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7, 2008

earthquake technical data - 8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无齿锯。以轻型汽油发动机为动力源,通过锯片的高速旋转,切割各类金属、混凝土、石材等构件和结构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液压剪切器。以机动泵为动力源,以高压油液为介质,传输给各功能部件,以实现剪切功能,可用于事故救援中剪切门框、汽车框架结构或非金属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双轮异向切割锯。由轻型汽油机或电动机、动力传输机构、两副盘形切割刃组成,反向旋转切割,切割过程中无反向冲力,可用于切割各种混合材料,包括钢材、铝型材、电缆等

组图:消防部队装备特殊设备抗震救灾

“蛇眼”生命探测仪。配备先进的数字高清视频探头,可360度遥控旋转,前部带有防炫目照明灯,专门用于救援人员不易进入的竖井、倒塌建筑物等狭窄空间的前期侦查和人员搜救

 

地震预测是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 主要难在三方面

[网民 卜卜格子]你好,请问地震到底是不是能提前预测的呢?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存在争议。那么现在的科技手段可以帮我们做些什么呢?是让我们能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着手救灾吗?

[张国民] 因为地震预测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它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三个地方。

第一,地震过程的复杂性。第二,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第三,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但是在地底下,地壳分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构造活动的性质、强度,我们现在知之甚少。我们对于地震发生的规律的认识非常少,认知程度非常低,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对地震规律和地震机理的认识,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

第二,因为地震发生在地下十几、二十几公里的深度上,我们现在人类还不能把仪器设置到地下深部进行探源,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过程的监测,我们现在只能是在地表面设一些台站,现在数量也有限,密度也相对比较低,跟地底下的联系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推测,用这样一个过程去研究和预测地底下地震的过程来说,无论是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

第三,地震事件是个小概率。地震本身比较多,但是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是几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限制了我们对地震观测的资料积累,因为不同地区还不一样。所以这些科学难度决定了我们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还是非常低。各个国家都把地震预测作为一个科学探索,地底下到底是什么结构,如何进行地震过程观测,都设置一些实验场,取得了一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慢慢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办法,我们把地震预报作为一个任务,作为一个国家任务来对待。

我曾经说过,除了我们国家,其他国家还没有过,只有像日本的东海地区,个别国家的个别地区,所以在地震预测方面难度非常大,地震预测科技人员压力和负担也是相当重的,我们也感到非常非常惭愧和非常非常内疚,特别是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所以现在面临这个难度,我们当然是拼命努力。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了很多资料,应该说我们建立台站,建台站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地震,希望台站里有地震发生,我们积累一个一个震例,有了这个以后我们总结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通过基础的研究、探测逐步逐步形成对地震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方面的一些认识,但这个还是初步的。

所以我以前曾经说,目前这个水平下,我们还只能是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预报的可能。我对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说你用了那么多限制词,这些限制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在某些有利的条件下,就是我们对这个地方研究的程度比较高,地下构造情况,介质的情况,台网相对比较多、比较密,积累的震例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在有些有利的条件下。

某种类型地震,地震类型很多,有些是主震余震型,有的是孤立型的,有的叫前震主震型,就是大震以前有直接前震出现,比如最初在一次经历大地震灾难的时候,就是1966年邢台地震,主要地震是1966年3月8号发生的6.8级地震,死亡8000人。但是那次地震前的前几天有一系列的中小地震出现,最大的地震是在3月6日,就是震前两天发生的5.6级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3月7号平静了,但是到了3月8号凌晨造成了6.8级地震,造成很大伤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大的一次地震伤亡。

这给我们总结了经验,我们叫密集平均大震,有的是这种类型,有很多又不是,比如海城1975年地震,正好和邢台地震类似的震例,发生几百次地震,2月4号比较静,晚上就说防止大的地震,当时也预测不出来,但是地点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因为前震已经发生了。所以当时发生7.3级海城地震时,震前做了预防,把老百姓撤出来,大大减少了损失。

但是这种地震占多少呢?我曾经总结7级以上的地震,相对前震多一点占到20%多。像唐山地震就不一样,它是主震余震,突发性的主震,在主震发生之前,我们连1级的小震都没有预测到。有的地震前兆显现程度比较高,几起几落,有的地震前兆显现程度不高,来的比较晚,这样搜集地震情报就比较紧促或者估计不足。

