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5, 2008

MIT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zz from MIT.edu

During 2006–2007, 545 employers recruited in the MIT Careers Office. Financial services, consulting, investment banking, and computer companie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43 percent, and engineering companies accounted for seven percent of recruiters. Thirty-one percent of 2007 undergraduates found jobs through on-campus recruiting; 33 percent found jobs through various networking venues, including career fairs, Careers Office contacts, and professional conferences. Internships also figured prominently in students' career preparation, with 75 percent of graduating seniors completing internships while at MIT.

The proportion of MIT undergraduates who went on to graduate school was 45 percent, while the proportion who took jobs was 44 percent. The top five graduate school destinations were MIT, Stanford, Harvar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an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op Employment Sectors for MIT Graduates
Undergrads Masters PhDs
Aerospace/defense 8% 4% 1%
Biological science 4% 1% 9%
Computer technologies 14% 17% 14%
Consulting 14% 19% 6%
Education 3% 2% 37%
Finance 29% 18% 6%
Other engineering 7% 8% 11%

The top five employers were McKinsey, MIT, Google, Morgan Stanley, and Lehman Brothers.

Average Salaries Earned by MIT Graduates Entering Industry Positions
Bachelor's $61,260
Master's of Science $77,238
Master's of Engineering $85,454
Master'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112,111
Doctoral $97,869

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Becoming a Master of Persuasion zz

Learn how to get what you want through the power of persuasion.


URL: http://www.entrepreneur.com/management/leadership/article186506.html

Persuasion power can help you get mor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faster than anything else you do. It can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It can guarantee your progress and enable you to use all of your other skills and abilities at the very highest level. Your persuasion power will earn you the support and respect of your customers, bosses, coworkers, colleagues and friends. The ability to persuade others to do what you want them to do can make you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your community.

Fortunately, persuasion is a skill, like riding a bicycle, that you can learn through study and practice. Your job is to become absolutely excellent at influencing and motivating others to support and assist you in achieving your goals and solving your problems.

You can either persuade others to help you or be persuaded to help them. It is one or the other. Most people are not aware that every human interaction involves a complex process of persuasion and influence. And being unaware, they are usually the ones being persuaded to help others rather than the ones who are doing the persuading.

Persuasion Through Motivation
The key to persuasion is motivation. Every human action is motivated by something. Your job is to find out what motivates other people and then to provide that motivation. People have two major motivations: the desire for gain and the fear of loss.

The desire for gainmotivates people to want more of the things they value in life. They want more money, more success, more health, more influence, more respect, more love and more happiness. Human wants are limited only by individual imagination. No matter how much a person has, he or she still wants more and more. When you can show people how they can get more of the things they want by helping you achieve your goals, you can motivate them to act in your behalf.

President Eisenhower once said, "Persuasion is the art of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you want them to do, and to like it." You always need to be thinking about how you can get people to want to do the things that you need them to do to attain your objectives.

People are also motivated to act by the fear of loss. This fear, in all its various forms, is often stronger than the desire for gain. People fear financial loss, loss of health, anger or disapproval of others, loss of love and the loss of anything they have worked hard to accomplish. They fear change, risk and uncertainty because these threaten them with potential losses.

Whenever you can show a person that they can avoid a loss of some kind by doing what you want them to do, you can influence them to take a particular action. The very best appeals are those where you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gain and an opportunity to avoid loss at the same time.

Getting What You Want
There are two ways to get the things you want in life. First, you can work by yourself and for yourself in your own best interest. You can be a "Robinson Crusoe" of modern life, relying on yourself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your needs. By doing this, you can accomplish a little, but not a lot. The person who looks to himself or herself completely is limited in his or her capacities. He or she will never be rich or successful.

The second way to get the things you want is by gaining and using leverage. Leverage allows you to multiply yourself and get far more out of the hours you put in rather than doing everything yourself.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leverage you must develop to fulfill your full potential in our society: other people's efforts, other people's knowledge, and other people's money.

1. You leverage yourself through other people's efforts by getting other people to work with you and for you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your objectives. Sometimes you can ask them to help you voluntarily, although people won't work for very long without some personal reward. At other times you can hire them to help you, thereby freeing you up to do higher-value work.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ws of economics is called "Ricardo's Law." It is also called 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law states that when someone can accomplish a part of your task at a lower hourly rate than you would earn for accomplishing more valuable parts of your task, you should delegate or outsource that part of the task.

For example, if you want to earn $100,000 a year, in a 250-day year, you need to make $50 per hour. That means you must be doing work that is worth $50 per hour, eight hours per day, 250 days per year. Therefore, if there is any part of your work--like making photocopies, filing information, typing letters or filling out expense forms--that is not valued at $50 per hour, you should stop doing it. You should persuade someone else who works at a lower hourly rate to do it for you. The more lower level tasks you can persuade others to do, the more time you will have to do tasks that pay you more. Thi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keys to getting the leverage you need to become one of the higher paid people in your profession.

Management can be defined as "getting things done through others." To be a manager you must be an expert at persuading and influencing others to work in a common direction. This is why all excellent managers are also excellent low-pressure salespeople. They do not order people to do things; instead, they persuade them to accept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with specific deadlines and agreed-upon standards of performance. When a person has been persuaded that he or she has a vested interest in doing a job well, he or she accepts ownership of the job and the result. Once a person accepts owne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the manager can step aside confidently, knowing the job will be done on schedule.

In every part of your life, you have a choice of either doing it yourself or delegating it to others. Your ability to get someone else to take on the job with the same enthusiasm that you would have is an exercise in personal persuasion. It may seem to take a little longer at the beginning, but it saves you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completing the task.


2. The second form of leverage that you must develop for success is other people's knowledge. You must be able to tap into the brain power of many other people if you want to accomplish worthwhile goals. Successful people are not those who know everything needed to accomplish a particular task, but more often than not, they are people who know how to find the knowledge they need.

What is the knowledge that you need to achieve your most important goals? Of the knowledge required, what knowledge must you have personally in order to control your situation, and what knowledge can you borrow, buy or rent from others?

It has been said that, in our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you are never more than one book or two phone calls away from any piece of knowledge in the country. With online computer services that access huge data bases all over the country, you can usually get the precise information you require in a few minutes by using a computer. Whenever you need information and expertise from another person in order to achieve your goals, the very best way to persuade them to help you is to ask them for their assistance.

Almost everyone who is knowledgeable in a particular area is proud of their accomplishments. By asking a person for their expert advice, you compliment them and motivate them to want to help you. So don't be afraid to ask, even if you don't know the individual personally.

3. The third key to leverage, which is very much based on your persuasive abilities, is other people's money. Your ability to use other people's money and resources to leverage your talents is the key to financial success. Your ability to buy and defer payment; to sell and collect payment in advance; to borrow, rent or lease furniture, fixtures and machinery; and to borrow money from people to help you multiply your opportuniti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skills that you can develop. And these all depend on your ability to persuade others to cooperate with you financially so that you can develop the leverage you need to move onward and upward in your field.

The Four "P"s
There are four "P"s that will enhance your ability to persuade others in both your work and personal life. They are power, positioning, performance and politeness. And they are all based on perception.

The first "P" is power. The more power and influence that a person perceives you have, whether real or not, the more likely it is that that person will be persuaded by you to do the things you want them to do. For example, if you appear to be a senior executive, or a wealthy person, people will be much more likely to help you and serve you than they would be if you were perceived to be a lower level employee.

The second "P" is positioning. This refers to the way t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you and talk about you when you are not there. Your positioning in the mind and heart of other people largely determines how open they are to being influenced by you.

In everything you do involving other people, you are shaping and influencing their perceptions of you and your positioning in their minds. Think about how you could change the things you say and do so that people think about you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are more open to your requests and to helping you achieve your goals.

The third "P" is performance. This refers to your level of competence and expertise in your area. A person who is highly respected for his or her ability to get results is far more persuasive and influential than a person who only does an average job.

The perception that people have of your performance capabilities exerts an inordinate influence on how they think and feel about you. You should commit yourself to being the very best in your field. Sometimes, a reputation for being excellent at what you do can be so powerful that it alone can make you an extremely persuasive individual in all of y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people around you. They will accept your advice, be open to your influence and agree with your requests.

The fourth "P" of persuasion power is politeness. People do things for two reasons, because they want to and because they have to. When you treat people with kindness, courtesy and respect, you make them want to do things for you. They are motivated to go out of their way to help you solve your problems and accomplish your goals. Being nice to other people satisfies one of the deepest of all subconscious needs--the need to feel important and respected. Whenever you convey this to another person in your conversation, your attitude and your treatment of that person, he or she will be wide open to being persuaded and influenced by you in almost anything you need.

Again, perception is everything. The perception of an individual is his or her reality. People ac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erceptions of you. If you change their perceptions, you change the way they think and feel about you, and you change the things that they will do for you.

You can become an expert at personal persuasion. You can develop your personal power by always remembering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get the things you want in life: You can do it all yourself, or you can get most of it done by others. You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persuade, negotiate, influence, delegate and interact effectively with other people will enable you to develop leverage using other people's efforts, other people's knowledge and other people's money. The development of your persuasion power will enable you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people in your organization. It will open up doors for you in every area of your life.

Brian Tracy is the most-listened-to audio author on personal and business success in the world. His talks and seminars on leadership, sales,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and business strategy provide people with proven ideas and strategies that they can implement immediately for improved results.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BrianTracy.com.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旅行家李跃中10年游历88国 zz

人生有界,行者无疆

旅行家李跃中10年游历88

28年前,他只身一人从家乡徒步走到杭州,只为了看一眼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25年前,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游遍了祖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名胜古迹;

18年前,他奔赴保加利亚,开起了“千里香餐馆”,小小的餐馆竟然成了当地文化名流聚集地;

10年前,他毅然卖掉餐馆,开始了一个人的单车环球旅行生活.......

他是李跃中,一个浪迹天涯的旅行家,游历世界88国,有什么故事?

