滚珠,由滚珠支撑整个建筑,纵横交错的钢梁把建筑物同地基紧紧地固定起来,当发生地震时,富有弹性的钢梁会自动伸缩,于是大楼在滚珠上会轻微的前后滑动,可以大大减弱地震的破坏力。
  第三种抗震建筑类型以日本的“弹簧大楼”为代表,日本鹿岛建筑部门发明了一种新的防震大楼营造法。其特点是,由弹簧把连着地基的基础部分和建筑物主体分开,让建筑物主体处于一种漂浮状态,而弹簧正是一种能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动冲击的中介物,无论地基怎样摇晃,建筑物都不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实验证明,烈度6 —7度的地震摇晃,传到这种建筑物时也将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地震造成的主要伤亡是在地震期内发生的,因此,建筑设计上采用防震措施,对于减少伤亡有很正面的作用。
这次汶川大地震是有记录最大的地震之一,因此伤亡十分惨烈。在这里,再次为死难者和幸存者祈祷,希望天佑我华夏子民!也希望中国建筑界能象美国和日本一样,对地震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地震带的建筑设计上注意研发抗震建筑,以避免将来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震感过后,广大网友以及众多的业主都在关注,我们住的房子能抵抗几级地震,哪种结构的房子抗震性能强?在地震来临时更加安全?为此新浪房产第一时间请有关专家解读。

住房防震标准

关于北京住宅项目的抗震标准,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燕珉称,目前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均按8度设防进行设计。所以,这次由四川汶川7.8级给北京带来的震感完全在住宅抗震系数以内。

地震时哪种结构的房子较安全

达到抗震建筑标准的同时,老百姓更关注的是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哪种建筑结构的住房更安全?连线北京为数不多的轻钢龙骨结构别墅项目的开发商代表,据称,目前住宅市场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龙骨结构以及几乎只有在别墅项目里出现的木结构。从抗震标准来讲,这些结构的住房都会按照建设部标准,达到八度设防的要求。但从安全系数方面,轻钢龙骨结构和木结构要高于其它形式。由于轻钢龙骨结构属于柔性连接,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时候,只会出现变形但不会有崩塌、断裂的情况出现。

地震发生时 房屋受损谁负责

不管是怎样的建筑形态,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房屋损毁等问题,而此时最直接受影响的业主改如何面对灾害带来的损失?如何保证住房财产的安全?

目前贷款购房中,财产保险的保险责任,有:台风、暴雨、雪灾、冰凌、突发性滑坡、泥石流、海啸、洪水、火灾、山崩、龙卷风。除外责任:地震及地震次生原因等等。因此,购买房贷险者在购买房贷险的同时也应购买一些其他财产保险种类对以上风险进行补充,如此,就会让购买房贷险者即使出现不可避免的“ 突发”损失,也会有“补救”,让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七日电(记者 阮煜琳)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国地震研究及地质灾害研究专家今天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专家冯梅今天做客国土资源部门户网时分析指出,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首先,从震级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强。唐山地震国际上公认的是七点六级,汶川地震是七点八级。其次,从地缘机制断层错动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张性的,是上盘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盘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响大。

第三,唐山地震的断层错动时间是十二点九秒,汶川地震是二十二点二秒,错动时间越长,人们感受到强震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比唐山地震要强。

第四,从地震张量的指数上看,唐山地震是二点七级,汶川地震是九点四级,差别很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积、造成的受灾面积比唐山地震大。冯梅说,这主要是由于断层错动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挤压断裂,错动方向是北东方向,也就是说汶川的北东方向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况就会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积大,据称几乎整个东南亚和整个东亚地区都有震感。“主要是因为汶川地震错动时间特别长,比唐山地震还长,这就是为什么唐山地震虽然死亡人数多,但是实际上灾害造成的影响不如汶川地震大。”冯梅说,因为汶川灾情分布比较广。

第六,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说,因为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汶川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比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另外,因为四川水比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专家安美建补充说,汶川地震的震级比唐山地震的震级稍微高一点,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传得更远,在更远的距离内造成破坏。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发生在中国东部,因为东部地区延迟线比较薄,东部地震波衰减厉害,而四川的延迟线厚,所以地震波衰减慢。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汶川地震造成的影响要比唐山大。

统计显示,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二十四点二万人丧生。截至目前,汶川地震造成二点八八万人丧生。

专家分析指出,相比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唐山地震发震时间是夜间,大部分人睡觉了,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白天。另外,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市区,而汶川地震主要是在山区或者说农村人口密度不是很大的地方。(完)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理论和ADINA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引入三维梁单元和壳单元,编制了框架结构空间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程序,并建立框架结构空间三维杆系模型,对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反应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顶层水平位移时程曲线.通过振型分析,模拟结果符合建筑物的实际震害,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表明采用ADINA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是可行的,并具有较高的精度,为进行建筑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意外不为人所知的Crash症候群
最近才被广泛了解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灾难之后,从被埋状态下抢救出来的人,几个小时过去后症状突然恶化,并且死亡了的例子上升。这个被叫Crash症候群的东西,那时还没被普通广泛地承认。根据概算的记录,至少372人发病,其中50人不久死去。以此为转机,Crash症候群在日本被承认,而灾害医疗的状态也发生了大变化。Crash症候群,常常在腰以及胳膊,腿(大腿)长时间被瓦砾重物夹住,而后从压迫状态解放出来的时候发生。当肌肉被压迫的时候肌肉细胞发生故障,坏死,随之肌红朊(蛋白质)以及钾这样的物质混到血里的时候,高毒性的物质被积累。当在随后被救助的时候被压迫的部分放开,毒素通过血液急剧扩散到全身,使心脏的机能恶化,致死的情况多。或者纵使留下一命,随后肾脏也被损伤,由于肾功能衰竭死去的情况也有。
长时间的被压状态会有Crash症候群的可能
Crash症候群在被抢救了之后,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很多,甚至重病也难分辨,而被忽略的情况多。在出现以下症状的时候,怀疑为Crash症候群。-腰,胳膊,腿超过2小时处于被压在瓦砾重物下.
-轻度肌肉疼痛以及手脚有麻痹,有无力感的症状
-尿血,棕色的尿
-尿量减少等
治疗方法是"尽快透"在现场的应急对应是,用点滴来做水分补充,乳酸林格氏液,醋酸林格氏液来稀释整个血液的毒素。但是彻底清洁血液的治疗方法只有血液净化的血液透析/换血浆等疗法。营救后尽早人工透析是存活下来的捷径。
有关机关的合作为了防止Crash症候群,需要尽早的救助。但是在被夹入瓦砾中,长时间不能救助的时候,从瓦砾的下边勉强救助出来不是最佳的方案。现在的灾害医疗开始改进这种状况,阪神地震以后,灾害医疗领域里,从把被压者从瓦砾的下边勉强救助出来,往医生在瓦砾中,在抢救的同时治疗的"瓦砾医疗"方向转变了。
我们能做的事
Crash症候群最为符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个的灾害医疗的原则的东西。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不要变成旁观者,需要事前理解Crash症候群的事。以及鼓励负伤者,用毯子保温以使体温不低落。另外,希望积极帮助在救援队的活动。即使为自力脱出被压状况,在被运到医院时,被压迫的时间,哪个的部分被什么(重量)压迫等情况在知道的范围告诉医生。基于这些信息,前方的医生好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对应,能救出更多的生命。(草纹评:不知道国内的医生了解该病症否,读者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解释)

被压在底下的时候的对策
灾害时被认为第一可怕的事是在室内或者屋外被各种各样东西压在底下。在室内/室内平时就做对策,在地震之际在屋外请不要接近围墙吧。
万一不幸被在压在底下了的时候,能"被救助"是最好的情况。做好强大的,不屈不挠的心理准备吧。一定会被救助的。
1.被障碍物压在底下时候的对策
在灾害时,并不能保证一定不会被压在下面,变得不能移动。在灾害去避难的时候,当心不要被墙或者建筑物等压在下面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2.被压在底下时候的心理准备
#灾害或者由于恐怖分子行动的爆炸时也一样的。
首先镇定下来,留意保存体力,为了不吸入有害物质,一边用手绢(湿东西最好)遮盖口以及鼻,并且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所在,拍敲管道,并等待抢救队的抵达是贤明的方法。
叫喊一方面消耗体力,另外声音意外地有传不出去的情况。如果避难时拥有哨子,警笛(音响强大的东西)的话,使用它吧。
如果是能使用携带电话的状况的话,通过它把自己的位置传出去,请求救助吧。
如果被压在下面的时候考虑怎样得到救助吧。
另外,注意不消耗多余的体力,并且留意人声,当感到外面有人的时候请求救助吧。
救助被压者的对策
1.对于不幸被家具以及倒塌了的房屋压在底下的人们的救助必须争分抢秒。
2.空手去救助是困难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时的经验称"锯子,铁撬,千斤顶"为救助的3种神器,另外手套,绳子,锤头也是必备的,所以一定要在家里准备上。
点看全图
3.也许不幸会成为被救助的一方。经常携带避难卡在紧急时非常有用。
a.在自己的工作地点以及学校,常去的购物中心中定一个让家族全体知道的避难场所。那个地方要尽可能避开都市的中心部尽,并且选郊外或者邻县的亲戚,朋友家,并且告知家族全体成员,与此同时也告知对方。    
b.这样,一家人即使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地震也能取得联系。
c.制作有下面项目的避难卡,随身携带,这样重伤,被急救的时候也能有用。
本人的居住地,姓名,生日,性别,血型,
保护人的姓名,地址,工作单位,联络地址
最终避难所:地址,姓名,电话

止血方法
1.压迫伤口(直接压迫止血法)
在伤口上直接放整洁纱布或手绢,用手用力压迫直到出血停止。大血管出血的情况下,一只手压迫但是不止血的时候,用两只手并压上体重,来压迫止血。
点看全图
(要点)
在处理止血的时候,注意为了防止被感染(因为对方有可能是血液带菌者)不要直接触血液。使用塑料,橡胶手套以及塑料的购物袋比较好。
2.缠止血绷带(止血绷带方法)该止血法是在手脚的粗血管损伤出血或者骨折等直接压迫止血法困难的的时候进行。
缠法:①从比伤口接近心脏的部分,用毛巾或者围巾牢牢扎住打结。
②把棒子对插进打好的结中,旋转来固定。