刚才说小震闹大震到,但是小震常常来,后面大地震到底来不来?小震来大震到,在华北地区只占10%。这次没有成功预报,我们非常非常愧疚。但是要成功预报地震,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像我自己已经退休了,需要一代一代人往前努力。

[张晓东]我们现在都在一线工作,这次地震确实没有实现成功的地震预报,我们确实感到很悲痛和很痛心,我们还是要向这方面进一步努力,为人类实现地震预报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家还是有这方面信心的。

[修济刚]我们会通过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国际交流,因为在这方面国际交流也很多,我们国家地震比较多,而且在这方面监测预报的探索,所以国外交流也比较多。因为国外这种情况也很多,比如美国前几年有科学家追踪很长时间,就是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实验场断层,他们斟酌再三还是做出了一个预报意见,结果没发生。

但灾区群众相互之间也可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

第一,无言地陪伴。在危机事件后,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陪伴当事人。此时默默无言远胜千言万语。

第二,无条件地倾听。让当事人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不好的感觉、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能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不安、焦虑。

第三,给予当事人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第四,无条件地接纳哭诉者。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给哭诉者以被接纳的感觉,心中的伤痛才能得以缓解。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中国四川省汶川县12日发生里氏7.8级地震,宁夏、云南、重庆等10多个省区市以及越南和泰国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中外专家和机构对此次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说,这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过去几百年里这一断裂带附近多次发生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但是龙门山主体并没有强烈的活动,直到这次地震的发生。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长300公里至400公里,宽约60公里,沿断裂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由于蓄积的应力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临界点,龙门山断裂带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也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或者某个相关构造断层的运动相吻合,地震是一个逆冲断层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结果。从大陆尺度上来看,中亚和东亚的地震活动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冲撞欧亚板块造成的。

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告诉新华社记者,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运动,加上震区土质松软,地震波向东能传播很长距离,使得远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国地质勘测局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布赖恩·巴普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从地质构造上看,这次地震与喜马拉雅碰撞带有关,“显然是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挤压作用的结果”。

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质学家保罗·达波尼耶对媒体说,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俯冲到后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现在仍在受两个板块的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成为地震密集带。

标题     房屋地震破坏特征演示软件研究Illustration System on Earthquake Damage Features of Several Types of Buildings
课题号     项目号:地震科学联合基金604032
课题负责     丰 彪(Feng Biao)
课题组成员     孙柏涛、余世舟、王东明。
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EA, Harbin)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1.原有模型进一步静力试验,主要准确测量模型的刚度,进行有限元模型的更新;2.多种损伤工况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3.设计并加工新的在几何上具有对称性的桁架模型,进一步验证健康基准;4.无线传输系统调试。研究进程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三个钢桁架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损伤识别方式可行的,能够成功地识别损伤的位置,而且操作简便,易使一般的桥梁检查技师掌握。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分析,初步给出了损伤的阈值,还要进一步通过试验验证。试验中使用研制成功的无线传输系统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只是在功耗、传输距离以及存储容量上还有一些不足。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和发表的论文1.Q. Pei, X. Guo, "A New Type of Data Logging System and Efficiently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Seismic Test",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inental Earthquakes-Mechanism, Predi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 Insurance, Beijing, China, July 12~14, 2004;2.Qiang Pei,Xun Guo and Changyou Zhao, "A Wireles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in Civi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New Frontier and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Nanjing, China, October 19~20, 2004;3.Qiang Pei and Xun Guo, "Damage Localization in a Simple Supported Beam by Strain Modal Analysis", Third China-Japan-US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nd Fourth Chines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Dalian, China, October 14~15, 2004;4.戴君武等,地震动的3D瞬态特征与结构破坏的关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23(4),453~456;5.Dai Junwu, Qi Xiaozhai, et al, 2004, "3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Chi-Chi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13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ancouver, Canada;6.Dai Junwu, Qi Xiaozhai, et al, 2004, "Structure Responses under Pulse-Dominant Excitations", Asia-Pacific Networking of You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s Annual Meeting, Hawaii, USA;7.Dai Junwu, Qi Xiaozhai, et al, 2004,“Dynamic Responses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Pulse Sequences",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 Engineering Vibration, Vol.3 No.2 Dec.2004.
卷期(年)     第十五卷(2005)