看下去!你定会有许多感慨--

老李旅行家当大“盘点”:

自行车:19973月,从保加利亚出发时骑了一辆意大利载重型山地车,走过欧洲、亚洲之后,在巴西被人劫走,至今使用国产捷安特旅行车。

露营、野炊用具:帐篷、睡袋、防潮垫。最先用汽油炉,优点是买汽油方便、廉价、火猛,缺点是使用后清洁麻烦;也用过小煤气炉,最方便,但有些地方买不到煤气;现在用酒精炉,其优点是安静、重量轻,世界各地都能买到酒精,缺点是活力弱、怕风。

旅行信息指南:随身携带《世界名胜辞典》和《世界地名辞典》,它们是同行的小秘书。

摄影器材:最初使用国产凤凰2052000年巴西被抢劫后添置尼康N65胶片相机,2005年至今使用佳能A95数码相机。

衣物:非常简单,包括两件背心、两条长裤、两条短裤,有时有一件夹克和长裤。

其它:雨具、电筒、补胎、修车器具、气筒、洗漱用品等。

住宿:常在全世界的旷野、山坡、树林内搭建帐篷露营。越落后的地方越可以到村庄、住家去求宿。

“我在外旅行的第一笔费用是在小山和建国路做生意时筹集到的,我在国外赖以生存的厨师手艺是在唐山学到的,至今唐山还有我的住房,我与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们捎去我对家乡父老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1997年至2007年,他从保加利亚出发,骑自行车走过了欧、非、美、亚洲88个国家。他周游世界的下一站是朝鲜半岛,他将继续走下去——这名男子就是我市的李跃中。近日,记者联系到了正在北京办理签证手续的李跃中,在其办理手续的间隙,记者赴北京采访了这位独行侠,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周游各国的经历。

李跃中1957年出生在我市路南区。记者见到他时,这位身材偏瘦的旅行家正在约定的地点等候我们。我从小喜欢运动,爱读书,古典名著、唐诗宋词百读不厌。书中描述的秀美河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从小就萌生了一睹祖国名山大川的梦想。”1979年,他决定徒步从唐山走到杭州。两个月的时间里,风餐露宿,游山玩水,杭州之行使他视野大开,更坚定了他游遍中国的决心。

回到唐山,我便摆摊做起小生意,积累下一次大旅行的资金。1982年,我攒下了3000元钱,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一部二手照相机,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单骑游中国计划。李跃中说,在14个月的时间内,他游遍了祖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程二万五千公里,盘缠告罄才收住脚步。

小小自行车出了国界。从此,李跃中的生活轨迹变为简单的赚钱、旅行、再赚钱、再旅行,但是他的梦想已经在一次次旅行中长上翅膀,他决定出国界。回到家乡后,李跃中重新开始攒钱,但他在唐山的的生意受到挫折。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决定出国做生意。在自学了一年的英语日常用语后,1991年踏上了去保加利亚的列车。

5u G%Y0\#Q5}g;p初出国门,我先给一家中餐馆打工,积累了一些资本,便开起一家小饭店。李跃中三级厨师的手艺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光顾,生意日渐兴隆。三年半后,他卖掉了小饭店,买了一辆意大利自行车。199736,李跃中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启程,开始了周游世界的单车独行侠之旅,当时他全部的盘缠是2万美元。

-s"uW,I'X7L 十年骑遍88个国家从1997年至今的十年间,李跃中沿着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顺序,走遍了88个国家。在他自己制作的一张世界地图中,清晰地标注着他的旅行路线。期间,他只在2005年回国半月,那次是因亚洲之行途经中国

李跃中向记者出示了随身携带的5本护照。记者看到,护照已经被盖上各式各样的总共88个国家的入境签证。我的自行车负重30公斤左右,衣食住行都尽量省钱,十年的旅途中,我一直睡在一顶帐篷内,自己烧水煮饭。李跃中说,十年来,他一共花费4万美元左右,期间曾在美国打工三年以筹旅费。

;gno uS:~BWw[   “我在外旅行的第一笔费用是在小山和建国路做生意时筹集到的,我在国外赖以生存的厨师手艺是在唐山学到的,至今唐山还有我的房子,我与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们捎去我对家乡父老的思念和感恩之情!”李跃中说这番话时有些激动。

“英国签证对我此行是最重要的一个签证,得到它之后,我才有理由坚信,我可以真正的开始漫游世界了。”

要 想环游世界,签证是最重要的前提,李跃中计划由易到难。他忍痛卖掉保加利亚经营了三年半的小餐馆,先拿下埃及签证,然后到希腊使馆申请过境签证去埃及。 “排长队时前面三个被拒签后出来的中国人告诉我,他们持有邀请信、经济担保书,还特意请了希腊语翻译。我除护照外什么都没有,竟然得到了三个月旅游签 证。”李跃中为自己周密的计划颇感自豪。之后他以同样理由拿下以色列签证。

然而后来的签证似乎不太顺利。“埃及周围全是阿拉伯国家,他们使馆内见到以色列签证,几乎都是把我的护照狠狠地由窗口摔出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几乎是原路返回了保加利亚。”

在被南斯拉夫、捷克、波兰等国拒签的情况下,李跃中来到英国使馆。窗口内的一位老先生问他到英国要去哪些地方,我说要去斯特拉福镇(莎士比亚故居)。没想到老先生居然也是位莎士比亚迷,通过一番友好的交谈李跃中于当天下午拿到了英国的签证。

李跃中说:“英国签证对我此行是最重要的一个签证,得到它之后,我才有理由坚信,我可以真正的开始漫游世界了。”之后又是过境南斯拉夫,过境匈牙利、过境奥地利、法国……

在办理哥伦比亚签证手续时李跃中遇到了最大的语言障碍——使馆人员不讲英语,“我用自己都听不懂的西班牙语告诉他们关于我的自行车旅行,60个 国家,申请签证等,一大群人爱搭不理,面无表情,也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后来一位英国老先生前来办签证,愿意帮李跃中将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老先生 以非常激动地口吻告诉使馆人员:这位中国绅士自行车环球旅行,已经走过多少国家,看到老先生如此激动,全体哥伦比亚大使馆人员热血沸腾了起来,口中发出感 叹,10分钟之内,为李跃中办好了签证全部手续。

旅途中李跃中多次被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巴拉圭、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国拒签。同样也在丹麦、玻利维亚、巴拿马等国家遇到了既没有签证、也不拒签的尴尬情况,耽误他很长时间。

“我的第一本护照为唐山外事办所发,无空白页后,第二本护照为驻葡萄牙中国使馆换发,第三本护照换发于哥伦比亚波哥大,第四本护照在越南河内搞定;现今我需要换第五本护照,我必须返回国内办理换新护照手续。”于是这才有了记者与李跃中面对面的机会。

“在遭遇抢劫之前,总觉得没有被抢劫的旅行和人生,似乎不尽完美。被抢劫后,第一次,尤其是第二次我津津乐道,只是第三次,在巴西丢失的笔记本和胶片,至今,乃至终生都将是我心中的最痛。”

20004月,李跃中由津巴布韦的拜特布里奇穿过边境,进入南非。

李跃中在约翰内斯堡遭遇了第一次抢劫,那里是南非最大城市,也是犯罪率最高的地方,由于签证的缘故,李跃中必须要去市中心。李跃中到达闹市区后,突然有三把刀、六个人将他围住,割断带子,抢走了他挂在胸前的护照袋,李跃中在他们身后紧紧追出五、六十米,高喊:“钱拿走,把护照给我留下!”看来他们是个团伙,有后续接应,路边有人对逃跑人说了句什么,他停下身来,袋中抽出护照扔还给李跃中,继续逃跑了。

“其实没丢多少钱,美元和当地货币总共价值约200元 人民币,当时我返回扶起我的自行车,心想怎么着能把这几个黑小子抓住,便和几个近前摆摊卖货的人搭讪,给他们讲,在法国,贼偷了东西,一般都把护照、银行 卡等自己没用的东西寄还失主,我也希望刚才的黑人把我护照袋中的文件还给我,刚开始人们支支吾吾,后来有人点头答应,下午三点左右,我偶然回头,见一六、 七岁小黑孩儿,正悄悄将我空护照袋放在我身后地下。”

第二天中午,因为丢失了一份文件的缘故,李跃中不得不回比勒陀利亚,往中国大使馆走一遭,“使馆人员听了我的叙述,拿出一张单子,要我签字,原来是要救济我一千块钱,公款,必须签字,我反复解释,由于采取了防范措施,只失去了25美元,是一点零钱,几番推辞不过,只得收下。”

第二次被抢劫是在安哥拉。中非小国安哥拉自1975年独立以来,一直笼罩着内战的硝烟。2007年,当李跃中骑自行车游历至此,仍能嗅出空气中的火药味。7月 的一天,李跃中到达信戈罗伊小镇,下午四点当地发生了火力冲突,一伙军人在猛烈火力的掩护下,竟将李跃中擒上了山头。却觉得惊险之中给他带来了别样的快乐 和刺激:“在机关枪的火力掩护下,两个班的兵力,两翼包抄,将我擒上山头,抢了我四十多美元,但允许我拿冲锋枪朝天随便扫射,如果他们再遂了我打一发迫击 炮和反坦克穿甲弹的愿望的话,我便不把这次四十多美元的损失,看作是被抢劫了。”

第三次在巴西,那是个全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2000930夜里,李跃中帐篷露营在距巴西南部著名古迹——“老镇”附近的小村一个棚子下面,后半夜被人抢走了自行车和上面的行囊,“我身上有几千美元,当时的环境下,能保住钞票,全身而退,或许应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第 二天我和警察一起到村里放了话,谁若能拿回我的笔记本和胶片,我付钱买,后来还真有几个孩子给我送来了一些旧地图、文件、新胶卷等等我的囊中物品,但没有 我最想要的东西。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一个白人警察开车带我到他家里,洗澡吃饭,最后要二百美元,将车、囊全部归还于我,我当时掏出200美元让他看清楚,但我要求见到东西才付钱,警察要求先给钱,最后不了了之。”