止血绷带的宽度尽可能用宽的(超过3厘米)。在缠了持续30分钟以上的时候,30分钟松一次止血绷带,让血流再开始(最好把缠的时间点写上)。

对骨折的应急救助
1.确认骨折部位
-询问什么地方疼痛。
-确认疼痛点。-确认有没有出血。
(要点)
-在确认的时候,不可以移动疼点。-如何判断骨折
受伤地方不自然地变形。
肿并且痛疼猛烈。
骨头顶出来。
-认定有骨折嫌疑时就当作骨折来医疗。
点看全图
2.固定患部
骨折部分的上下部分用夹板固定以使患部不挪位。夹板用板子,伞,厚纸板,杂志都可以。
(要点)-准备的夹板必须是能长到将骨折部分的上下之间固定的长度的东西。
-在固定的时候,通知伤病员之后再做固定。

1.在避难之前请再度确认煤气的总开关等火源,并且切电的保险开关,再做避难。
2.在所在地留下前往的避难场所以及平安与否信息的联络备忘录再做避难吧。
3.在避难的时候,请穿安全并且活动方便服装。
4.行李为最低限度,并且为了两手可以随时使用,把行李背在背上吧。
5.对于残疾人,老年人,小孩,要随时看着不可分神,结实地抓牢手来避难吧。
6.请步行避难。开车避难会妨碍紧急车辆的通过,所以请走路避难。
7.到被指定了的避难地方,避难所去避难。
8.避难时要尽可能地避开通过狭窄胡同,墙边,山崖,河岸边。另外,在繁华街道因为有招牌以及玻璃掉下来的事所以请注意。
避难时的服装
-为了不使皮肤曝露请穿长袖衣服,长裤。
-用安全帽以及厚头巾来保护头。
-穿鞋要穿厚底的,并且习惯了的鞋(以防止因碎玻璃片以及钉子,瓦砾而受伤的事)。
-带军用手套(就是那种搬东西时用的纱手套)。
-为了两手可以使用,把行李装进帆布背包,背在背上。

发信人: YZ25K (硬座25块),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误报的损失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May 18 00:00:49 2008), 站内
假定:
1 误报造成该地区人民停止生产,只计算因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
2 影响地区人口1000万
3 停产时间10天
4 人均GDP 2万元/人年
损失:1000万*2万元/人年*10天/365天/年=54.8亿元
如果地震预报准确率10%,那么预报10次则误报9次,累计损失493亿元;成功预报1次,挽救10万人,相当于挽救1个人花费49万元,这就看人值不值49万了。比如,死亡赔偿多少?
--
    我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多了,比如YZ22,YZ22B,YW22B,YZ25,YZ25B,YZ25G,YW25G,
YZ25K,YW25K,YZ25T,YZ25T(BSP),YW25T,SYZ25B,SYW25B,SYZ25K,SYZ25DT(神州),SYZ25DT(金轮),……哦,最近新添加了几个成员RZ25B,SRZ2 25Z,RZ25T(BSP),RZ1 25DT(中华之星),RZ2 25DT(中华之星),RZ25DT(蓝箭)和CRH1 ZE。

 

  新华网西安2月19日电(记者王世焕)中国第四军医大学研究人员经过5年的艰苦攻关,成功地研制出中国首个雷达式非接触生命探测仪。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日前组织专家鉴定后认为,这项成果填补了中国卫生装备的一项空白,标志着中国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雷达式非接触生命探测技术。生命探测技术主要用于清理战场时的伤员寻找及废墟中发现存活者。传统的方法一般应用光学、红外线、声波等技术进行探测,但这些技术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研究人员开始在非接触性的情况下,通过雷达的透视功能寻找生命信息。1998年,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王健琪带领研究小组开始对这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王健琪在19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这种雷达式生命探测仪是将雷达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特殊的雷达发射微波,接收反射波后检测是否有人体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微动,并用特殊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提取人的呼吸、心跳和体动等生命体征,从而探测到在一些废墟、瓦砾、建筑物下是否有人的存在。这种仪器的探测距离可达30至50米,穿透实体砖墙厚度可达2.3米,并具有自动人体识别功能,主要性能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

 

生命侦测仪

生命侦测仪是美国超视安全系统公司于2005年新近推出的一种安全救生系统。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大卫席思(David Cist)创造性地将雷达超宽频技术(UWB)应用于安全救生领域,从而为该领域带来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基于这种新技术的安全救生系统----生命侦测仪,成功地解决了多项困扰传统安全救生系统的问题,使搜救工作比以往更迅速,更精确,也更安全,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探测系统。该系统的天线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指定的火星探测器两种候选雷达天线之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探地雷达天线,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非常微弱的运动。该产品已获得美国专利。超视安全系统公司近日内在中美日三国同步推出这个系统。
生命侦测仪的组成

超视安全系统公司的生命侦测仪移动探测系统是一个由以下主要部件组成的传感器:

一个发送超宽频信号的发送器
一个侦测接收返回信号的接收器
一台用于读入接收器的信号并进行算法处理的电脑

传感器包含了可编程的固件。传感器产生的信号通过无线传输传送给掌上电脑(PDA控制器)进行显示。传感器和控制器有各自相互独立的电源。

生命侦测仪的工作原理

生命侦测仪实际上是一个呼吸和运动探测器。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接收器不断接收反射信号并对返回信号进行算法处理。如果被探测者保持静止,返回信号是相同的。如果目标在动,则信号有差异。通过对不同时间段接受的信号进行比较等算法处理,就可以判断目标是否在动。

生命侦测仪是通过测试被探测者的呼吸运动或者移动来工作的。由于呼吸的频率较低,一般每秒1到2次,就可以把呼吸运动和其他较高频率的运动区分开来。测移动的原理也大致是这样。超视安全系统公司的天线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指定的两种火星探测器地质雷达天线之一,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非常微弱的运动,加上功能强大的算法处理,是安全救生部门最好的帮手。

生命侦测仪有别于传统安全救生系统技术优势

超视安全系统公司的生命侦测仪旨在解决当前市场上现存救生系统的根本缺点。当前的救生系统除了无法穿透障碍物侦测移动外,大部分的系统,例如摄像系统,侦测的范围非常有限并且只有在移动的遇险者进入摄像机镜头或传感器的视野后才能报警。基于音频的侦测系统大大受限于距离,障碍物,残垣以及遇险者是否还强壮和清醒到能够发出声音。

超视安全系统公司的生命侦测仪可以在30秒内侦测出一定范围内遇险者的移动和呼吸,可以穿透障碍物(例如钢筋混凝土砖墙,柏油层,泥石流和雪崩造成的积雪)进行侦测,不受声音和背景噪音的影响。超视安全系统公司的传感器可以发出包含目标指定信息的信号,从而使侦测活动更快,更精确,也使得参与救难的急救者,安全人员和军事人员自身更加安全。

生命侦测仪的基本特点包括:

即时移动侦测, 可以透过混凝土,砖, 雪, 冰和泥浆

侦测运动

侦测遇险者的距离

在各种气候情况下都可以工作

直观而且简便易学,不需要大量专门的培训

对供电能源要求低

几乎不需要进行系统维护

固件程序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进行升级。

不需要钻孔,布置电缆和对环境进行静音处理,使搜救工作变得简单易行

最新消息

生命侦测仪在美国亚特兰大,弗吉尼亚和日本东京的演示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总结

在分秒必争的营救工作中, 生命侦测仪可以帮助搜救人员迅速准确安全地发现仍然存活的遇险者,  从而为营救工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产品名称: 红外热成像生命探测仪
产品型号: (IR)250
产品展商: 北京东方恒安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简单介绍
(IR)250矿用本质安全型红外热像仪是根据井下施工要求,着力打造的一款基于160x120探测器的便携式热像仪。它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等优点。是目前我国唯一获得煤矿防爆设备合格证书、煤矿安全标志证书的煤矿井下防爆型红外热像仪

红外热成像生命探测仪的详细介绍

性能特点 :

★轻巧方便,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

★防闪电路和特殊封装,在矿井下不会引起火花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点自动捕捉,可自定义捕捉的范围

★内置大容量闪存卡,可直接通过USB接口下载红外图像

★IP54封装,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正常的使用

★优异的热成像质量和精确的温度测量

★声光温度报警

★内置激光指示器

★通过USB2.0接口(可选),实时传输红外图像

★长效的锂离子充电电池

技术参数

图像性能

红外图像

视场角/最小焦距38°×28.5°/ 0.1m

空间分辨率

4.4mrad

热灵敏度

@ 50/60Hz 4.4mrad

探测器类型

焦平面(FPA) 非制冷微热型探测器

分辨率

160×120

工作波长

8~14um

焦距调节方式

手动

液晶显示屏

2.5''高分辨率彩色液晶显示屏(TFT)

视频输出

EIA/NTSC或CCIR/PAL复合视频

测温范围

-20℃ 至+250 ℃, (-4°F至+482°F)

精度

±2℃或者温度读数的±2%

测温模式

4点测温 (可移动点1)

自动捕捉点

全屏

等温分析

辐射率校正

0.01至1.00(以0.1为步进)

反射环境温度校正

自动

图像存储

128MCF 卡

文件格式

-红外图 SAT格式,带14bit温度数据

系统状态显示屏

单色LCD液晶显示,显示电池容量、机身温度、日期时间和热像仪的工作模式

激光指示器

二级,半导体AlGaInp二极管激光器:1mW/635nm 红色

电池类型

锂离子可充电电池,可现场更换

电池工作时间

约2.5小时连续工作

充电器

智能充电器

节电模式

工作环境温度

-15℃至+50℃ (5°F至 +122°F)

储存环境温度

-40℃至+70℃ (-40°F至 +122°F)

湿度

工作与存储: 10% 至 95%, 非冷凝

封装

工业IP54 标准

抗冲击性

工作时25G

抗震动性

工作时2G

重量

(包括电池)700克

尺寸

211 mm×80mm×195mm

接口

USB 图像(带温度数据的红外图像)

视频输出

复合视频

外置供电

 

雷达式生命探测仪124型

lifedete

生物雷达生命探测仪

救援专用型
发生事故或自然灾害后,快速搜寻和定位被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往往是一个难题,生命探测仪能够搜寻和定位出废墟下的幸存者,
探测仪所获取的精确信息能够帮助救援队伍拯救生命。


雷达式生命探测仪221型

lifedetec

生物雷达生命探测仪

警用型
特种部队或警察有时会遇到凶犯劫持人质或其他类似情况(非法
移民),他们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建筑物或集装箱内是否藏有人。
221J型生物雷达生命探测仪,可以迅速探测到室内、建筑内以及
集装箱内有生命的人员。