标题     强震观测数据库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Data Base
课题号     项目号:04151
课题负责     于海英(Yu Haiying)
课题组成员     公茂盛、颜世菊、张晓志。
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SB, Harbin)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1.基于大型网络数据库系统,在服务器上建立强震观测数据库;2.收录国内外强震记录及有关的地震和台站资料,利用 Internet/Intranet为社会各方面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3.与国内外开展强震记录资料交流。研究进程和取得的成果1.本年度收集、处理了我国唐山台阵(1998~2003年)数字强震记录621条,数字化并处理了新疆巴楚地震(2001~2003年)强震记录633条;2.共录入633条加速度记录,提供网上发布使用的数据文件和图形文件总计5697个;3.制做了《中国强震记录光盘(第二部分)》。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和发表的论文1.于海英、于双久,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1);2.Yu Haiying, Xie Lili, The research on the strong motion and engineering seismic damage database web site system and its realization;地震工程的过去和未来五十年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8月,中国,哈尔滨;3.Yu Haiying, Xie Lili,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Motion Database in China, 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August 1~6, 2004;4.公茂盛等,地震动滞回能量谱衰减规律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2);5.周雍年、周正华、于海英,设计反应谱长周期区段的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2);6.张晓志,地震动反应谱的数值计算精度和相关问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6)。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和发表的论文1.崔杰、于海英、张令心、谢礼立等,强震与工程震害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省部级,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4年;2.于海英、谢礼立、金星、胡成祥、周雍年、李山有、张晓志、吕尊子、王涓,强震观测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系统,省部级,黑龙江省第八届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奖,2003年12月。
卷期(年)     第十五卷(2005)

标题     中国固体潮观测数据库建设及共享服务Construction Database of Solid Tide Observation Data
课题号     项目号:2002DEB30093
课题负责     唐九安(Tang Jiu'an)
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EA, Lanzhou)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建设具有开放式、多种服务功能的中国地球固体潮汐观测数据库。该库含重力、倾斜、应变、深井承压水位及其他有地球固体潮汐有响应的定点连续地学观测及相关辅助观测的整点值数据近3000万个(折合单测道约3500年)。根据2003年上报的"项目任务书",数据库的建设应完成重力仪20台(套)、倾斜仪60台(套)、应变仪30台(套)、深井承压水位仪60台(套)、气压仪20台(套)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建成后数据库内的整点值数据总量不少于3.00×103万个。研究进程和取得的成果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方面:截止目前,收集、整理和录入的小时整点值数据约3.7×103万个。其中:重力观测数据约0.125×103万个,倾斜观测数据1.741×103万个;应变观测数据约0.467×103万个;水位观测数据约0.989× 103万个;其他观测数据(含深井水温、大地电场和气汞)约0.029×103万个;辅助观测数据(主要是气压观测数据,其次有少量仪器内温、记录室温观测数据)约0.344×103万个。这些数据资料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和贵州三省/区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所含盖的台站(点、井)300余个;2.上述数据所含盖的观测仪器有400多台套,其中重力仪29台套,倾斜仪142台套(金属摆倾斜仪36台套、石英水平摆倾斜仪53台套、水管倾斜仪 40台套、垂直摆倾斜仪13台套),应变仪56台套(体积式应变仪23台套、伸缩仪23台套、钻孔分量应变仪10台套),水位仪205台套,其他仪器4台套,辅助仪器96台套。3.如果将观测数据按19791231前(简称70年代)、19800101-19891231(简称80年代)、 19900101-19991231(简称90年代)、2000年1月1日之后(简称本世纪)四个时间段统计,这4个时间段分别拥有的数据量如下:70年代0.012×103万个;80年代0.433×103万个;90年代2.031×103万个;本世纪1.225×103万个;4.在固体潮响应函数的类别方面:该数据库已经将固体潮响应函数的类别扩展到7个领域,他们是重力、倾斜(含洞体水平摆倾斜、垂直摆倾斜、水管倾斜、钻孔垂直摆倾斜)、应变(含洞体水平线应变、钻孔体积应变和分量应变)、深井承压水位、深井水温、气汞和大地电场;5.在软件研制方面:针对大批量小时整点观测数据的整理和潮汐响应函数的计算,以FORTRAN77语言为基础,编写了一套应用软件,这套软件的主要特点有:既可以处理连续数据,也可以处理非连续数据,每次运行既可以处理单个数据文件,也可以处理多个数据文件,这套软件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推广应用。本年度提交的主要报告的发表的论文1.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的编写;2.继续补充进行部分省(市、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
卷期(年)     第十五卷(200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