“在遭遇抢劫之前,总觉得没有被抢劫的旅行和人生,似乎不尽完美。被抢劫后,第一次,尤其是第二次我津津乐道,只是第三次,在巴西丢失的笔记本和胶片,至今,乃至终生都将是我心中的最痛。”

“撒哈拉的星空下最适合讲故事,撒哈拉的星空下最适合轻唱,撒哈拉的星空下最适合吟咏,撒哈拉星空下最适合娓娓长谈,撒哈拉星空下结成的友谊终生不逾。”

1999224,李跃中的自行车正式进入撒哈拉沙漠。

在撒哈拉的旅途中,李跃中结识了两位24岁的法国自行车旅行者,高个子纳特,大胡子硅斯。因为同是自行车旅行爱好者,自然而然三人攀谈了起来,“他们热情的帮忙,联系了一辆吉普车,将我的自行车绑在车顶,又安排我坐入一位法国小伙子的车里。”

搭了一段运输铁矿石的火车后,李跃中三人到达目的地阿吉。在那里纳特和硅斯都灌了很多水,李跃中只烧了1.5升的茶水带上,水是沙漠旅行中最重要的东西。“沙漠之旅,最重要的是水,但水的重量,着实让人烦恼,纳特和硅斯行囊最重的部分就是水,地图上我看到前面30公里有个小村庄,名叫阿格维,那里一定有水井。”

平 时李跃中骑车都是捡平的地方走,沙漠里则不同,他们专往石头渣子地里骑,“虽然颠簸,但总比车轮陷在软沙子里面蹬不动要好,那时每遇上一片石滩地便会心花 怒放。地图上标有一条路线,但四顾茫茫,瀚海无边,只能往南横冲直撞,中午遇见一座颓败的土屋,择背风面,筋疲力尽的我们用纳特的水烧茶,吃一些干粮,两 米远处有一具驴子的干尸,使我们的吞咽和胃里有种不舒服的感觉。”

   纳特的自行车是窄轮,三人中他每前进一步要付出更大体力的消耗,下午两点多钟,纳特开始头晕,出现了中暑的征兆,太阳肆无忌惮的宣泄,把宇宙笼罩在白茫 茫光晕之中,天无绝人之路,他们遇见了一块大石头,几人顿时撇下自行车,一头跑过去,将脑袋死死抵住石头,尽享那半尺阴凉。

下午5点,迎面碰上一辆开来的小货车,“西非官方语言是法语,法国人与他们语言相通,拦车问一下路,不禁心中暗暗叫苦,原来是在沙漠中偏离了方向,我准备加水买给养的小村阿格维已经被甩在身后15公里了,而前行30公里有一家小饭店,当时我已经没有水,食品也不多了,而法国二人带足了有三天的食品和水。”李跃中接受了他们的援助,准备到前方30公里处的饭店补充给养。继续前行约5公里,当落日把茫茫无际的沙漠全都染成神奇的金红一色的时候,他们决定扎营。

   李跃中享受了同伴的和鱼罐头煮在一起的米饭。“撒哈拉球幕形的夜空最小,撒哈拉星辰聚会的出席率最高,撒哈拉星辰的亮度最大,撒哈拉星辰柔媚地光波在我 们的面颊和肌肤能够留下触觉,只要屏住呼吸,我们三人全都能听到聚会的星辰们所发出切切地私语;撒哈拉星辰与人类的亲情最为坦率,从没有扭扭捏捏、躲躲闪 闪、遮遮掩掩;撒哈拉的星空下最适合讲故事,撒哈拉的星空下最适合轻唱,撒哈拉的星空下最适合吟咏,撒哈拉星空下最适合娓娓长谈,撒哈拉星空下结成的友谊 终生不逾。”

  那天晚上李跃中讲了一些中国的幽默故事,介绍了中国的唐诗,问了些关于拿破仑事,他们也讲了一些法国的幽默故事。

第 二天早饭后,同伴为李跃中烧了一锅茶水,一人双手执瓶,一人端锅倒水;“这可是撒哈拉沙漠中心地带,我这断水的旅行者,从两位自行车沙漠中一日艰难跋涉, 沉重行囊里最宝贵物品的馈赠。全世界的瓶中物,全世界最奢华宴席上推杯换盏的瓶中物,有哪一瓶能比我这茶水更加弥足珍贵?我要赞美纳特,我要赞美硅斯。”

  

  如果我漫游世界,花光了积蓄,老天爷安排我沿街乞讨的话,哥伦比亚是我的首选。”

在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李跃中露营在市中心大教堂旁边的草坪上,因为申请签证格外困难,李跃中在这里一住就是三个月。时间长了,有人见他无家可归,便好心的 送来食品,由于还没有养成接受施舍的习惯,李跃中总是感谢而拒绝,“人们也感到困惑不解,一天他们特特招来一位讲英语的人相问,这下我犯了难,只好边想边 编,啊,啊,这个……, 我们中国人向乞丐施舍时要先行礼,一般双手一抱拳,然后鞠躬,鞠躬不能低于九十度,不然会伤害对方的自尊,递食品时也有规矩,要用双手举到与眉毛相同的高 度为宜,如果对方真的接受了你的施舍,你要多说几遍感谢,一般不要少于三遍,不然对方会以为你在敷衍,不真诚,会给你以后的施舍造成麻烦。

 说到这里李跃中调侃地说:“哥伦比亚算是比较穷困的国家,我给他们高高设上一道门槛,我想就没有人再来施舍我了。”

 大大出李跃中意料之外,第二天早晨,人们络绎不绝到他这里一揖到地、举案齐眉、感谢连连,拱手再见。“我找不到拒绝得理由了,来者不拒,按古圣人之训,舍鱼而取熊掌,把多余食品送给无家可归如我者,有家可归然携儿带女沿街乞讨者,公平分配如宰天下。”

“如果我漫游世界,花光了积蓄,老天爷安排我沿街乞讨的话,哥伦比亚是我的首选。”

到记者发稿时,李跃中给记者打来电话,由于朝鲜不开放个人旅游,所以他之前确定的赴朝鲜旅行的计划不得不暂时做出调整,但李跃中旅行的脚步不会停息,我们祝愿老李此次旅行一路顺风。

本报记者与李跃中经典对白

记者:您为什么会有如此激情能坚持走完88个国家?

李跃中: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我。但是在你们看来似乎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享受,与其说是坚持走完这段路程,不如说我是在享受这一过程。

记者:您一直都没有成家,是因为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吗?

李跃中:是的。说到底是一种责任,成了家就要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我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注定我没有时间和金钱来照顾我的家人,所以我一直选择独身。

记者:在你身处困境时,常常对自己说什么?

李跃中:在身处困境时,我常对自己说:“旅途中不这样才是怪事呢?感谢老天爷没让我……”或者我想些更倒霉的事儿。

记者:你觉得自己伟大吗?

李跃中:没这样想过,现在想来只有一次,在秘鲁一群人割包偷一个日本女孩的相机,我曾“英雄救美”,但还不能和伟大联系在一起,别的更没有什么伟大作为。

取与舍(转载)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学问。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 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得知识,以求内涵。获得一样我们心所想的东西,或许我们会兴奋乃至欣狂,但那也无法说明我们 就一定可以永远占有。有时候我们也常常在想,要是能够怎么怎么样,那该有多好啊。但是生命往往是活生生的,要我们去切身地体会和感受,而不只是单靠想象就 可以的。生活需要我们的,不是想,而是做。实际一些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年龄的长大,则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鱼,或取利禄而舍悠闲,取权位而舍性命。但现实生活中,鱼和熊掌,往往是不可兼得的,因而在取与舍之间,总是 那么让人难以抉择。抉择之所以如此艰难,常常是因为我们内心舍不得放弃,摇摆不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去学会懂得,人生的道路,总是崎岖的,每个人都 渴望成功,每个人都渴望改变自己目前不尽人意的现状,每个人都希望这一生能够做一番事业,但是,生活中有些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能 够成功的人毕竟总是少数,大多数人往往是终老碌碌无为,毫无所成。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局限于眼前失去的东西,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命,感谢人 生,感谢生活中别人所给予的!

舍弃一样我们舍不得的东西,或许我们会心痛乃至心碎,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永远也得不到。很多现状只是暂时的,既然目前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与应付,那么就算是想得再多也是无益,古人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相信命运这种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却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命运。

至于老来,则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得将不必要的行李抛弃,仍然嫌重时,次要的东西也得舍去,再有险境,则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这一辈子即使我们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只要我们快乐地活着,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人这一辈子只有两个时候最轻松:一是出生时,赤条条而来,背着空篓子。再是离开人世时,把篓子里的东西倒得干干净净,然后赤条条而去。人世间的事情,总是 没有绝对完美,但也有把握人生取舍的规律可循,那就是,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 有。

《瞭望》文章:迎战全球化新风浪 zz

《瞭望》文章:迎战全球化新风浪

  2008年一开局,全球经济就笼罩在高油价和美国次贷危机持续发酵的阴影下,国际机构纷纷下调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测值,而中国经济在这一片唱衰声中,似乎又有“一枝独秀”的势头。


我们可不要被这种表面乐观冲昏了头脑。

  而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的宏观调控锁定在“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又要防止目前的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 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两防”目标上,货币政策也一改“适度从紧”为“从紧”,再加上仍然“稳健”的财政政策。这实际上点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主要 矛盾和主要问题。

  新年伊始,元旦过后的第二天,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就突破了每桶100美元大关,给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的中国经济来了个下马威。紧接着,美国 市场传来次贷危机深度发酵的连串负面消息,美林集团因抵押贷款业务损失150亿美元,美国商务部公布最新商品零售额创下过去6个月来的最大降幅,花旗银行 也于1月15日宣布其在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这是该行1998年以来遭遇的首个季度亏损。受此影响,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暴跌,并引发了全 球股市跳水,连年初曾走出一波独立行情的A股也未能幸免,深沪股市亦猛烈下跌近3%。

  事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再也不可能“关门过日子”。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曾得益于全球化,实现了稳定 快速发展,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加速整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尔街出现任何一点经济震动,都会随“蝴蝶效应”波及到中国经 济。