雷达式生命探测仪321型

mainq

生物雷达生命探测仪

消防专用型
消防队在常规灭火和爆炸救援行动中经常遇到幸存者被埋在
废墟中的情况,他们必须设法探明幸存者的具体位置,因为只有
找到了幸存者的确切位置,才能实施有效和成功的救援行动。
使用321型生物雷达生命探测仪,可以探测到被埋在小堆废墟下
或被墙体遮挡的幸存者。


DKL雷达式生命探测仪

lifede

DKL 生命探测器是借着感应人体所发出超低频电波产生之电场
(由心脏产生)来找到“活人”的位置。DKL配备特殊电波过滤器
可将其它动物,诸如狗、猫、牛、马、猪等不同于人类的频率
加以过滤去除,使DKL生命探测器只会感应到人类所发出的频率
产生之电场。海巡署、海关、边界、港口、安检人员可侦测
货柜夹层是否有偷渡人员。长距离天线侦搜距离达500公尺,
可协助海岸巡防人员侦测偷渡人员上岸位置。

http://www.szoceans.com/lifedetector.htm


视频生命探测仪

lifedetector

视频生命探测仪幸存者定位系统设计通过一个直径4.4CM的
缝隙寻找幸存者。可以让搜索者眼睛和耳朵延伸到缝隙中
去寻觅幸存者。


音频生命探测仪

lifedetector

Delsar® 生命探测仪是一个声学探测仪,可以帮助救助人员
定位那些通过移动,敲击或者呼叫求救的幸存者。

earthquake technical data -6

昨天建议了这种container作为临时性灾区重建住宅
今天特意又去查了一下
其实成本很便宜,因为它本身就是集装箱改造的
不是说70%的集装箱都是中国上海那个叫嚣要告CNN的厂商造的么
而且可以用集装箱运输物资到当地,然后把集装箱留在当地改造。
关于抗震的问题,这种很灵活,反正只是建议为临时住宅
哪怕只放在地上一层。。。就没有倒塌的危险
也有人问我保暖如何,抗风保暖都不错
我们这里,里面还有高速INTERNET
另外每个小container都有自己的厕所和小的厨房
因为造价便宜和这里学生公寓紧张
这种集装箱改的房子
在我们这里被广泛当作学生公寓使用
临时住住还是很不错啦~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31.211.155.*]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Ucontainer.jpg (116KB)

他们的研究方法也有问题,太象牙塔化了。这种课题,没有一个完整的监测网尽可能收集各种数据和现象,是很难找出规律的。
而以前中国的监测网,却有这个条件。他们不用考虑经费,非常有责任心,而且民间也很配合。这是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前提。唐山,可惜了,有发现,但不敢担误报的责任,判断失误。客观上,海城的成功预报反而造成了这种局面。按海城的情况,震前有小震。他们套用了这种规律。没想到唐山大地震事前没小震。我觉得不该过份埋怨当事人,这么大的责任,在当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关键是应该对误报宽容一些。现在,这个网络不太健全了。应该把以前的那些老地震工作者的经验好好总结一下,这都是宝啊。重要的不是埋怨搞地震预测的,而是要在地震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体制,积累数据,提高预测水平和判断水平。

世卫就震后公共卫生提建议:保持饮用水安全

新华网日内瓦5月16日电大灾之后,必须重视防止大疫。从印尼海啸到南亚大地震,世界卫生组织曾多次发表有关灾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文件,就震后灾区面临的各种卫生问题提出建议。世卫组织强调,只要注意保持饮用水安全,加强疾病监控系统,就不会有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情况发生。

据世卫组织网站有关材料介绍,人们因地震受伤的类型大部分是划伤和瘀伤,一小部分人单纯骨折,少数人会发生严重的多发性骨折或需要手术和其他急救治疗的内伤,这些人在地震发生后的前24小时需要医疗服务。一般在地震后3到5天内,伤员会不断被送到医疗机构,此后有关医疗需求逐步恢复至正常。伤员就诊可能会出现两次高峰,从医疗点附近地震灾区送来的伤员会构成第一次高峰,从比较偏远的地震灾区送来的伤员构成第二次高峰。

世卫组织认为,自然灾害并不会给受影响的区域带来之前并不存在的疾病。而且震后尽管零星病例的发病率升高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是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震后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用水卫生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给儿童接种疫苗等公共卫生服务中断、对蚊子和啮齿动物等病媒生物的常规控制中断等。加强疾病监控系统,强化公共卫生措施,即足以预防和控制易流行疾病的传播。

世卫组织材料显示,与自然灾害有关的最常见的流言之一是,死者尸体如果不立即掩埋或焚烧会导致疾病流行。事实上,与死者尸体有关的健康危害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当尸体接触到水源系统并传播肠道疾病致病菌时,污染才有可能发生,但病例极为有限。相反,对幸存者实施的卫生措施和水质控制对控制霍乱的传播才是至关重要的。蚊子传播的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与尸体无关。尸体与流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科学论证。

 

当前对于地震强度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类: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和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目前国家地震局将5月12 日的汶川地震判定为7.8级,美国地质局已将此次地震修订为7.9级,这里使用的就是里氏震级。如果是7.8级的话,相当于在那一瞬间,2万颗长崎原子弹同时爆炸;如果是7.9级,则是33700颗以上。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重大损失是很难估计的。(附计算过程,见文章末尾)

什么是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的查尔斯·弗兰西斯·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本诺·古登堡(Beno Gutenberg)在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以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水平位移作为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在三种地震波(纵波,横波,面波)中,对地表破坏性最大的面波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在里氏震级的定义中,对一个100公里外发生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为1厘米,则震级为4。

里氏震级是怎样划分的?

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100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0级;10微米的地震是1级地震,1毫米的地震就是3级地震。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1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10倍。

里克特为了让震级更具有通用性,尝试使用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而不是振幅来修订震级的定义——毕竟人们希望用更为直观的概念来描述地震的强度,而地震能量意味着地震造成的损失。

大地震的能量有多强?

随地震波而来是地底积蓄已久的能量。因为里氏震级并不像摄氏度这样是等分性的指标(即里氏震级不是线性单位而是对数单位),因此每两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差巨大。根据里克特在1953年提出的公式计算,每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都是次一级地震的 31.7倍。这意味着,里氏震级每高出0.1级,就会多释放出0.412倍的能量。举例来说,7.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8级地震的1.412倍。

8级地震将会释放4200000000000000000(4.2乘以10的十八次方)焦耳的能量,这相当于十亿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按照到目前为止人类投入战争的最大当量的长崎原子弹来计算的话,相当于同时爆炸了47600颗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地震波传递的能量并不是地震释放出的所有能量,正如如同最强的一阵风并不是整个风暴全部能量一样。

怎样直观判断地震大概震级?

一般来说,我们把地震按强烈程度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和大地震六类。

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人们察觉不到。

弱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也不易觉察,只有地震监测机构的地震仪上才能记录下来。

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中强震是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

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什么是矩震级?

因为里氏震级是一个指数单位,在地震强到一定程度上的时候,将不会更精确地反应地震强度和震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震级饱和“问题。实际上,8.2级以上的地震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了。于是,从反映地震断层错动角度出发,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这是对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震强度的直接测量,对于特大地震只能用矩震级来进行衡量了。目前,里氏震级和矩震级往往相结合使用。希望我们没有机会只能用矩震级来衡量某次地震的强度。

好像还有个地震烈度?

是的。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越远则烈度越小。这就像是在一枚炮弹爆炸时,离它的距离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度,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我国1976年7月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了11度;天津市地震烈度为8度;而到了北京市,烈度已经降到6度了。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地震烈度是如何划分的?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12度,采用罗马数字表示。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力大有区别。

I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II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III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IV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V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VI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VII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VIII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IX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X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XI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XII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的力量造成的,而这种力量(不可称作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文/猛犸

计算过程

一颗长崎原子弹的能量=21kiloton;

7.9级地震=600megatons

1megaton=1000kiloton

换算:600×1000/21=28571

而如果从8级地震以原子弹数逆推的话,7.8级是23884颗。

长崎原子弹爆炸大事记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在广岛投下一枚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导致14万人死亡。

1945年8月9日:第二颗代号“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爆炸,造成约8万人死亡。

中新网5月15日电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国土资源部5月14日晚组织专家连夜对四川省地震灾区航空遥感影像图初步解译显示,北川、汶川两县县城及周边灾情严重,后期隐患重大。

据解译,两县县城及周边倒塌房屋69片,每片面积500-10000平方米不等;10万立方米体量的山体崩塌与滑坡19处;公路桥梁受损38 处,损毁里程5390米;崩塌滑坡体堵塞北川县城周边湔江7处,如果近期降雨强度较大,可能引发溃坝;至少还有6处50万-100万方体量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如果发生余震或强降雨可能形成新的灾害。

据悉,5月14日上午,国土资源部紧急调用飞机搭载专家飞往地震灾区进行航空遥感拍摄,有效覆盖面积约1385平方公里。14日晚,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连夜对航片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5月15日上午,飞机再次飞往地震灾区,继续进行航空遥感拍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集结!

成都山地救援总指挥呼吁——需大量具专业登山技能的人员协助搜救

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昨晚确认,汶川地震已造成19509人死亡,遇难人数估计在5万人以上。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当中。

昨晚,本报电话连线成都山地救援总指挥高老坦,已经连续作战了三个通宵的高指挥用沙哑的嗓音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目前的搜救情况。“目前解放军和武警正在人流密集的地区和一些枢纽地区进行救援,由于交通阻断,目前仍有不少人被困于山区和一些景区深处,而这些地区的搜救工作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登山技能的人员帮助我们的医护人员进行搜救。”

据高指挥介绍,自从向全国各地的户外运动组织及登山爱好者发出邀请之后,截至昨天下午,由近300人组成的专业高山救援团队已抵达灾区各地,该团队是由中国登山协会所属成都一家俱乐部、北京极度体验和生存者俱乐部共同组成。

“第一支救援队抵达了虹口乡的边缘地带,又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跋涉进入了灾区,初步预计那里有1000多名幸存者和40多名重伤人员。救援队伍正在积极对这些人员进行抢救。”高指挥说道。

由于时间紧迫,目前在一些景区深处还有大量的被困人群,能够早一分钟到达救援,灾民就多一分生存希望。“一般来说,第六天是我们救援的极限,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活着的人尽快脱离危险。目前我们还需要大量具有登山技能与装备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具有专业搜救技能的人士帮助我们进行救援工作。”高指挥说,“自地震发生之后,成都当地就有许多热心的市民自发赶往灾区。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

对于志愿者的具体要求,高指挥也作出了详细说明。“首先,志愿者要做好牺牲的思想准备,因为山体滑坡、泥石流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做好面对危险的准备;第二,志愿者个人必须要有保险;第三,必须征得家人的同意;第四,必须要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技能和经历,例如攀岩、高山速降等;第五,必须个人拥有专业的装备,例如安全带、上升器、下降器、组绳等。”

由于目前成都市内各药房的救援药品已经售罄,为了预防灾区可能出现的疫情,高指挥特别强调志愿者必须携带必要的救援药品和消毒用品,例如手套、口罩等。

地震无情,人有情。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赈灾一线所说,“只要有一线的希望,我们就尽百倍的努力。”希望社会上具有登山以及搜救专业技能和装备的人士,能够伸出你们援助之手,加入到救援队伍中来,让更多的人远离苦难。

据发展改革委新闻办介绍,截至15日18时,发展改革委已从35家企业落实设备1528台(套),各类工具87万余件(只),以及钢绳1.5万米、钢钎20吨等,紧急调运抗震第一线。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15日收到总参谋部作战应急办转来的需求清单后,立即召集经济运行局、工业司、国民经济动员办和重大装备办,迅速部署,要求相关单位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多争取一秒,就可能多抢救一个生命”,在最短时间内落实部队所需抗震救灾工具设备。

截至15日18时,发展改革委已按照需求清单数量落实起重机100台、装载机100台、挖掘机239台、液压锤100台、冲锋舟100艘、橡皮舟503艘、公路钢桥800套、爆破器材超过1000套、手提电焊机1000台、小型发电机500台、渣浆泵200台、千斤顶5000个、钢绳15000 米、铁锤3000个、撬杠(钢钎)10000个、铁锹50万把、铁镐28万把。

Friday, May 16, 2008

earthquake technical data-5

从材料上来说,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其整体性,显然优于砌体结构。
从结构上来说,抗震设计主要就是三种设计思路:
1.靠刚度取胜
2.靠柔性取胜
3.靠耗能取胜
1.刚度嘛,设想一下放一个铁盒子在地上肯定怎么震也坏不了。如果担心它整体翻倒掉,再在底上加焊一个足够宽大的铁板。(个人觉得CCTV就是这种思路。。。。)
对于刚度来说,多层、高层建筑最好的选择就是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和剪力墙的组合在于,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大,延性好,但侧向刚度小;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大,二者合用优势互补。
所谓抗侧刚度,就是对于非震中的大部分地震地区建筑,所受到的最主要的地震力的水平方向的力,抗侧刚度就是抵抗这种水平力的刚度。
但对框架的间距(8米左右最佳)、剪力墙的布置有很多要求,建筑师可能不喜欢。

2.不能做到真正的钢板一块的时候,还需要用一种靠接近“柔性”的思路来调整,最基本的是建筑物每隔一段距离设计一道一定宽度的抗震缝,把建筑物化整为零,免得被地震撅折了。
日本人的抗震技术中有一种是在桥梁或者重要的高层建筑基础处垫一种高强度高耐久的弹性材料,(好像是橡胶?),相当于自行车减震。
再有高层建筑因为变形较大,有的在顶端放一块非常重的东西,人工控制,多用于抗风,对地震应该也有用吧。楼顶往东倒时就把它往西移,楼向西倒时就往东移,保护平衡。

3.耗能结构的思路是,在结构上设计一段短且受力集中的梁、斜杆、结点等(这是很容易通过结构计算设计出来的),这一部位采用变形能力大的钢结构或其它高阻尼结构,在地震中吸收耗散大部分能力,并且在效长时间之内不会出现结构失效。比如钢结构的偏心斜撑结构,
_____
| / |
|/  |
上图中斜撑右端和横梁与右端柱的交点之间的一小段梁段,即为耗能梁段。
又如日本人发明了一种带竖缝的钢筋混凝土板,开缝墙板自身的刚度和承载力下降了,但在地因为它率先破坏吸收了大部分地震能力,保护了其他主要的梁柱结构。

地震中暴露出在大陆广泛地存在的楼宅设计、施工等方面的6个致命问题 zz

1.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

如正门为做店面大开洞加玻璃橱窗。地震时柱子折断,骑楼倒塌带动主体结构前倾,层层跌落。

或是底层作车库、商场,也就是正门大开洞,三面有墙,建筑平面刚度不均匀。

地震时底层倒塌,带动上部结构层层跨落成“千层饼”破坏形状。

2.建筑立面布置不规则,竖向刚度突变。

建筑沿竖向或因层高突然变化,或在某层抽掉柱子形成空旷,或为追求大开间无梁无柱等均导致结构竖向不规则,刚度和强度突变。

此类建筑在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而且破坏多集中在这些薄弱部位。

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平、立面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易破坏。

而且道理也很清楚,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也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3.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不当。

在抗震设计中,“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等,主要是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以及各种结构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做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

抗震构造措施要求是作为抗震验算的一种补充和保证。

这就足以证明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重要性,但由于是构造措施而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如某些结构设计梁柱节点配筋不足,窗间墙过短,短柱,承重墙体高宽比过大,柔性底层建筑,抗震墙不连续,不规则开洞,悬挑构件过长等。在地震时破坏集中在这些薄弱部位。

4.个别结构设计过于大胆,设计缺乏抗震概念设计。

有的建筑结构系统规划不周全,结构设计过于大胆,再加上施工质量有问题,剪力墙面积太少,中庭挑高影响结构安全。

5.建筑规划和选址不当。

城市中楼房间距太小,过分密集,导致一栋楼房倒塌祸及其它楼房。

房屋建造在软弱地基或可液化场地或临近地震断层,地震对场地液化导致地基失效,房屋倾斜。

6.施工质量问题

地震时倒塌和破坏的建筑物暴露出以往许多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

如不按设计要求施工,设计与实际施工不同,偷工减料,未按抗震设计要求施工等也是倒塌的重要原因。

如:部分楼房柱子过细,配筋不足,箍筋间距过大,弯钩、搭接长度、锚固长度、纵筋在同一截面搭接等均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地震中暴露出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在大陆广泛地存在。

中国建筑结构抗震都是根据抗震规范设计的,根据每个地区的抗震烈度、地震效应进行计算。
    中国的抗震体系是刚性体系,讲究强节点强锚固,相信剪力墙抗震>框架剪力墙>框架结构。
    日本讲的是柔性体系,他们对框架研究很透(日本框架结构能盖100米以上,这在中国是绝对禁止的),框架结构在日本也被广泛应用,他们讲究的吸震、耗能,通常在高层结构设置阻尼减震装置。
    总体上:日本抗震理念是基于性能的抗震理念,针对的是具体的工程,针对性和灵活性都很强。
            我国是基于规范的抗震理念,针对的是规范,局限性很大。我们的结构工程师有不会基本的结构计算的,但只要懂得使用PKPM等一些软件就能做结构设计。

    我曾和日本结构工程师聊过也和中国做超限审核的专家讨论过,也曾旁听过国家新规范的编制。我觉得中国抗震规范、结构体系一定要修改,也许很难,但势在必行,中国结构一些老家伙刚愎自用,不愿意了解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结构设计规范就是古代的八股文,大大限制了建筑合理性。