  如果这种融合的速度稍慢一点,也许我们的准备工作会从容一些。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稍纵即逝,我们的各级干部尚不及潜心修炼,眼 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就已然大大地复杂起来。影响发展和决策的因素越来越多,变数越来越多,必须把握的纵深和视野越来越宽阔。任何一项决策,不仅要掌握国 内背景,更要考虑全球因素,这就对我们干部队伍的决策素质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

  2008年的宏观调控措施能否落实到位,物价上涨的趋势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十七大制定的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局,关键看我们如何按照中央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有效化解不利因素。□(李永增)

  《瞭望》文章:全球增长“虽缓仍稳”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是2003年以来增长最缓慢的一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持续了五年的全球经济较高增速,可能在2008年受到阻遏。

  事实上,从2003年至今的五年,被认为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五年,而这一持续较高增长的脚步,目前正受到日益扩散的次贷危机影响。

  联合国1月9日发布的数据认为,2007年全球经济增速约为3.7%,低于上一年0.2个百分点,而2008年,全球增速可能进一步降至3.4%。

  联合国的数字向来悲观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但IMF同样也在一次次下调着自己的数据。其1月10日最新发布的2007年GDP预估比 上一次发布少了0.5个百分点,约为4.7%;而对2008年预期增速也在紧张下调中,IMF发言人艾哈迈德称这一结果将在1月公布。

  各主要国际机构是否已对今年大势达成共识?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国家又将在新的一年展现怎样的发展态势?金融震荡、油价飙升、全球通胀压力等等,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2008年全球经济?就此,《瞭望》新闻周刊进行了权威采访。

  2008:可能是五年来增长最低的一年

  查阅世界主要机构在近期所作的预测报告,可以发现,在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他们纷纷下调了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比如,国际投行瑞银集团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3%,较其对2007年4.8%的预估减少0.5个百分点;而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会微幅走软,降至4.1%,全球经济将陷入2003年初以来最缓慢增长。

  国际最具权威性的资信分析与研究公司之一、美国穆迪公司以《2008年全球展望:乌云笼罩》为题发布了预测报告,认为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有关的信贷紧缩威胁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增长势头在某种程度上减速。

  二十国集团亦发表公报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已十分明显。

  而世界银行的报告则最为悲观,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2008年将降至3.3%,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整体将达2.2%,比2006年实际增速下降0.75个百分点,比2007年预期值下降0.33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最为乐观的估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在其看来,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及次贷危机的冲击, 2007年全球经济出现了降温,预计这种减速趋势在2008年仍会持续,但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预计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在4.6%~4.8%之间。

  尽管具体预测各有不同,但是,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出现适度放缓,已成为全球各大机构的共识。

  分析放缓原因,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江瑞平认为大致有四:

  首要因素是美次贷危机扩散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正逐步显现并可能继续发酵,由此引发的信贷紧缩和全球金融动荡表明,各国金融机构的相互影响正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的迅猛扩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扩散性加剧。目前,美国房价继续下跌,支付危机、信心危机的不良影响继续蔓 延,引发金融市场深度调整和美元继续贬值的可能性进一步上升。次贷危机正在通过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减速两大途径,对2008年的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和负面影响。

  其次是美元持续贬值。受美国次贷危机、经济减速、利率调低等新因素和对外收支失衡等老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元贬值趋势不仅难以有效控制,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速,由此对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冲击将直接威胁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是世界石油价格急速攀升。受全球流动性过剩、需求增长、投机炒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继续高位运行,对全球经济尤其是石油进口国经济进一步造成冲击。

  四是全球通胀压力增大。由于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油价攀升、农作物库存减少、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各国的通胀压力正在增大,并可能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存在的主要风险。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全球经济有可能出现调整,始自2002年、已持续6年之久的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大经济体:增长步伐略显迟疑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今年的国内经济状态,对全球经济增长态势至关重要。

  首先看美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16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表示,大约20万~30万套房屋库存是美 国金融系统和整个美国经济的一个主要威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承认,不但金融市场从次贷危机中完全恢复仍需时日,且住房市场的继续萎缩,也可能会严重拖累 2007年四季度和2008年上半年的美国经济增长。

  考虑到住房市场下滑和次贷危机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白宫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认为美国住房市场下滑的严重程度要高于预期。美 联储将美国2008年增长预期从2.5%~2.75%调降至1.8%~2.5%;经合组织的预测为2%,世界银行为2%,IMF为1.9%;英国共识预测 公司收集的全球240家预测机构对美国2008年增长的预测平均值在不断下降,从2007年6月的2.9%降到8月的2.6%,再降到11月的2.1%; 而几个国际大投资银行与机构则对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预测更为悲观。比如,美林集团为1.6%,高盛公司为1.9%,英国经济情报机构为1.2%。

  不过,美国虽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设备投资和就业形势仍较好,美国经济应该能够避免进入“衰退”境地。世行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出现反弹,从而有望使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3.9%。

  欧洲经济同样深受次贷危机影响。因不少欧洲银行在次贷市场上有很大投资,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又使近年来房价不断高涨的欧洲国家,如英国、西班 牙、爱尔兰、法国等国房地产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占欧元区出口市场1/3的美国与英国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加上欧元升值影响,沉重打击了近年来支撑该地区发展 的出口业。

  因此,各界对欧元区的增长预测也不断走低。欧洲央行将欧元区2008年增长预期从2.3%调降至2.0%;世行预测,欧元区2007年和 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7%和2.1%;英国共识公司对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平均预测值为2%,较2007年的增长率低0.6个百分点,固 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从2007年的4.9%降为2008年的2.7%。受欧洲汇率高企的影响,预计欧元区2008年出口增长率为4.7%,仅为2006年的 8.1%的一半。

  不过,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其经济增长活力仍然较强。欧洲央行报告指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固,中期经济前景总体向好,预计欧元区2008年平均通胀率将维持在2%左右,经济仍有可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日本经济也面临增速放缓。日本国内正面临着通货紧缩风险,CPI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到2007年9月份的-0.2%,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为-0.3%,这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对外则同样面临次贷危机、高油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

  日本央行预计2008年其经济增长2%,但将2007年的增长预期从2.1%大幅调低至1.3%;IMF预测日本2007、2008两年的经济 增速将达到2%和1.7%;日本内阁府公布的2007年9月景气动向指数速报值表明,预测未来几个月景气动向的10个指标全部恶化,并出现了景气先行指数 自1997年以来首次降为零的情况,这表明日本经济的复苏势头可能受到遏制。

  不过,高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以及其国内没有房地产下滑及通胀风险等,也使日本经济得以在2008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MORE ON http://news.sohu.com/20080121/n254783317.shtml

Monday, January 21, 2008

当下婚姻观调查 zz from 中国新闻周刊

当下婚姻观调查

这是一份网上的问卷调查,由《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联合举办。调查分为男人卷与女人卷,截至2008年1月14日上午11时,共有9021人参加了男人卷的调查,5002人参加了女人卷的调查。

从参加调查者的年龄和婚龄来看,30岁到40岁(分别为48.02%和49.96%)、婚龄七年以上者(分别为52.4%和50.57%)都是最大项,正与本组封面文章所要报道的主体相符。

调查分为男人卷与女人卷,从结果来看,得到了一些颇有意味的结果。

如,对于“你是否相信存在永恒的爱情”,男女中的多数人都选择了“否”;但在回答“你认为是否能做到忠于婚姻”时,男性中的多数人选择了“否”,女性中的多数人却选择了“是”;她们虽然也不相信有永恒爱情,但却更愿忠于婚姻。

在回答“面对诱惑,你的心理状态是……”时,更多的女性选择了“这有悖社会的道德观”,而更 多的男性选择了“有那么多人都这样,我也可以”;在回答“如果发生婚外情,你会怎样选择”时,更多的女性选择“因早晚会暴露,还是会选择退出,保护家 庭”,而更多的男性选择“我可以在家庭和情人间维持平衡”。这或许在表明,面对婚外恋,男性在道德约束上,要弱于女性。

女性也比男性更相信浪漫。在回答“你接受婚外情的原因是……”时,女性更多地选择了“真挚的 感情”,而男性更多地选择了“新鲜刺激”。但是,当问到“如果发现对方有婚外恋,你会……”时,选择“不能容忍,放弃婚姻”的,男性多于女性,选择“与对 方私下解决”的,女性多于男性。在这个问题上,女性还是更倾向隐忍和保留家庭。而“选择维持婚姻”的理由,女性更多地是“为了孩子”。

这份调查的一个亮点,是无论男女,在婚姻发生问题时,大多数都选择了“及时沟通”。婚姻毕竟不是随意可以丢弃的敝屣,不可听任它自生自灭。它是需要用心维护的。 (黄艾禾)

我们的婚姻飘荡在秋千上

“这一代”人的婚姻注定内心分裂:受教于封闭的纯真年代,拼杀于开放的花花世界;失去了传统道德的围栏,却又无法真正自由地跑马;奉行“从一而终”,但很少人相信白头到老。爱了,婚了,散了,一代人跌跌撞撞到中年,感情没着没落,结局没黑没白

★ 本刊记者/罗雪挥 实习记者/李楠

她始终怀念那段好时光。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王仪(化名)和李健(化名)在西部一所大学校园的一次聚会上相遇。两个人是老乡,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就走到了一起。他忙着做论文,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她静静地陪伴在他身边,两个人几乎不说话,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感觉很温暖。

大学的恋爱单纯而宁静,那时的人还很少敢有出格的,王仪的女同学里甚至还有人以为如果男女间靠得近了,女人就会怀孕。真的感情也真的简单,恋爱的活动无非是一起骑着自行车出去玩,吃最便宜的小吃,活动地点不外图书馆和自习室。

毕业后,两个人费尽周折,最终双双留在了北京,顺利地结婚,生子,过着清贫而安乐的时光。房子是单位——一家部委研究所分的,需要和另一对小夫妻合住。婚礼只是请同学们简单地吃了顿饭而已。变化是从李健换工作开始的。