剖析台湾921大地震建筑倒塌的原因
  一.基本概况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时四十七分,在我国台湾省中部南投县集集镇,发生了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高达984伽,而本区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为230伽。地震持续的时间长达40秒钟,而且地震是上下、水平同时发生。地面垂直错位最大有 10米。本次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死亡2246人,受伤8735人,毁坏房屋17484栋,其中包括619栋学校及许多公共建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新台币。大量的建筑如骨牌一般应声倒塌,充分暴露了台湾建筑 行业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各方面的问题。
    二.建筑物震害基本特征
据统计资料显示,台湾省五个县的十六个市、镇、乡共倒塌房屋17484栋,其中严重毁坏的有9909栋,半倒塌的有7575栋,其中很多是当地称为“三合院”“土角厝”,是以黄泥、石灰加稻草屑制成的土坯砌墙、木屋架上铺小青瓦的民房,在地震时几乎100%倒塌;在城镇也有大量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破坏,其中不乏高级住宅、银行、写字楼和豪华酒店,还有学校、车站等公共建筑,与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和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相比,本次地震中,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较多。
由大量倒塌的多、高层建筑破坏实例可以看出,几乎倒塌的多、高层建筑,全是被当地称为“软脚虾”“骑楼”的建筑。所谓“软脚虾”就是指住户及建筑商为制造空间,而把一楼挑高、掏空,作为车库及商业用房,形成建筑中的“薄弱层”;所谓“骑楼”是指沿主要大街的房屋,一层收进,二层以上伸出,作为防雨遮阳的人行通道。
    三.震害原因分析和经验教训
    1.地震预报和地震区划的不准确
地震学家多年来一直认为台湾东部为地震高危险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高于中部一至二级。本次地震发生在台湾中部,震中震度高出设防标准二级以上,即地震力比设计中地震力高出4倍以上,实际的仪器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
    2.抗震规范方面
台湾现行的“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是1998年制订的,而在次之前一直    采用1982年制订的“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这本规范基本上照搬美国的 “统一建筑规范”UBC的版本,台湾工程界认为此规范对抗震概念设计相当薄弱,构造措施也很粗糙。而且对于现有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则也无标准规范可循。
    3.设计问题较多
根据有关资料,以下几种典型设计失误造成了建筑震害
    (1)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
当地传统的带有骑楼的“透天厝”楼房,在骑楼前部仅由柱子支撑,正门为做店面大开洞加玻璃橱窗。地震时柱子折断,骑楼倒塌带动主体结构前倾,层层跌落。本次在台湾许多沿街建筑属此类破坏。这种建筑形式在大陆闽南、潮汕地区也很常见。
另一种是底层作车库、商场,也就是正门大开洞,三面有墙,建筑平面刚度不均匀。地震时底层倒塌,带动上部结构层层跨落成“千层饼”破坏形状。如彰化县员村镇富贵名门大楼为1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碟形,下部为车库,属不对称平面布置,地震时扭转效应严重,导致五层以下塌平,五层以上各层重叠成阶梯形塌落。
    (2)建筑立面布置不规则,竖向刚度突变。
建筑沿竖向或因层高突然变化(所谓“挑高”),或在某层抽掉柱子形成空旷(所谓“挑空”),或为追求大开间无梁无柱等均导致结构竖向不规则,刚度和强度突变。此类建筑在本次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而且破坏多集中在这些薄弱部位。比较典型的有:南投县汽车站三层建筑底层候车大厅空旷少墙,二、三层为办公用房,横墙较多,地震时底层塌平;台北市“东星大楼”(12)层,地下有大型停车场,地上一、二层为银行写字楼,抽柱削梁墙也少,三层以上为住宅,刚度很大,地震时底部倒塌带动上部各层一起倒塌,九楼变一楼。
以上震害实例分析证明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因为震害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易破坏。而且道理也很清楚,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也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规则”的具体界限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3)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不当。
在抗震设计中,“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等,主要是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以及各种结构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做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抗震构造措施要求是作为抗震验算的一种补充和保证。这就足以证明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重要性,但由于是构造措施而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本次通过对台湾大地震严重破坏但未倒塌的建筑物结构分析表明:某些结构设计梁柱节点配筋不足,窗间墙过短,短柱,承重墙体高宽比过大,柔性底层建筑,抗震墙不连续,不规则开洞,悬挑构件过长等。在地震时破坏集中在这些薄弱部位。
    (4)个别结构设计过于大胆,设计缺乏抗震概念设计。
从本次破坏情况分析来看,有的建筑结构系统规划不周全,结构设计过于大胆,再加上施工质量有问题,剪力墙面积太少,中庭挑高影响结构安全。如:中山国宾大楼为中庭挑高建筑,一楼作为公共空间,故墙壁很少,且整个大楼外墙未设剪力墙,且开窗很多,形成建筑抗震上的所谓“柔软”底层而倒塌。
    (5)建筑规划和选址不当。
城市中楼房间距太小,过分密集,导致一栋楼房倒塌祸及其他楼房。如:台中县丰原市十一层“向阳永照”大楼倒塌后,压倒临近建筑。
房屋建造在软弱地基或可液化场地或临近地震断层,地震对场地液化导致地基失效,房屋倾斜。如:南投县中兴新村一座钟楼和十一层的“金陵世家”住宅楼由于场地液化造成建筑严重倾斜。
    四.施工质量问题
本次地震时倒塌和破坏的建筑物暴露出许多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据台湾媒体报道“施工不确定(不按设计要求施工),设计与实际施工不同,偷工减料,未按抗震设计要求施工”等也是倒塌的重要原因。如:部分楼房柱子过细,配筋不足,箍筋间距过大,弯钩、搭接长度、锚固长度、纵筋在同一截面搭接等均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大陆和台湾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构造技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均位于地震多发生地带,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中暴露出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在大陆也同样存在,希望籍此引起国内勘察、设计、施工等的重视和借鉴。
  所谓免震建筑法就是不使地震产生的力直接作用于建筑物,以避免建筑物的破坏。具体地说,就是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加进一种特殊装置,用以吸收地震动的能量,把建筑物的晃动控制在最小程度,使建筑物不受损坏。这种建筑结构的设想虽然早已提出,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日本在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发生前,在神户建有2栋免震楼房。阪神大地震后,神户的这2栋免震楼丝毫无损,由此证明了这一建筑技术的优越性。
地震使建筑物摇晃倒塌的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直接固定在地基上的缘故。当地震能量传向建筑物时转变成建筑物的振动能。支柱和墙壁一旦吸收这种振动能就会遭到破坏。如果使建筑物脱离地基,即使地基摇晃建筑物也不会摇动,这一设想在现实能办到吗?回答是肯定的。免震抗震技术就是使用免震装置吸收所有振动能的技术,阻止地震力进入建筑物,即使进入也要把它限制在最小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不让地震再现”。免震抗震技术具有对付大地震时晃动的功能,而且无需维护。这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方法。
首先把建筑物与地基隔开,然后插入免震装置,即在免震装置上建造楼房。所谓免震装置就是吸收结构和抗震结构的组合物。吸收结构是由薄钢板与天然橡胶重合制成的,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吸收结构如果仅仅是橡胶,其垂直方向会显得松软,加钢板后起坚固压重作用。横向柔软,比重适宜。在吸收结构的中心加进了铅芯和铅塞。铅塞的功能主要是把地震的动能转变成热能,以阻止震动传向建筑物。例如钢筋一旦弯伸就会生热,吸收结构一变形,铅塞也随之变形生热。地震时吸收结构可在水平方向柔软地变形,以阻止地震的力直接传向建筑物,就是说,吸收结构起着缓冲地震力的作用,将地震力从1/3减至1/7,同时从第一层到楼顶的振幅也基本不变。即使遇到强震也只感觉到轻微的晃动。
对吸收结构给予地震力时,一旦出现变形很难停止其缓慢运动。尽管地震已停止,但吸收结构仍在慢慢晃动,这就是橡胶的特性。为了抑制这一晃动,就需要配合使用上述的抗震结构。在叫做抗震壁的下段安装铁板箱,从上段吊下来的铁板嵌入到铁板箱中,在其间隙处注入高粘度流体,当地震造成建筑物晃动时,粘性液体能起减振的作用。它不仅能减少水平振动而且也能减少垂直振动,对减轻地震动能发挥很好的效果。抗震结构分钢棒和铅二种,可根据建筑规模选择使用。 吸收结构的强度非常惊人,其纵向支撑能力的强度是混凝土支柱的5倍。其水平方向的柔软程度是以往建筑物的100倍。橡胶不仅不危险反而非常安全。为了调查免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在建造的免震建筑物中安装了地震观测系统。1992年2月2日,东京发生了地震。根据日本气象厅的报告,这次震度为5级,属强震。通过观测数据充分证实了免震楼的抗震效果。在一幢用免震建筑法建造的大楼中,根据地震仪的记录,该大楼各层楼的震动为15~25伽,而其附近地表的晃动接近100伽,一般中高层建筑物的顶部,摇动程度会增加2~3倍,但这座楼顶部的摇动却降低了10%。这次地震在东京丰岛区居民中心楼3层的地震仪记录的震动为143伽,当时东京市内的27000台电梯全部停运,而该楼的一切设施却运行正常。这次地震已充分确认了免震结构的抗震性能。1994年1月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地震(里氏6.6级)也证实了免震楼的抗震效果。在震区共有9所医院,其中有一所医院是免震楼房,虽然9所医院都没倒塌,但8所医院都完全失去了医院的功能,仅有免震楼医院能正常地工作。地震时该免震楼只是缓慢轻微的摇动持续了一分钟。
90年代以来,为提高免震装置功能又开发出了各种支撑装置。如控制免震装置水平变形的“水平变形控制装置”,当免震装置出现水平大变形时可缓解周围墙壁冲击的“水平变形缓冲装置”,以及控制地震发生时水平变形不凸出1英寸以上的“凸出防止装置”等。这些装置并非是安全加固装置,而是使免震装置在任何场合都不丧失其功能的支撑装置。 一般情况下免震结构的建筑成本高于一般楼房5%~10%,但增加了安全感,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防震楼在日本,这座楼高14层,地下2层,高约80米。建筑物各楼层的主体结构构架由170张抗震壁组成。装有超塑性橡胶减震器,可使建筑物的振动衰减常数达到20%。安装抗震壁等防震设备后,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安全系数。这座建筑物已通过日本建筑中心的评价和认定。
免震装置也可用于增固旧楼,例如,用千斤顶顶起楼房,把原来的支柱去掉,插上免震装置即可。美国已开始实施这一技术加固旧楼房。可根据现有建筑物的条件施工,一些古老的建筑也可以采用这一抗震技术加固。 

earth quake technical data -4

发信人: aqq (aqq),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地震极难被预测。兼答huyo网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y 14 20:15:37 2008), 站内

其实这样的科普文章网上很多。我也不想多说。
例如现在地震专家已经出来解释了,我待会儿从特快转过来。
至于唐山地震,凤凰卫视的采访和有一本涉及关于唐山地震警示录的书,过于偏激。他们只看到有人预测过,想当然的把这个责任就推给了政府。
唐山地震到底预测了没有?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没有。但有没有人作出预测,有。和这次汶川地震一样,学术期刊上也有预测。
而且唐山地震前几天的时候,的确还有人作出了更为接近的预测。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唐山这个大城市会地震。所以即便是地震界内部,都存在争议。当然最后认为会的赢了,但是只能说他们运气好,并不表示,他们就是地震预测权威或有高出长人的水平,因为至那以后,他们还预测了什么地震么?中国六级以上地震,从1900年以来,一共600多次,建国后我影像中一百多次。
唐山地震为什么没有被预测,至少如下几个原因可能对大多数专家的认识造成了重大负面印象:
1、海城地震预测成功的经验给了负面影响。因为海城地震前,有数百次的小地震,大概都只有3级以下,全被监测到,规律性很强。到地震前两天,所有小地震全部停止。给地震工作者信心和决心确定预报。另外邢台地震也有类似规律,但邢台地震发生更早。鉴于这些经验,唐山地震前,虽然有一些异常(但都属于华北地区的正常,因为华北整个地区都属于活跃区),但一直在震前都没有检测一次小地震。也就是说,地震学家们还在等小地震时,大地震突然爆发,不到十秒(记不太清具体时间),全部爆发能量。这就是唐山地震的特殊之处。
2/唐山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也造成了一些影响。
总之,唐山地震是漏报,但要注意,地震漏报是正常的,因为认识水平不够,技术不够。这是人类的问题。美日等国也然。所有的国家现在都处于漏报地震的状态。漏报不是知道了不报。

我国著名的地震学家傅承义教授曾经说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观测地震,在中国可以说是从一九二0年的甘肃大地震之后才开始的”。

一九二0年十二月十六日的海原8.5级地震,是一次中国地震史中有记载的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因当时海原属甘肃管辖,所以许多学者称为甘肃大地震。在兰州市白塔山三台阁的一块匾上,称这次大震是“环球大震”。

为了研究本次地震发生的原因,调查地震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内务部、教育部、农商部派遣的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他们调查的目的,正如他们说的:“此行目的,有注意科学之研究,故除调查震灾状况,勘探山崩地裂诸现象外,多从事于地质之考察,俾明此次地震之起源及地壳之关系焉”。周总理一九六六年五月在接见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代表时,对翁文灏、谢家荣等人的现场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周总理指出:“说旧社会有了地震不去实践,是否这样差?一九二0年六盘山大地震总有人去看过,不要否定一切,历史也要一分为二,批判吸收吆!”

一九二0年海原
地震后,由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开始负责地震工作。我国现代地震台开始建立,国内任何地方发生地震,中央地质调查所都要设法向政府报告,并作为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所以说,海原地震后,地震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在我国正式开展起来。(延水,摘自“地震知识”2003-08)

中国地震史科和工程应用

建国初期竺可桢和李四光领导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编制及有关研究工作,既是基础研究,又具有现实意义。地震预报十分困难,世界各国地震学家长期努力至今尚未有有效方法。我国地震台站解放前只有北京和南京两处,解放以后,虽逐年增设,但为数不多,为时又短,远远不能满足第1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需要。第1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重工业。按照建厂程序,在选择厂址时,首先需要知道建厂地点的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若达到7度以上,基本建设就要增加防固设备;地震烈度若会达到10度以上,则根本不能建厂,其他条件再好,也得放弃。在这种紧迫情况下,只有发挥我国历史纪录的优势,组织大量人员搜集各地历代资料,总结选厂地点的地震状况。他们列出了500多个地点的地震烈度,绘出等震线,作出中国地震区域图,满足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此项工作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更显得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又联合起来,重新组织力量,再做更细致的工作,历时5年,完成《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5大卷。

类似于地震烈度研究对工程建设所起作用的科学史工作,最近水利科学院水利史研究室关于"三峡地区大型岩崩滑坡历史及现状的考察研究",是为跨世纪的三峡工程所做的准备工作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查阅了1800年的有关历史文献和地质勘测资料,先后3次去现场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历史模型,进而提出了可行性方案。报告指出了过去近2000年间,大型岩崩滑坡集的在某几个河段;集中发生的周期和季节规律;最大规模只是短时间堵江,未形成经年的拦江堆石坝。报告还指出秭归、巴东境内的黄腊石和新滩岩崩规模最大,危害严重,应先期整治和预防,但不致制约三峡工程建设。从而,对三峡地区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地质灾害在地理分布、发生诱因、可能的规模和频率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实在的参考,成为预测它们对工程施工、今后的运行以及城镇和航运安全影响的依据。在这里?quot;历史模型"取得了地质理论分析和计算都难以做出的成果。(陈英方取自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论文)

利用洋下旧电缆监测地震

日本和美国的地震学家已为废弃的跨洋电缆找到新用途,他们计划利用这种废弃电缆进行地震监测。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日本国际电信电话公司不久前已把跨太平洋老电缆TPC-1关岛-日本段捐献给日美两国的地震学家。日本科学家打算在西太平洋地区海底和陆地建立个装有50台高灵敏度地震仪的观测网,其中包括三个永久性海底站,设在关岛附近的一个站将配备地磁仪、海啸传感器等设备。

这些设备建成后可向TPC-1两端连续传递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菲律宾板块下插位置-伊豆-小笠原消减带和马利亚纳消减带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阐明板块边界附近的地球内部构造,对地震预报有用。与美国的IRIS和法国的GE OSCOPE一样,这个网也是连续监测全球地震活动的一个拟议中的巨型全球地震仪网的一部分。

为了利用这段老电缆,日本将提供在日本的海底仪器和数据处理设备,而美国地震学家希望能从国家科学基金会得到资金在关岛建立快一个数据处理中心。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已获得本财政年度一项几百万美元的三年拨款,用于先行试验日本近海3公里的电缆。据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估计,这项计划需要1500万美元,这对于文部省是很大一笔钱,但比用新电缆所需钱少得多。有些专家担心这条使用了26年的电缆的寿命不长,但科学家们确信至少还能使用10年。

据太平洋公司技术部资料,使用现实的洋底光缆和电缆监测地下运动同样是一种附加效应,可提供地质部门参考。

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

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是1930年建成的鹫峰地震台,距今已有60年了。

鹫峰地震台位于北京西山鹫峰,它是当年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一个下属机构。当时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很重视地震地质的研究。1920年甘肃发生大地震,翁文灏曾与王烈、谢家荣等奔赴现场,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过详细的调查。通过那次调查,翁文灏深切感到要加强中国的地震研究,必须建立地震台,并需要有物理学基础的人参加,才能取得更完善的资料。

鹫峰地震台的建台工作,始于1928年。当时北平的一位名律师林行规,同丁文江、翁文灏等地质界人士有很深的交情,且颇热心于科学事业。他得知地质调查所要建立地震台,便主动把他在鹫峰新建
别墅旁的一块空地捐给地质调查所,做建地震台之用。与此同时,翁文灏还通过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的介绍,请了李善邦来担任这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

李善邦(1902--1980)是广东兴宁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1929年他应聘之后,先去上海,在徐家汇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地震台考察和学习了一段时间,随后赴鹫峰地震台任职。1930年初,鹫峰地震台建成,并安装了德国的小型维歇尔式机械地震仪。以后,又从爱沙尼亚订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震仪--伽利清-卫利普式电磁地震仪。
鹫峰地震台从1930年9月20日开始记录,每月把记录到的震相到达时间编成月报,与世界各地震台交换。到1 937年7月,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了2472次地震,中间未曾间断。对其中重要的地震,还参考和利用其它地震台交换来的资料,定出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等数据,进一步加以分析和研究,编成鹫峰地震研究室专报出版。鹫峰地震台的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及记录质量等,都已达到了当时的世界一流水平。加之鹫峰台地处在亚洲地震台站较少的地区,所以观测结果及研究报告很受世界同行的重视。

抗日战争爆发后,鹫峰地震台被迫停止工作。地震台的伽利清-卫利普式电磁地震仪拆卸后运到燕京大学存放,维歇尔式机械地震仪因不便拆运,留在鹫峰。抗战期间,李善邦、秦馨菱、贾连亨等鹫峰地震台的工作人员都相继离去,原鹫峰地震台的房屋则被抗日游击队作为指挥部之用。鹫峰地震台的历史,从此告终。(引自《中国科学报》,1990.7,王仰之文)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一位住在楼房里的干部突然被地震惊醒。由于这位干部平时懂点地震知识,所以当他感到地震颠簸时,迅速钻到桌子底下,五、六秒种后,房顶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后,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断钻到桌子底下,早就没命了。他说是地震知识救了他的命。

描述地震空间位置的有关概念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描述地震大小的有关概念

地震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

等震线:地面上相同烈度点的连接线;

地震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有两种标度形式:体波震级(里氏震级)和面波震级。

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

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序列

任何一个大地震发生,通常都有一系列地震相伴随发生,即为地震系列;

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

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

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

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

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地震弹性波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伴随产生大量的能量释放,造成周围弹性介质的强烈振动,这种振动以波的方式向外传播,即为地震弹性波。

地震弹性波有二种: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簸,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是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在地壳中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为摆动;

面波:纵波、横波传到地面后,沿着地面传播成为面波(L波)。其特点与横波近似,但速度更慢。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
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
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 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局介绍,山西省矿山救护队配有国内先进的生命探测仪、起重气垫、扩张钳、剪刀钳以及依维柯救护车等技术装备,且具有丰富的井下和地面救灾经验,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目前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已组织了全省救护队的500多名救护指战员整装待发,时刻听从上级指挥,随时奔赴灾区进行救灾,为国分忧为灾区人民解难。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在回答同一位记者提问时说,三大因素决定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地震发生后,我们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现场工作队一行214人前往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第一线,这个救援队伍包括地震专家、现场应急队员、救援队员44 人,还有医护人员22人、工程团救援队148人,还有救援队12条搜救犬和地震救援车2台、应急指挥车1台,这些装备可以保证在两个不同救援地点24小时不间断实施救援工作。

新华网上海5月13日电(记者杨金志)中国科技部新闻发言人李朝晨13日在上海表示,四川汶川地震后,科技部下属国家遥感中心已安排“北京一号”小卫星提供最新影像信息,航空遥感飞机正随时待命。同时,科技部已安排500万元专门经费支援灾区,并安排3000万元相关科研经费。

李朝晨是在参加“2008浦江创新论坛”新闻通气会上对记者作上述表示的。

四川汶川地震后,科技部下属国家遥感中心已经启动应急工作机制。12日晚,遥感中心应国家减灾委员会的要求,安排北京宇视蓝图公司为国家减灾委提供“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存档影像,并部署实拍,掌握灾区最新影像信息,为灾区抗震救灾决策服务。

国家遥感中心还安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负责技术总协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灾区遥感影像,与国家减灾委总工李京教授保持热线联系,随时提供遥感信息和技术服务。

同时,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航空遥感飞机待命,根据国家减灾委要求可随时奔赴灾区。

李朝晨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在地震灾区通讯、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及时提供宏观灾情,有利于有关方面对灾情作出科学评估,进而采取救灾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朝晨告诉记者,为做好科技抗震减灾工作,科技部已经紧急安排500万元专门经费,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同时,科技部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再安排3000万元,用于支持抗震防灾减灾科技项目。

昨天地震发生之后,环境保护部连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的工作,决定立即启动核与辐射还有水污染防止的预案,并派李干杰带队一共21人组成环境专家组赶赴灾区指导应急救援工作。像西南、西北的环境督察中心,还有四川的核安全监督站的工作人员也已经到达了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协助当地的环境应急工作。今天环境部已经向四川、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重庆、江苏、湖北、云南、贵州、西藏一些地方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环保部门严密的监控核设施的环境状况,确保万物一失,同时及时了解化工厂,危险化学品和污水处理厂的相关情况,防止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

水利部在部署当前抗震救灾与防灾工作时提出,各地要迅速组织力量,加强地震灾区水利工程的监测和巡查,全面掌握工程受损情况,确保工程险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及时抢护;加强预警预报,一旦发生险情或出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人员转移,避免群死群伤,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增加值班力量,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1976年8月16日,附近的四川松潘、平武两县曾发生7.2级地震,著名的龙门山发生断裂;1833年距此不远的云南曾留下8级地震的记录,1933年8月25日,九寨沟也曾发生7.5级地震,可见当地发生强震的记录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造成了严重的次生灾害。

比此次地震影响更大的地震还有不少。根据史料记载,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曾发生8.5级地震,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上的十字架都被震了下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出现灾情的省市便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北京、山西等地,波及范围远比这次地震更大。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表示,这次地震属于大型板块断层活动。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释放。中国地层分为青藏高原板块、华南地区板块、华北地区板块等6大亚板块。四川汶川是地震活跃地区,处于全国6大亚板块断裂带上。这次地震聚集了巨大能量,突然间释放,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较大,导致其他地区有震感,灾情严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分析说,这次地震是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破坏力度较大。