1990年年底,李健跳槽到了一家知名外企,事业自此上了快车道。他频繁被猎头公司挖角,每 挖一次,年薪便以10万的速度增长。李健飞快晋升进百万年薪阶层,王仪开始购买各种以前不敢想象的高档品牌,化妆品只用兰蔻。他们成了同学中最早买房、买 车的那一拨,一家人很快搬进了大房子。生活一直算圆满,直到王仪无意中发现了李健手机上的一条暧昧短信。

狐疑的她当即记下了那号码,而后设法调出了李健的电话记录,结果发现李健每天至少与该号码通 话20分钟以上。在王仪锲而不舍地追查下,另一个“她”浮出水面——一个更年轻温柔的女孩儿。一向对爱情与婚姻充满自信的王仪瞬间崩溃了,在毁灭性的争吵 后,她提出了离婚。李健试图挽回,但王仪很坚决。

王仪提出考虑详尽甚至苛刻的离婚财产分割方案。李健付清了全部房贷,在留下了车子、房子,承 诺每个月给女儿支付上万块钱的抚养费后,几乎是净身出户。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李健事业成功,但是至今没有再婚;王仪虽然见了若干个对象,但是总不满意, 她忘不了那段纯真的时光,也很难找到与李健条件相当的人,她甚至无法接受对方每月只挣一万多块钱。

年近不惑的方滨(化名)也面临着和王仪同样的情感难题,只是在“证据”面前保持了沉默。这个 相貌堂堂、行事像个“爷们”的男人,起初对妻子爱上他人大惑不解。两人均是大学毕业,自由恋爱成婚。方滨平时工作很忙,常常需要出差。方滨从来不把在单位 的烦恼带回家,但是也常常会因为太累而懒得说话。妻子则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喜欢倾诉。

“他”是偶然闯入的。其貌不扬,但是为人体贴和气,做得一手好菜。无论她在哪儿,“他”常常 是做好了饭,就一袋一袋地拎来,一勺一勺地喂给她吃;而她逛街时,“他”抱着她的衣服和包,静静地在一旁守候。方滨也是通过一条短信发现妻子有情况的,此 时他们刚刚拿到了第二套房子。方滨委托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令人难以置信,原来每当自己出差,甚至每晚打电话给妻子时,妻子都在家留守。但是一入夜,妻子便 出门奔“他”而去。妻子近日正式提出了离婚。方滨不同意,他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理由只有一个,曾经漂泊相依的日子,终不忍舍弃。

婚外情:“头号婚姻杀手”

王仪、李健和方滨都属于这样一代人,大部分的“60后”(出生者)和小部分的“70后”构成 的一代。近年来,中国离婚率逐年上升,自1995年以后,每年离婚人数都在100万对以上。《当代中国家庭巨变》一书中,作者丁文、徐泰玲记述,“就全国 而言,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婚外情所造成的离婚案,约占离婚案总数的25%~35%,90年代中期至今,据一些地方法院统计,这类离婚案 件占离婚总数的40%~50%,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达到60%以上。”

“2007年,婚姻家庭法专业律师杨晓林一共承接了80桩案件,涉及离婚的案子达到60桩, 35岁至45岁上下的人几乎占了四分之三。而且当事人层次较高,杨晓林所在的律师所收费门槛为6500元,客户包括上市公司老总、外企高级白领、也有大学 教授及主持人。其中,婚外情成为重要的离婚诱因,杨晓林表示,除了少数捕风捉影,大部分婚外情都确有其事。

“到我们这里来的,基本上都是中产阶级。”北京好猎手国际商务调查有限公司董事长常联永告诉 记者。他的当事人大多有良好的教育和经济背景,工作单位不乏“世界500强”。常联永曾经做过十多年刑警,调查出轨证据是该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此项目该 公司的报价为8000元,有时一天花费就上千元,比如紧随出轨方在高速路上追踪,或者坐飞机从北京追到上海,又追到深圳;对方住高档宾馆,侦探也住高档宾 馆。常联永表示,大部分委托人起初都只是怀疑,而一旦付诸侦查,往往“结果不仅有,而且很严重”。去年夏天,常联永曾经举着摄像机到北京一家豪华酒店门口 取证,一位司机当场就不干了,一边下来吆喝不许拍,一边遮上了车牌。晚上10点多,当人们纷纷向外涌的时候,常联永又举起了摄像机,发现有人摄像,当时正 相偎依的人群“哗”地就散了。

“现在30多岁、40多岁的男人没有婚外恋的可能都是少数了。”著名作家柯云路向记者表示。 他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婚恋现象研究,相继出版了著作《婚姻诊所》和《今天我们为什么结婚》。柯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感情的多发期,“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美 国、英国、澳大利亚,都说中国现在婚外情、网恋的故事要比他们稠密,不仅是比华人世界,比国外很多地方都稠密,就是说我们现在正热闹着呢!”

自由的自相矛盾

“这一代人承前启后,两边都占。保守的那一半还想着从一而终,即使深深地觉得不满意,也还都挺着;开放的那一半则在不断涌现离婚分子。” 生于70年代初的北京网民“水玲珑”表示。她仍然不相信自己这代人真得会彻底丧失道德感,真正做到性与爱分离。

北京会明成长咨询中心肖慧明告诉记者,前来进行婚姻心理咨询的“这一代”,明显地处于内心分裂的状态。中心的问题都是一个:离,还是不离?既要考虑工作、仕途、面子、孩子以及父母等外在感受,也想兼顾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

肖慧明表示,反观“50后”与“80后”,前者只考虑别人,后者只考虑自己,问题就要简单得多。

著名作家柯云路这样评论“这一代”人与“80后”的差别:当“80后”说他爱上第三者,“第 一他可能比较利索;第二他可能内心冲突比较少;第三他甚至可能比较坦率,‘60后’和‘70后’这两张皮就扯得比较厉害。”柯云路说,“他们也想当好丈 夫、好妻子,但是也不妨碍他们在外面花一把,只是他们乱搞的时候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不愿意让父母、子女知道,也不愿意让社会知道。”柯云路将之形容为“婚 姻的两轨制”。

婚姻家庭法专业律师杨晓林介绍,在他经手的离婚案件中,这一代当事人大都经过了长期痛苦的考 虑,尽量做到完满。比如有人2004年就向他咨询了,2007年才正式委托他办理离婚手续。在对待孩子方面,不少客户都慷慨地尽到了抚育的责任,比如每月 支付上万元抚养费。而“80后”的委托人,则常常为很小的事离婚。且说离就离,没有任何余地,到法院只是走个程序。生于1969年的杨晓林表示,假若还有 回旋余地,他常劝当事人能合就合,要么协议离婚,虽然他将为此失去代理费,但是他就是在那个年代受教育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代”人,在红旗下生长,而后在彩旗下鏖战,童年基本在整齐划一的清苦中度过,青年时大 都在艰苦奋斗,等人到中年,则赶上了社会的分化与变动。同样是婚外情,早年叫“搞破鞋”,80年代被称为“第三者插足”,90年代初被称为“婚外恋”,现 在则称之为“情人现象”,观念越开放,诱惑越多。

新中国成立后,公开的蓄妾和嫖妓在严厉的措施下完全绝迹,盛行几千年的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也在大部分城市消亡。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成为真正自由恋爱的第一代人。

著名学者李银河在《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里表明,她曾于80年代在部分城市做过调查,被访者 中,婚姻完全自主或者基本做主的占80%以上,父母做主的不到20%,80年代念大学,现在杭州一所大学任大学教授的“大海”告诉记者,他们那个时候谈恋 爱完全没有附加值。而今天,只要打开报纸的征婚版,就会发现整版都在讲经济问题,比如自备房、车,而且要求没有贷款。

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流,这一代部分人的情感道德环境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曾经分别于上世纪 70年代末、90年代末两次参加《婚姻法》修改的著名学者巫昌祯告诉记者,80年代初,中国取消了“通奸罪”。90年代初期,一些地区包二奶、重婚、妻妾 同堂等现象开始日益严重,在“法律管不着,道德也管不了”的情况下,婚外情一度愈演愈烈,从隐蔽走向了公开。2008年1月11日,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化 名为张玉芬的陕西“二奶杀手”,成立了“中华全国民间反二奶同盟会”,帮助受害者进行反击。在张玉芬眼里,所谓的成功人士就是“四五十岁才学坏,高歌一曲 迟到的爱,包人就包下一代!”

这一代人的婚姻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诱惑和挑战——有人不声不响做了精英,有人坐着火箭上了黑红榜单。错过末班车的则在社会转型期中转了又转,令人天旋地转的生活打击一个接着一个。当终于跨入了中产甚至资产,爱情却在原始积累中身心俱疲,陷入了婚外恋的沼泽。

幸运的出轨都是相似的,能够在各种不适当关系中小心轻放;不幸的出轨则各有各的不幸。一位吃 醋的丈夫对名校MBA出身的妻子使用家庭暴力,甚至将妻子的裸照贴在了其公司服务器上。这几乎是最后的精神肉搏,曾经好好爱过的“这一代”,却无法在新生 活里笑到最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遭遇的冲击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离婚潮和性启蒙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奉行自由离婚的领先国家。新《婚姻法》颁布引发了离婚潮,其主体是“上山下乡”后纷纷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其中,“遇罗锦离婚案”轰动一时。

作家遇罗锦在最倒霉的时候与工人蔡钟培结婚,平反回原单位后即以“没有感情”为由提出离婚,引起了一场关于婚姻是以政治、物质条件还是以爱情为基础,以及离婚标准究竟应该是“理由论”还是“感情论”的社会大讨论。

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性启蒙运动,西方的各种思潮蜂拥而入,最典型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正是从弗洛伊德开始,中国人第一次敢于公开谈性。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傍大款和包二奶

到80年代后期,中国人离婚情况开始逆转,结婚5~15年的中年夫妻开始成为离婚的主流。

1983年,由36名妇女组成的“秦香莲上访团”联合到全国妇联上访,状告她们的丈夫是“陈世美”。这些女性都是知识分子,她们在过去的岁月里自觉地支持了丈夫的事业,可这些丈夫们翻身后竟纷纷借助新《婚姻法》中的“感情破裂”一条,提出离婚,不要糟糠之妻了。