张国民表示,全球7级以上地震大约每年18次,8级以上大约1至2次。中国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二七分析说,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

作为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王二七表示,目前我们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据现场救灾组反馈的情况显示,目前灾区急需帐篷、棉被、方便食品、雨具、手电筒、塑料布、饮用水、医疗用品、环境消毒剂和饮水消毒剂等物资。

据了解,12日下午汶川强震造成该索道扭曲停运,由于通讯中断,直到12日20时后消防部门才接到报警。但由于天色已黑,为防救援中出现死伤,救援工作从13日天亮后才开始进行。但由于高空索道无设备可直接将索道车上的游客接下,只能依靠战士攀爬上索道纲绳,逐步向索道车移动,然后用缓降绳将游客从高空匀速放至地面。之后战士再将缓降设施放下,自己再顺钢索爬下,这样才有缓降设施救援下一批游客。据了解,救援一个索道车上的两名游客,战士最长的要来回攀爬600米长的高空钢索,救援工作难度非常大。

为加快救援速度,13日下午又有近10名体力和高空技能好的消防战士被增派上山。至记者发稿时,山上仍有30多救援人员紧张施救。

陕西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于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成立,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消防、地震专业技术力量组成,全队有六十余人。救援队下设两个分队,每个分队由搜救人员、急救医疗专家、防危险品专家、地震技术专家和工程结构专家组成。

据悉,此次陕西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携带应急救援指挥车、地震专业抢险救援车、抢险车、水罐车、后勤保障车、救援器材运输车、运兵车等共十二辆应急车辆,其中地震救援车主要是用于地震或其它原因造成建(构)筑物倒塌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具有起重、牵引、照明等功能,装配有警戒、侦检、破拆、救生、照明、防护等救援器材装备三百余件套等。截至十三日十三时已到达位于陕西南部的洋县,预计将于十三日二十三时到达震区。

【逼近震中】长时间“强震缺失”的后果?
——地震专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

■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

这场震惊全国的里氏7.8级地震始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震源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震级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

据有关专家估计,震中烈度为10度左右,为浅源地震,深度大概为10公里,此前已有专家说,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截至记者发稿前,余震已经发生两千多次,超过5级以上余震为14次,最大的一次余震是6.5级,发生在甘肃,6.1级的余震发生在四川汶川。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公众普遍关心的是,汶川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

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认为,因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倪四道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倪四道说,这次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是挤压,“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倪四道说,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说,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不过王二七也说,目前我们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而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龙门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块和原来的老的云南、四川板块交错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地方是个地震多发区。

根据1999年9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整编的《中国强地震目录》,四川地区共有1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800年以来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1973在四川的炉霍发生了7.6级地震,之后三年发生了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研究员曾在2002年对四川省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做过分析:“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用业内的话说叫缺震,就是强震缺失,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种定性的估计”。

这种背景下,陈学忠研究了四川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发现从历史经验性上看,以前四川地区7级以上强震发生之前几年,周围都有一个接近8级左右的大震发生,根据这种现象,然后往后推,昆仑山2001年已经发生了8.1级地震,如果这种规律延续的话,几年之后四川地区就会发生这种地震。

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对本报记者说,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次地震的详细数据和反映地震破坏力度的地震烈度分布表(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个粗略的地震烈度分布图,该图是在未经过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得出的)。中国地震局的陈长林对记者说,地震烈度分布表估计1到2天就会出来。相关专家组已经到达汶川,目前调查工作已经开始。

不过所幸的是,虽然地震强度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同,但是现在看来,损失应该小于唐山大地震。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造成24万人死亡。当时的震中在城市中心区下方,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所以引起的破坏很严重。而这次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没有较大的城市,当地人口10万多一点,分布相对不密集,包括汶川县在内的约二百公里长、十几公里宽的极震带,大多处于山区,由此损失会小于唐山大地震。

另外关键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大部分人都在外面活动,这大大减少了死亡的可能性,所以你也会发现,一些地区,伤亡比较严重的是学校,因为学生们都在楼里。”中国地震局的一位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对于这次地震波及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原因,中国科技大学的倪四道说,像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的8.1级地震是在中国的西部,西部的城市比较有震感,而东部城市震感不是很强。四川这次地震离东部比较近,距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距离大概有1500公里。对于其他地区属于远震,即1000公里以外能感受到。而这次地震的面波,对高层建筑影响比较大,对低层建筑影响比较小,而现在大部分城市高层建筑很多,所以波及的城市很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分析说,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

预报很准的情况比较少见
针对瞒报地震预测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13日说,所谓为了保证奥运前的安定局面而瞒报地震预测结果的推测“是没有道理的”。

地震预测或预报在我国分为中、长、短、临四种,我国现在的中长期预测准确率大概是30%左右,而短临期预测率非常低,而且地震预测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上天”容易“入地”难,决定了地震预测的难度。

现在国内的地震监测有很多种,一个是监测地震活动本身的,一个是监测地下水、重力、形变的变化等,每个省的监测网由许多台组成。“在这次地震前没有什么预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很正常,预报很准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少见的,除非地震有很多前震,可以(使人)警觉起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说。“在地震预报方面,美日等发达国家比我们没有任何先进的。他们的先进是在于,建筑设防的安全性上,还有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可以相当快地确定位置和震级。”倪四道说。

另外,我国的地震预报发布除了政府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开发布关于地震的信息,“先由专业人员经过汇总,经过专家评委会的论证后,政府部门根据这些情报来发布预报。中长期的预报每年都报给政府做准备,真正能起到作用的还是短临预报,像半个月的尺度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陈学忠说。

各地政府再根据中长期的预报,以及当地的往年地震情况,在城市规划时有一个设防标准,在考虑经济成本的情况下,做城市建筑预防工作。全国的建筑物抗震级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标准主要由各地政府主导,设防是政府行为,根据当地的财力开展设防工作。

“处于极震区的汶川等县,本来处于地震高发带,这方面的设防准备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这次巨大地震,显然准备是不充分的。”陈学忠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成都市离震中距离比较近,但没有比较大的伤亡和影响,可以看出这跟比较规范的大中型城市预防有关系。”

对于农村地区的设防,全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一些地方还是很成问题的,基本上是不设防的,这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
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还有一个令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是,这次地震与三峡工程、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是否有联系?反过来,这次地震对这些水利工程是否有影响?

“我觉得它们在地理上隔得比较远,联系的可能性不大,没有明确的依据来说它们有联系,不可能是诱发地震,诱发地震也不可能这么远,这是纯粹的构造性地震。以前没有三峡工程时不是照样有地震吗?”陈学忠说。

而此前长江委设计院地震处处长曾新平说,三峡大坝与汶川不在一个地质构造单元。三峡库区主要在鄂西山地和四川盆地东部,汶川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二者在地质上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无关。

曾新平说,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库区,一般离库岸5公里左右,最远不超过15公里。目前三峡水库蓄水回水不到重庆,即使产生诱发地震,也会在重庆以下地区。此前,三峡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巫山以东库区。

重庆市新闻发言人周波十三日称,震后当地报有十七座水库存在安全隐患,而经国土部门对三峡库区二、三期已治理项目、搬迁避让项目的监测,未发现安全隐患。

中国地震预报工作现状;此次地震为什么波及范围如此之大;此次大地震的发展趋势;反常的自然想象在地震中意味着什么

地震原因分析
南方周末:你是怎么得知地震的消息的?
孙士鋐:昨天(12日)我在云南出差,在龙陵到昆明的汽车上。地震是下午2点28分,我是38分得到信息的。我们有一个系统,地震台记录到信息后会定位、上网,然后传到我们的手机上。1976年在云南龙陵发生过 7.3和7.4级地震,这次我们出差是到现场去了解当年地震的前兆。但是刚刚做这件事的时候,汶川就发生地震了。
从2001年的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以后,我们国家的地震活动出现了与以往50年规律不一样的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地震活动大致有一个10年左右的活跃与平静交替的周期规律,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这种规律打破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发生了一个8.1级地震,此后,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些很罕见的平静现象。从2001年到今年之前,没有7级以上的地震,连6级、5级的地震都比较少。这种长时间大尺度的平静现象确实很令我们担忧,很显然,这个里面有一个能量积累过程。我们预感到,可能要经受到一些强震活动。因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如何来面对出现的一些异常,还是在做这样的一些工作,但是地震却来了。

南方周末:现在有没有比较权威的说法,这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孙士鋐:地震真正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现在比较权威的认识,就是“断层说”,断层受到力的作用以后,发生破裂引起的。但是这种认识也受到了挑战,有的人认为是地幔流引起地壳产生一些破裂。地幔有一种很强大的力,它超出了地壳的压力以后就爆发出来了。所以你说这次地震的原因,就涉及到一个地震发生的原因,这个说实在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解决。但是,我们国家这么大,六七年时间都处于平静状态,那么累计的能量应该是很大了。这一次,包括在新疆和田发生的7.2级地震,早一点,1月份在西藏发生的6.9级地震,这次又是一个7.8级,实际上差不多是一个8级地震了,就是说这跟长时间的积累肯定有关系。

南方周末:此次地震为什么波及范围如此之大?
孙士鋐:其实作为一个近8级地震,波及面这么大是正常的。1920年宁夏海源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范围比这个还要大,包括整个中国包括香港都有感觉,所以这个地震并不是说有什么特殊性。不过就是因为已经近8级了,所以(波及)范围这么大,这个范围是正常的。

震后情况分析
南方周末:现在地震结束了,那么它的发展趋势怎么判断?
孙士鋐:这次地震从它的类型上来说呢,是一种逆冲,不是走滑的。走滑的地震就是沿着断层面,它一直是滑动型的,破裂的时候比较彻底,像3月份新疆的7.2级地震,它能量释放得比较彻底,后面的余震就比较少。那么这次地震就叫逆冲,就好像这个断成两排,一排和另一排推挤,能量释放就比较不彻底。它释放的时间就比较长,往往像这种类型的地震会持续一到二个月,它要有一个慢慢衰减过程,在这个衰减过程中,一般来说不会再发生那么大的地震。但是发生5到6级的地震又是完全可能的。