在这一轰动事件里,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一个新词汇:“第三者插足”。

官司最终打到中央,在中央领导人的过问下,36个“陈世美”没有一个离成婚的。但在10年之内,他们全部都离婚了。

资料显示,当时40%~50%的离婚案,是由第三者插足引起的。与此同时,人们还创造了两个新名词:“傍大款”和“包二奶”。妇女问题专家警告说,重婚纳妾、“包二奶”、姘居、婚外恋等现象在广州、上海以及其他地方呈增多趋势。

90年代后期至今:新型婚姻和性自由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婚姻观正在发生变化。这是继1950年颁布《婚姻法》后的第一次婚 姻革命(以法律为导向)、文革期间的第二次婚姻革命(以政治为导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三次婚姻革命(以经济为导向)之后,到来的第四次婚姻革命。但其特 点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要用一个词语,只能是:不确定性。

当下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据报道,公众对它们的接受度分别为:网婚为48.8%;隐婚(假性单身)为52.5%;“闪婚”为34.1%;不婚为62.7%。

网络推动了中国的性解放。网络大大降低了性行为的成本,某些网站的同城约会栏目已经变成著名的一夜情聚点。换妻游戏等交换性伴侣的活动开始隐秘地出现。

“闪婚”开始在都市年轻人中流行。从相识到第一个晚上到结婚,双方相处可能不超过13个小时。

这种新兴的性自由的后果是:在2004年,流产女性中有65%是单身,而这个比例在1999年是25%。

据民政部统计,2004年,中国有160万对夫妇离婚,比2003年增加21%。一位性学者指出:“以前,在踏入社会前,我们都有是非观念。而现在人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道德标准。” ( 本刊记者/黄卫)


精神上的最后堡垒

要等到多年以后,“这一代”才有能力意识到,婚姻其实不是战斗的对象,而是我们抵御外界动荡的最后一座堡垒

★ 本刊记者/罗雪挥

“将我放在你的心上如印记,将我带在你手臂上如戳记,你的爱情坚贞胜过死亡,众水不能熄灭不 能淹没。”2008年1月6日下午,北京中关村基督教堂海淀堂,正在举办由婚恋专家袁大同主讲的婚恋家庭讲座。当全场齐唱“我以永远的爱爱你,我以慈爱吸 引你,聘你永远归我为妻,永以慈爱诚实待你”时,很多人流泪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哭着走到了场外。在这个绝望的爱情世界里,“这一代”其实伤心无力。

谋生难,谋爱更难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这一代”中,虽然男人的出轨率相对更高,但在婚姻关系中内心更保守更 紧张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北京好猎手国际商务调查有限公司董事长常联永上个月共接了六起调查婚外情的案子,其中有三起都是丈夫调查妻子。北京会明成长咨询 中心肖慧明告诉记者,前来咨询的个案中,男人呈分裂煎熬状态的更多,偏向传统也更多一些。

传统的家庭取向决定了传统的婚姻矛盾。在婚姻家庭法专业律师杨晓林看来,婚外情虽然是结果,而内因则常常是婆媳矛盾,特别是在怀孕哺育孩子初期造成的矛盾突出。而丈夫永远不能够原谅的错误依然是“她对我妈不好。”事实上,再甜蜜的爱情,都趟不过婆媳冲突的浑水。

一家外企职员赵平(化名)坦言,她婚姻中最大的烦恼从来不是因为经济,而是因为来自和公婆相 处的压力,她宁肯花钱为婆婆在住家附近购置一套小户型,也要坚持过独立家庭生活。赵平的老公长期出差,她将儿子送去了寄宿学校,180平米的房子里,常常 只有赵平一个人。赵平一切自己操持,彻底放弃了向老人求助的想法。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因为她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不可控的事发生,而自己又是否能够达到公婆 的满意,她只能够用心经营现在。她自己做饭,洗衣服,并且带大了孩子,念完了MBA,忙完家庭忙事业,哪一头都不敢放松。

只是纷繁的变化中,始终都是谋生容易,谋爱太难。上海外企白领、35岁的Christina 常常为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定位困惑,虽然她的婚姻没有大的伤害和大的吵闹,但她总觉得日子越过越不踏实。“我们得到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对婚姻抱有很高的期 望,但是社会急剧变化,人也是不断变化,现实不是那样完美。对婚姻的失望感比较大。”Christina发现,在办公楼的圈子里,几乎人人都有或深或浅的 婚外情,所谓“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与心的背叛”。令她惊惧的是那些永远不可控的因素,比如突然倒下失去劳动能力,比如价值观的混乱。“假如有女孩对我 老公表示好感,我都没有勇气去指责她。”Christina说。

40岁的网民“令今”总结“我们这一代”:就像大地突然裂开了缝,如果不想掉到沟底,就必须设法过沟。要么努力,要么认命,因为已无退路。她选择了前者。

“我们这一代处在特别动荡、变化剧烈的进程中,更多地承受了改革开放对家庭、婚姻所带来的压 力。”全国惟一的婚恋家庭研究专业机构、黑龙江省婚姻家庭研究所所长郭砾表示。原来由国家或单位承担的福利正在不断弱化,家庭成为了教育、医疗、养老风险 的最后一个堡垒。一方面婚姻的负荷越来越重。另外一方面社会对家庭的干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面对二奶、单亲、丁克等越来越复杂的情感模式,疲惫的婚姻一旦 遭遇风险,常常是灭顶之灾。

尝试自救,寻找安宁

“赵平曾经有过一段痛苦的日子,来自家庭的压力无法得到纾解。她尝试求助宗教,只是从小受无 神论教育,追寻男女平等的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丈夫是妻子的头”这样的譬喻。她也考虑过看心理医生,但又觉得费用太贵,不想给为生活奔忙的自己再增加 额外的负担。幸运的是,赵平找到了一个发心理帖子的论坛,她将自己的问题贴在了网上,常有热心的网友认真作答。赵平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在网上匿名求助, 成为了很多人遇到婚姻难题时的第一反应。那么多的焦灼在陌生的世界里才能够尽情倾吐,那么暖的力量只有从冰冷的ID才能够无私发出。无依无靠,没组织没纪 律的“这一代”,终于在虚拟中找到了平安与欢喜。

北京会明成长咨询中心主任肖慧明认为,“这一代”的婚姻困境,表面上都是社会的诱惑,外界的 变迁,但是实际是“这一代”内心成长上的迷茫。肖慧明认为,只有价值观稳定了,学会向内看,关注自己和对方真正的内心需要,生活才能够平衡,婚姻才是有救 的。也就是说,这意味着,你要认识到,“你只能拿有限的你需要的东西”。

郭砾呼吁人们花更少的时间在工作上,花更多的优质时光在家庭上。她自己周六周日从来不加班,也很少出去应酬。她认为,这一代人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学习暖暖地拉拉对方的手。

“这一代”中,有人已经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我最近才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为他是全部的过 错方,其实我也是有错的。”民营企业高管孙欣(化名)说。她和孩子的父亲分手多年以后,终于可以坐在一起平静地交流。他们是同学,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美 好的爱情”,在丈夫偶然出轨后,孙欣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婚姻。如今,孙欣已经是“女人40”,在工作中容光焕发的她现在认识到,当初并不是非离不可,并不是 一定不能够原谅,特别是不用让对方这么多年来,一直背负着内疚的十字架。孙欣认为,这是“这一代”的理想主义弊病:爱情的眼睛里,糅不得砂,容不得一丁点 背叛。

“上帝选择了我做一只蝴蝶。”孙欣认为“这一代”最大的价值在于:“在经历了黑白世界走到彩 色世界的慌乱后,在经历了化蝶的痛之后,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婚姻样本,他们将不会再有过分纠结的痛苦,不用经过那么多冲突磨难,才能够变成他自 己。我们这一代的幸福都是经过痛苦得来的,我们的孩子们将知道各有各的幸福。”

“这一代”婚姻的困惑

中国的家庭氛围在从浓到淡

邓志伟(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生于60、70年代这个年龄段的,现在是离婚的高峰期,属于中年危机。因为这个时候重心一般都放在孩子身上,就对丈夫/妻子忽视了;还有这个年龄一般都飞黄腾达了,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异性追求的就多了一点,这是共性。

从个性角度来说,60、70年代生人结合的时候,应该是在90年代,受到物欲大潮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为金钱的原因结婚的话,这种婚姻本身也是不稳固的,所以现在离婚率比较高。

婚姻观、贞操观、家庭观都需要先进观念的引导,形成社会风气。

上一代人的婚姻很多都是患难夫妻,这是他们比较稳固的因素,但是稳固不能作为判断婚姻幸福的标准。

50年代人先恋爱后结婚,但是现在是先同居后结婚,这会有问题,会怀疑对方婚前恋爱过几次,那也会变成婚后矛盾的爆发点。

总地来说,中国的家庭氛围在从浓到淡,家庭的规模从大到小,婚姻从稳固变得脆弱,从以爱情为基础到发展成为以多因素为基础的婚姻。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婚姻产生了冲击。 (实习记者/李楠)

我们在大量地视反常为正常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以前我生活在一个所谓先锋诗歌的圈子里面,比如你见到一个朋友,他带一个所谓新的情人来到你 的面前,他不觉得有一点点不安,可是我会感到不安。我认识这个人的妻子,我在家里接待这个朋友和他的新情人,会觉得对这个人的妻子有所不敬,我会觉得很不 适应。我也提醒过他们,说这对他的妻子很不公正。当时没有人理我。大家都觉得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估计在官场里也是这样的:觉得找个情人“太普通”“太正 常”了——我们在大量地视反常为正常。

所谓(性的)观念的解放,它应该和对家庭的忠诚是并行的。如果你没有家庭,作为一个人,怎么处理自己的身体,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有家庭,你是有承诺的,如果你这样做(性解放),会对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或是极大欺骗。这有一个严格的界线。

你有家庭,你有伴侣,你就得有承诺。你这样做应该受谴责。我们不能说要解放,就不需要对家庭的承诺了。越解放,越要强调对家庭的承诺。这样一个社会才比较平衡。 (本刊记者/黄艾禾)

普通人对基本的道德规范仍比较看重

徐安琪(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我个人觉得全国婚外恋的情况并不像传媒渲染得那么严重。

电视剧、报摊的家庭婚姻杂志全都是讲婚外恋的故事,现在传媒和电视电影中,好像没有这样的情节就没人看似的,这实际上是夸大了这件事的严重性。

我们是搞随机抽样的调查,能够反映的是整个市民阶层的情况,包括农村的,老人的家庭。实际上对自己家庭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我们在一般家庭中的调查,婚外恋的比例很低,也就是百分之几。李银河也做过这个调查,她得到的结果大概在4%左右。即使在调查中有调查对象隐瞒了婚外恋,也说明他认为婚外恋是不好的,是丢人或不道德的事情。

婚外恋在离婚的家庭中比例多一点。我调查过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生人的离婚状况,在50年代人的离婚家庭中,差不多也有百分之二三十是因为婚外恋。实际上在各个年代人的离婚家庭中这个比例都差不多。

各个地区的比例有不同,这和地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经济发达程度有关。像广东、上海占到30%左右,东北的比例就低一点,他们解释说这是老工业基地,经济状况也不太好,搞婚外恋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

不过不能以经济基础为惟一的指标,它还受文化价值观、甚至一些宗教的影响。

对于婚外恋,也不能完全以道德败坏评价,它可能有很多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有些情况很复杂。包括国外,一般情况都是,年轻人容易离婚,离婚家庭中有1/3是没有孩子的,孩子越多离婚的风险就越低,毕竟付出的成本高。

有一个现象是,现在大家对婚外恋或者婚前性、离婚等的态度,宽容度比以前要高了。但是我们抽样的结果看,大家对基本的道德规范、家庭的责任、婚姻价值等还是比较看重。网上调查的也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状况,有一定的偏差。(本刊记者/丁尘馨)

社会处于道德伦理的真空状态

秋风(本刊评论员):

“这一代”(40岁上下)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仍有一些记忆,尽管他们被指挥着去消灭传统。不过,那个年代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社会、文化、政治运动,正统的道德、伦理体系其实被摧毁殆尽。一旦权力控制体系松动,社会就立刻处于道德伦理的真空状态。

80年代刚刚开始市场化的中国,又发生了一次启蒙运动。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一次遭到猛烈抨击,萨特、弗洛伊德流行一时,他们的价值和信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关于人的认识。这些学说告诉人们:人其实就是欲望的载体,满足欲望就是人生惟一的目标,不受道德约束是人的正常状态。

这正是80年代之后的社会精神状态。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开放社会,会给予人们相当广泛的私生活自由。这个时候,惟一能够约束人的本能、激情的,就是关于性、婚姻、家庭的道德规范。

在大多数社会,中产阶级是比较保守的,是道德之猫。但在中国,中产阶级与权贵一起堕落。根源 恐怕在于,他们大多经受了过分的启蒙,所以不再相信任何道德、伦理,没有任何精神生活。因此,置身于这个时代,他们是根深蒂固的物质主义者和消费狂,急于 炫耀自己的权力和金钱,这包括炫耀性地消费性,就像女性疯狂地消费时尚一样。

可以说,中国人,至少是接受过较好教育的中国人,已经完成了个性解放与性解放,五四那一代人 或许可以欣慰地笑了。但是,中国从此将进入什么样的状态?意大利各个城市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实现了充分的性解放,甚至连教皇也不隐讳自己的性生活。但从 那之后,意大利也就再也没有文明的辉煌了。

就中国来说,最起码可以说,在性解放之后,就不可能有中产阶级了。确实,中小商人、知识精 英、白领群体已经有了一定财产和一定社会地位,但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自觉,甚至是最匮乏道德的。毕竟,关于性、婚姻的伦理是道德的核心内容。而一个没有道 德自觉的群体,是无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的。

因婚姻不淑而出现的“新名词”

一夜情:简称ONS(one night stand)或e夜情。本是外来语,但近几年在内地急速蹿红。据统计,中国人发生一夜情的认识途径,有34.6%是通过网络,其中24.4%是通过聊天室。因为并不是人人都经常上网,通过网络可能更容易找到与自己层次接近的人。

“二奶”和“包二奶”:解放前指夫所纳之妾,后被借用来称呼“傍大款”的年轻女性。“二奶”现象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港台商人来大陆投资而兴起,深圳、东莞、中山、福建沿海等地是二奶最初的发源地。

由此还发展出“二奶村”(二奶集中的地方)、二奶车(二奶经常购置的车型)等特殊用语,并且有了“包”二奶这个专门的动词。“二奶”还有个雅称叫金丝雀——一种以易于人工饲养和繁殖、羽色美丽多变、鸣声婉转动听而著名的笼鸟。

“小蜜”:由“小秘”演变而来。小秘,秘书之谓也;小蜜,则是秘书兼情人。相对于“二奶”的养在深闺,小蜜则是公私兼顾。

有人如此比喻“二奶”“小蜜”和“小姐”的微妙差别:老婆是字画,挂得发了黄也不能换;二奶是年历,每年都得换新鲜;小蜜是月历,三十天的时间足够长了;小姐是日历,过了今天,撕了又是新的开始。

“MBA”:即married but available(已婚却随处风流)该词在白领上流行广泛,是“红旗不倒,彩旗飘飘”的都市白领版。

“红颜”:字典上的解释是“美丽的女子”。自古以来,男人把如解语花般美丽而又善解人意的女子称为“红颜知己”。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因而派生出“蓝颜知己”这一称谓。

有人说,“红颜”和“蓝颜”是比爱情少一点、比友谊多一点的“第三类情感”;但也有人刻薄地说,所谓的红颜和蓝颜,都是爱人的次品。

“小三”和“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小三即第三者的蔑称。2007岁尾,“史上最牛小三事件” 轰动网络。一名叫“糖果儿”的“小三”在自己博客上谩骂丈夫前妻,激起公愤。网友发挥人肉引擎的强大威力,把“糖果儿”夫妇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 和工作单位都一同曝了光,掀起了2007年最为激烈的“讨伐第三者行动”。

“离婚村”:中国重庆市人和村可能是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地方,根据官方数据,离婚率超过了 95%。原来,当地政府在“房屋拆迁补助办法”里规定,离婚夫妻可以用优惠的价格多买一套房子。结果村民一窝蜂赶办离婚,甚至九十多岁的老太婆都被孙女婿 背到民政部门假结婚又假离婚。 (本刊记者/黄卫)

“他不想错过新的感情”

——王海鸰看“这一代”的婚姻

我对婚姻的看法是:婚姻是有责任的,感情不是所向披靡的。我觉得,现在社会的价值观还没有到让人悲哀的程度

★ 本刊记者/陈晓

我在《中国式离婚》里写过,刘东北说:“最好是政府下一道命令,结婚合同就三年。三年好,再续,三年不好,就终止。”我是借边缘人物说的这话,透露出婚姻制度本身的先天不足。可它又是目前男女关系中相对完美的一种。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选择了,你怎么办?

“最容易受伤害的还是女性”

过去离婚相当难,单位开介绍信,做各种调解,离婚了还要受歧视。当年我离婚的时候(90年代初),也算不是很光彩。好在我在文工团,大家对这个事情看得比较开一点,但我都觉得自卑。我最大的障碍是孩子。我会想到我的孩子没有父亲,人家会瞧不起他。而且我将来对他怎么交代。

我觉得婚姻制度中最容易受伤害的还是女性。男女平等是永远做不到的。古今中外对男女价值的衡量标准都是“男才女貌”。男的随着年龄增长,“才”蒸蒸日上,它会转化成另外的形态:财富,地位;而女性的“貌”是每况愈下。就是说,婚姻制度本身包含一个极大的不平等。

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为了通过确定你的孩子来继承财产。但让一个人结婚后的几十年只爱一个人,很困难,不符合人性。人性是什么——喜新厌旧。这驱动整个人类往前发展。婚姻法为什么要改,其实是看到了这是不人性的。

我觉得古往今来,婚姻的本质矛盾都差不多。上一代人的低离婚率是建立在婚姻低质量的基础上, 是很多外力在起作用。就是说,你打了一辈子,但畏于舆论,畏于组织、前程,畏于孩子,权衡之下,你还是忍着。两个打得一塌糊涂的人,忍着过一辈子。趋利避 害是人的本性。在上一个年代,离婚肯定是弊大于利。我不认为那种婚姻就比现在好。

“心动的感觉很好”

婚姻制度并没有变化。从这个角度说,60后生人婚姻中的问题,和其他代人差不多。有一种误 解,觉得这一代人开始离婚率高了,就是对婚姻轻率。我觉得每一次离婚都是断筋切肉的疼痛,不是那么轻率,不负责任的。我相信他们结婚时,至少那一瞬间,会 觉得爱情是永远的,当爱情没了的时候,是很失落的。我接触的现在40岁左右的人,离婚时都非常痛苦,原来的房子、车都卖掉,说要消除一种不愉快的回忆。对 外面强做笑脸,吆喝着“赶快帮我找啊,我现在正闲着呢,我也想尝尝自由的滋味”,可晚上都不敢回家,挨个找朋友在外面混。

我经常收到这个年龄段的人写来的信,有一个还不到40岁的妻子在信里说“我拿起笔来就泪流满 面”。她丈夫过去手机随便放,现在上厕所都得抓着。他发现丈夫有一天一个小时里,和一个固定的人发了30多条短信。后来发现是个25岁的女孩。她就和丈夫 谈,丈夫说,是,我不想错过这段感情,心动的感觉很好啊。你看怎么办吧。

事情说开后,丈夫干脆当她的面打电话发短信。这个妻子找到那女孩谈。那女孩说,我不会破坏你的家庭,我离开这个城市。妻子又担心,女孩走了后,丈夫承不承受得了。

人在婚姻中的复杂太微妙了。

“年轻人羡慕以前纯真的感情”

本质上,各代人的婚姻变化不大,但量变会影响到质的变化——价值观的认同。

一夫一妻制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很容易稍有强调(婚姻中的爱情)就矫枉过正。第三者插足成功 了,会说“爱情是不分先后的。”似乎只要沾上爱情的边,你就是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就可以在爱情的大旗下巧取豪夺。我并不认为爱情比责任, 比亲情,友情更高。至少是平等的。爱情只是诸多情感中的一种而已,怎么说它就更高尚了呢?