南方周末:唐山大地震以后的几个月,国内好几个地方都发生了相对比较大的地震,那么这次会不会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孙士鋐:1976年是连续发生了三组地震:唐山是发生了两个7.8,松潘发生了两个7.2,还有就是云南龙陵也发生了7.3和 7.4二次地震。今年的情况,1月份已经发生了一个6.9级地震,3月份已经发生了一个7.2级地震,这次又发生了一个7.8级地震。那么后面是不是还会有,现在地震活动的规律性和唐山地震的时候很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很难做出判断。所以现在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根据这个地震发展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才能做出判断,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南方周末:伴随着地震活动会不会有其他灾害?
孙士鋐:有人提出“灾害链”这个概念,就是说灾害之间是互相伴生的。这一次缅甸的飓风跟这次的地震有没有关系还不好说。也有专家研究淮河流域的大水和缅甸地区的大风有关系。淮河流域的水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暖流,缅甸飓风的路径怎么会发生改变,这是不是与地震有关,这可能需要探索。

南方周末:地震本身会不会带来自然灾害的延续?
孙士鋐:那是有可能的。像1933年在那个地方发生过一个地震,是7.5级地震,是在叠溪,其实和现在地震的地方相差不远。那次地震出现了山崩,把河流都堵塞了。大量的水田都给淹没了,出现了一些新的湖泊。像山体滑坡什么的,这一次也是,泥石流什么的都会出现。

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及保障抢修情况。

    一、灾区基础设施受损情况

    (一)交通方面。四川境内,以汶川为中心的几条约300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仍处于交通中断状态。宝成线(宝鸡~成都)受损最为严重,109号隧道仍处于中断状态。成都双流机场老航站楼、航管楼出现裂缝,盲降、仪表着陆系统等指挥系统受到影响,机场一度关闭。

    (二)电力通讯方面。电力负荷累计损失874万千瓦,500千伏、330千伏两座变电站停运,14座220千伏变电站停运,4座110千伏变电站停运,28座35千伏变电站停运。四川、陕西、甘肃三省部分设备和机房受损。四川省地球站微波信号中断。

    (三)水利方面。截至5月13日17时,四川等5省因地震出现险情的水库39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361座。

    (四)安全生产方面。至13日16时,四川、重庆、甘肃三省市受灾煤矿22个,死亡20 人,伤11人,被困132人。

    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

    (一)交通恢复情况。交通部、财政部于13日上午已经向四川省紧急拨付了1000 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受损公路抢通工作。四川S105德阳-什邡-绵竹公路、S303线小金至卓克基段和小金至巴郎山段已经抢通。交通运输部派出技术专家组赶赴四川,同时抽调了11名桥梁、隧道以及地质方面的技术专家,随时待命并根据需要赶赴灾区一线提供技术支持。

    铁道部全力以赴组织宝成线109号隧道抢险救援工作,目前宝成线8列受阻旅客列车已启动继续运行,部分滞留旅客得到转移疏散。已开行4个军列运送人员3000人左右,装运救灾物资22列319车。

    目前成都双流机场、太平寺机场、绵阳机场可为飞机提供起降服务。双流机场目前保障能力为10架次/小时。截至13日13时,双流机场已完成航班起降50架次。

    (二)煤电油运情况。截止5月13日6时,四川220千伏变电站恢复5座,35千伏变电站恢复16座,220千伏输电线路恢复9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恢复41条,35千伏输电线路恢复48条,10千伏输电线路恢复495条,停电区恢复1527个,停电户数恢复131280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紧急安排10万吨成品油供应四川。已调拨6万吨,另4万吨也将于近日内解决。

    (三)通讯设施情况。中国移动已抢通1889个基站,交通运输部紧急调用22 部海事卫星电话支持开展通信保障工作。中国卫通提供的350部卫星电话已送达四川。电信公司还通过群发短信协助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广电总局迅速拨付500 万元,委托四川局购买5万台短波收音机发放给灾民。

    (四)供水恢复情况。四川省正在组织城市供水抗震抢险应急救援队,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赶赴重灾区,帮助抢修受损的供水设施。受灾县市政府要求供水企业职工全部到岗,全力投入抢修工作,力争尽快恢复临时供水。

    (五)医药等应急保障物资调运情况。按照卫生部应急办转来四川省急需救灾物资清单,发展改革委落实了17个品种医疗设备,其中含呼吸机50台、监护仪50台等11种物资,储备目录内的7种产品今天可以启运,储备目录外的4种产品已联系好货源。

earth quake technical data-3

组图:工作人员在空旷地带架设临时指挥所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产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 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 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全球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地震的预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称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自救大全】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应急避震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应急避震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 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震后救人时间要快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 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谣言如何甄别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专家建议,在北京这样以楼房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 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1. 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 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 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 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 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平时的准备工作

    1. 自己家的安全对策是否万无一失?

    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对大衣柜、餐具柜厨、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厨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厨、壁橱的门上安装合叶加以固定。

    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准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炉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2. 紧急备用品准备好了吗?

    (1)饮用水 (2)食品、婴儿奶粉 (3)急救医药品 (4)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 (5)现金、贵重品 (6)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3. 从平时起,建立邻里互助的协作体制

    发生大地震时,可以预计在广大区域造成巨大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叫随到。所以,,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建立起应付发生火灾、伤员时的互助协作体制。

    从平时起,邻里之间应就一旦有事时互助协作体制进行商谈。

    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

    积极参加防灾训练。

    临震应急准备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1.备好临震急用物品, 地震发生之后,食品、医药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水塔、 水管往往被震坏,造成供水中断。为能度过震后初期的生活难关,临震前社会和 家庭都应准备一定数量的食品、水和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

    2.建立临震避难场所 住的问题也是一件大事。房舍被震坏,需要有安身之处;余震不断发生,要 有一个躲藏处。这就需要临时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种帐篷 都可以利用,农村储粮的小圆仓,也是很好的抗震房。

    3.划定疏散场所,转运危险物品: 城市人口密集,人员避震和疏散比较困难,为确保震时人员安全,震前要按 街、区分布,就近划定群众避震疏散路线和场所。震前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 资及时转运到城外存放。

    4.设置伤员急救中心 在城内抗震能力强的场所,或在城外设置急救中心,备好床位、医疗器械、照 明设备和药品等。

    5.暂停公共活动 得到正式临震预报通知后,各种公共场所应暂停活动,观众或顾客要有秩序 地撤离;中、小学校可临时在室外上课;车站、码头可在露天候车。

    6.组织人员撤离并转移重要财产如果得到正式临震警报或通知,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撤离房屋。 正在治疗的重病号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对少数思想麻痹的人,也要动员到安全区。农村的大牲畜、拖拉机等生产资料,临震前要妥善转移到安全地带,机关、 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要开出车库,停在空旷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

    7.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城市发生地震可能出现严重的次生灾害,特别是化工厂、煤气厂等易发生地震 次生灾害的单位,要加强鉴测和管理,设专人昼夜站岗和值班。

    8.确保机要部门的安全 城市内各种机要部门和银行较多,地震时要加强安全保卫, 防止国有资产损 失和机密泄漏。消防队的车辆必须出库,消防人员要整装待发,以便及时扑灭火 灾,减少经济损失。

    9.组织抢险队伍,合理安排生产 临震前,各级政府要就地组织好抢险救灾队伍(救人、医疗、灭火、 供水、 供电、通信等)。必要时,某些工厂应在防震指挥部的统一指令下暂停生产或低 负荷运行。

    10.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在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 ⑴检查和加固住房对不利于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对于笨重的房屋装饰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应拆掉。 ⑵合理放置家具、物品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牢固的家具下面要腾空,以备震时藏身;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墙上的悬挂物要取下来成固定位,防止掉下来伤人;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⑶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准备一个包括食品、水、应急灯、简单药品、绳索、收音机等在内的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⑷进行家庭防震演练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以及“一分钟紧急避险”练习。
    【在不同环境中怎样避震?】

    避震要点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1、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2、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3、室内避震要注意: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

    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

    千万不要跳楼!

    4、在高大复杂的建筑物怎样避震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5、 在学校怎样避震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6、在野外和海边怎样避震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7、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在商场、书店、展览饱、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8、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遇强烈破坏性地震就近躲避可减少伤亡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楼,不能夺窗而逃,而应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网站的文章指出,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并在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

    文章还指出,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楼,不能夺窗而逃。因为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充其量只有十几秒钟至一分钟左右,而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在地震过程中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破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楼顶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时躲避,因为这些地方房体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历史经验表明: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文章说,地震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静态度,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远震常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中国网连线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他说此次地震波及面广的原因:因为震级大,震源比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有消息称北京会发生余震,这纯属谣言。曲国胜说,震中会有很多余震,要特别小心余震引起的破坏,要注意要远离建筑物、电线物和滑动的山体。
  汶川介绍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的东南部。扼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南低北高,沿岷江河谷,呈东北西南向,河谷山岭相对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它的东部和南部与成都市属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接壤,西南部与雅安地区的芦山县、宝兴县为邻,西部和北部分别和阿坝州内的小金县、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全县6镇、8乡、126个自然村,人口107354人。是全国仅有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是阿坝州联系内地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国道213线、317线纵横县境,是前往国家级"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观赏旅游线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寺这两个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旅游公路--九寨环线中线(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到九寨沟)的必经之道。这三条干线路面平坦,整洁舒适,安全便捷,建设质量全部达到我国山岭重丘等级公路标准。

    县城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理县54公里,距茂县44公里。距阿坝州首府马尔康246公里,距九寨沟也只有289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支撑着汶川经济的飞速发展。
    地震预报要甄别 发布地震预报权限在政府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地震大盘点:1990年以来世界重大地震灾害
    从1990年开始,世界上爆发了数次大规模地震。最严重的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

    根据中国政府编制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地震灾害事件分级共有4级。其中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里氏7.0级以上地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的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50人至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震级达到6.5至7.0级的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1990年以来,世界共发生多次重大或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分别是:

    1990年

    1月20日,伊朗西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7级地震,造成4万人死亡,10万人受伤。

    2001年

    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6.7级 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16.6万人受伤。

    2003年

    12月26日,伊朗巴姆大地震,震级里氏6.7级地震,造成31884人死亡,1.8万人受伤。

2004年

    2月24日,摩洛哥北部胡塞马地区发生里氏6.5级强烈地震,造成628人死亡,926人受伤。

    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震级超过9级,地震及随后引发的大 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超过22万人死亡或失踪。其中印尼有近17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5年

    2月22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扎兰德市郊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造成6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伤。

    3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灾情最为严重的尼亚斯岛有633人死亡,50人失踪,约2.76万人无家可归。

    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造成巴基斯坦7.3万人死亡,近13万人受伤,280万人无家可归。

    2006年

    3月30日和31日,伊朗西部洛雷斯坦省两座城市博鲁杰尔德和多鲁德附近地区发生数次里氏5至6级地震,造成66人死亡,近千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