我对婚姻的看法,在《大校的女儿》里做了最集中的阐述:婚姻是有责任的,感情不是所向披靡 的。有人觉得一段感情“能修成正果就可以”,未见得。有人觉得“没有感情就得离婚”,也未见得。这里面确实有责任的问题。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 德的婚姻,我觉得他这个论点才是偏颇的。婚姻必须在责任、感情中做一个平衡,不能把爱情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50年代生人)的责任感就强些,以顾及别人、为别人着想为美。现在这被认为是傻。

《大校的女儿》卖了这么久,依然很受欢迎。很多年轻人说感动、震撼,羡慕那个年代,那种纯真的感情。我有种欣慰的感觉。我觉得,现在社会的价值观还没有到让人悲哀的程度,美好的东西还是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西方家庭的解放与回归之路

50年代以前,婚外性是西方人的禁忌。正统的基督徒是不能离婚的,正如马太福音所说: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基督教为性所设立的道德标准,就是贞洁。

1948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金赛博士发表了《人类男性性行为》报告,1953年发表了《人类女性性行为》报告,掀开了性解放运动的序幕。

60年代,性解放运动席卷欧美,这是对维多利亚时代性禁欲主义的彻底批判与反动。在性革命的 猛烈冲击下,西方传统的性道德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的性道德。性成为一种抗议的武器,嬉皮士、造反派们纷纷喊出了“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口号。当 时的欧美国家,流行利用小型社交集会进行集体泛性活动,就像李安导演的影片《冰风暴》所表现的那样。

许多欧美青年从家庭里走出来,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群居部落。资料显示,1970年美国有类似群居村共2000个。群居村基本建构模式就是群婚制,性乱交、酗酒、使用麻醉品、失业、流浪、违规超速驾驶、小型盗窃、打架、爵士乐狂热泛滥。

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结合在了一起。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提出“不做妻子,不做母亲”和“砸烂家庭”的极端口号。统计表明,1965年至1975年,欧美离婚率10年增加了三倍。

西方性革命,一方面消除了长期以来性压抑造成的异化心理,达到性解放;另一方面则付出了巨大的伦理代价,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性堕落与道德的沦丧。

80年代,艾滋病蔓延欧美,引起民众心理上的极大恐惧,这就是欧美“群居村”自行瓦解的重要原因。

作为“性革命”发源地和大本营的美国,在30年后,不得不承认其偏离了预定的轨道,导致大量 的社会恶果。美国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宗教界和一些保守的民间团体,竭力主张“家庭复兴”,认为只有重建纯洁忠贞和严肃负责的两性关系,才是解决艾滋病问 题的根本途径。拥护家庭运动由此兴起,标志着社会风气从过度“解放”转向“保守”。

美国的《花花公子》杂志的出现,曾经是“性革命”的一个明显标志,到了1986年,它的销售量从700万份,下跌至340万份。纽约的“时报广场”附近有一条出名的“色情街”,70年代全盛时期共有20家色情影院,90年代初期只剩下4家。

在欧洲,特别是处于“性革命”前列的北欧国家,其“性革命”的颓势也十分明显。

进入90年代后,美国进入保守时代,民众对于婚姻的态度开始回归传统。

(本刊记者/黄卫)

一个中产家庭

幸福婚姻的非典型化参考

蓝青在美国进修期间,收获更大的是价值观的领悟:家庭并不是纯粹的私人空间,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家庭为中心建构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孩子的中产,都喜欢以家庭为中心在外活动

★ 本刊记者/陈晓

蓝青(化名)要求自己每天在10个小时内完成全部工作,平时晚上拒绝应酬,所有工作餐都在中 午。星期六星期日则是家庭日,没有应酬,没有工作。每年,她都会对全家的生活做年度安排,实际一点的,是年初的家庭会议,提出该年度关键词:比如2007 年度是“理财、安静、整洁”,到了2008年则是“节约、运动”。浪漫一点的,是每年全家的海外旅游,她对全家旅游的定义是“三个人,脱离所有的社会关 系,24小时每分每秒都在一起”。

蓝青生于60年代末,名牌大学博士,现在一所上海知名高校任教。之前,她是一家IT报纸的总编,多年在文化多元的媒介和公关界工作。她的社会标签属于“中产阶级”,而她正努力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实践全球化价值观——以家庭为基本的社会活动单位,用心爱护婚姻和家庭。

全球范围内最近一次的婚姻保卫战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末讲起。美国一些富豪开始赞助在校 园内推广的“贞节运动”,年轻的女性如果在一份协议上签字将贞操保持到18岁,就能获得一笔奖金。除了道德和宗教的召唤之外,一些家庭公共政策研究者开始 研究修改与婚姻家庭相关的税制,从制度干预上奖励稳固的婚姻制度。

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启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此前靠制度和封闭维系稳定的中国社会,一 脚踏入了美国前20年文化解放的时代。“60年代后出生这一代人正好进入感情选择期。他们算是解放后第一代在感情上开始自由选择的群体。”被称为“中国婚 姻第一写手”的编剧王海令鸟说。

从90年代初期,美国有3个州开始试点“忠诚契约”:人们在结婚时可以选择普通的婚书,也可以选择与州政府签署这种特别的契约——将来一旦因为感情出轨导致婚姻破裂,不贞者将赔付更多。

培根在《论婚姻》中说:“一种好的风俗,能教化出情感坚贞严肃的男子汉,例如像尤利西斯 (Ulysses)那样,他曾抵制美丽女神的诱惑,而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贞。”而现实证明,在面对和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相矛盾的婚姻制度时,一种好的风 俗,实际起源于一种有效的约束制度。美国自80年代开始的民间活动和制度建设,伴随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在美国社会形成——从80年代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 位,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强调社会公共利益,而不认为家庭是纯粹的私人空间。”

蓝青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美国。

“1995年,我有机会去美国一家电视台见习联合制片人的工作。但获得签证的时候我怀孕了。我就问给我职位的美国方,怎么办?美国人很简单,一切以孩子为重,所有工作推后。”

第二年,孩子出生后,蓝青才到美国开始工作。“我住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集中的意大利人社区, 每到周末,几乎每栋房子都亮起灯,开家庭Party。那种温馨深深感染了我。我发现,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家庭为中心建构的。受过良好教育 的,有孩子的,都喜欢以家庭为中心在外活动。”

而在这片土地上,另一个“我们”的世界却显得有些黯淡。蓝青旅美时曾暂住一间洛杉矶的旅馆,邻屋住着一位中国女孩,怀了身孕,签证早就过期了,每天躲在宾馆里吃方便面,为的是熬到孩子出生,孩子便可以拥有美国身份。

这样的单身母亲不是特例,蓝青当时看到在美国的很多中国家庭离异。这是心怀美好生活梦想的中国人,经济自由后,为着个人的自由而颠沛流离,放弃家庭圆满的岁月,“甚至不惜把自己‘黑’掉”。

蓝青的美国之行,在个人事业上的收获比不上价值观的领悟。她放弃了继续进修和工作的机会,回 到了中国的家里。“我选择家庭并不代表我放弃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而是我对什么是全球化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蓝青看来,全球化的真正意义是形成或遵循全 球皆准的价值观,比如对快乐的共同追求,对幸福的理解趋同,以及对社会责任的一致回归。“不管身处哪片土地,我要过的是‘人’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 上。”

这个时候,蓝青也注意到,自90年代末出现了一阵离婚的风潮:“婚姻似乎变成了一种个人资产 重组。缺钱的找有钱的;有钱有地位的,把原配换掉,换上个青春貌美的。”国内正在重演美国20年前的“个人自由至上”后的状况。2003年8月国务院颁布 了《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在民政部门办理登记协议离婚的手续。

王海令鸟认为,婚姻的变化,绝对是跟着经济走的。在中国,虽然公共政策的制定尚未出现转机,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一批“中产”开始努力维护自己的婚姻。比如蓝青正实践着自己“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丈夫出差,她和孩子也经常伴 随。和朋友吃饭,双方都是全家出席。她还引入“商业管理”的模式进行家务统筹,设定家庭纪律和行为底线,“家庭也是一个小组织,没有纪律,队伍也不好带 哦。”

在这个仍羞于表达真情的社会,蓝青在家庭内直接引入高语境的交流模式,倡导对伴侣表达超越身体本能以外的爱意。她喜欢问朋友:你每天对他(她)说几次“我爱你”?朋友有时会笑她。但她一脸真诚。

蓝青说,自己身边已经有了一批她称为比较健康的家庭:夫妻双方都受过良好教育,有过跨文化生活经历,经历过人生或职场的风雨,有比较成功的事业。大家的活动都喜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这些修复家庭和婚姻平衡的努力,至少让人们知道,当中国社会正处在“感情至上”的自由选择, 并由此带来婚姻大面积的不稳定和焦虑时,“还有这样一个维护婚姻、重视家庭、重视社会责任的社会层面存在。”蓝青说。而美国历史的启示在于,推动风俗向好 的制度建设,通常是在大面积的个体行动之后。

任何一代人的婚姻,都不免堆积出无穷的琐碎、厌烦、乏味……当美国的婚姻和家庭生活经历了 60年代自由到放荡的爱情生活的冲击后,1999年的电影《我们的故事》为为何要回归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了一个最好的解释。电影中老牌美女米歇尔 ·菲佛与银幕硬汉布鲁斯·威利斯扮演一位罗嗦抱怨的妻子和一位中年秃顶的丈夫,共同站在即将分裂的婚姻边缘。但最后,这位执意要结束15年婚姻的绝望主妇 福至心灵,她对他说:“每个人都会有难以忍受的怪癖,我宁愿忍受你的。”

对每一个以感情开始的婚姻,这或许都是一个值得坚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