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开局,全球经济就笼罩在高油价和美国次贷危机持续发酵的阴影下,国际机构纷纷下调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测值,而中国经济在这一片唱衰声中,似乎又有“一枝独秀”的势头。
|
而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的宏观调控锁定在“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又要防止目前的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 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两防”目标上,货币政策也一改“适度从紧”为“从紧”,再加上仍然“稳健”的财政政策。这实际上点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主要 矛盾和主要问题。
新年伊始,元旦过后的第二天,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就突破了每桶100美元大关,给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的中国经济来了个下马威。紧接着,美国 市场传来次贷危机深度发酵的连串负面消息,美林集团因抵押贷款业务损失150亿美元,美国商务部公布最新商品零售额创下过去6个月来的最大降幅,花旗银行 也于1月15日宣布其在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这是该行1998年以来遭遇的首个季度亏损。受此影响,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暴跌,并引发了全 球股市跳水,连年初曾走出一波独立行情的A股也未能幸免,深沪股市亦猛烈下跌近3%。
事实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再也不可能“关门过日子”。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曾得益于全球化,实现了稳定 快速发展,但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加速整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尔街出现任何一点经济震动,都会随“蝴蝶效应”波及到中国经 济。
如果这种融合的速度稍慢一点,也许我们的准备工作会从容一些。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稍纵即逝,我们的各级干部尚不及潜心修炼,眼 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就已然大大地复杂起来。影响发展和决策的因素越来越多,变数越来越多,必须把握的纵深和视野越来越宽阔。任何一项决策,不仅要掌握国 内背景,更要考虑全球因素,这就对我们干部队伍的决策素质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
2008年的宏观调控措施能否落实到位,物价上涨的趋势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十七大制定的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局,关键看我们如何按照中央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有效化解不利因素。□(李永增)
《瞭望》文章:全球增长“虽缓仍稳”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是2003年以来增长最缓慢的一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持续了五年的全球经济较高增速,可能在2008年受到阻遏。
事实上,从2003年至今的五年,被认为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五年,而这一持续较高增长的脚步,目前正受到日益扩散的次贷危机影响。
联合国1月9日发布的数据认为,2007年全球经济增速约为3.7%,低于上一年0.2个百分点,而2008年,全球增速可能进一步降至3.4%。
联合国的数字向来悲观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但IMF同样也在一次次下调着自己的数据。其1月10日最新发布的2007年GDP预估比 上一次发布少了0.5个百分点,约为4.7%;而对2008年预期增速也在紧张下调中,IMF发言人艾哈迈德称这一结果将在1月公布。
各主要国际机构是否已对今年大势达成共识?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国家又将在新的一年展现怎样的发展态势?金融震荡、油价飙升、全球通胀压力等等,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2008年全球经济?就此,《瞭望》新闻周刊进行了权威采访。
2008:可能是五年来增长最低的一年
查阅世界主要机构在近期所作的预测报告,可以发现,在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他们纷纷下调了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比如,国际投行瑞银集团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3%,较其对2007年4.8%的预估减少0.5个百分点;而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会微幅走软,降至4.1%,全球经济将陷入2003年初以来最缓慢增长。
国际最具权威性的资信分析与研究公司之一、美国穆迪公司以《2008年全球展望:乌云笼罩》为题发布了预测报告,认为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有关的信贷紧缩威胁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增长势头在某种程度上减速。
二十国集团亦发表公报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已十分明显。
而世界银行的报告则最为悲观,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2008年将降至3.3%,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整体将达2.2%,比2006年实际增速下降0.75个百分点,比2007年预期值下降0.33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最为乐观的估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在其看来,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及次贷危机的冲击, 2007年全球经济出现了降温,预计这种减速趋势在2008年仍会持续,但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预计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在4.6%~4.8%之间。
尽管具体预测各有不同,但是,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出现适度放缓,已成为全球各大机构的共识。
分析放缓原因,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江瑞平认为大致有四:
首要因素是美次贷危机扩散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正逐步显现并可能继续发酵,由此引发的信贷紧缩和全球金融动荡表明,各国金融机构的相互影响正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的迅猛扩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扩散性加剧。目前,美国房价继续下跌,支付危机、信心危机的不良影响继续蔓 延,引发金融市场深度调整和美元继续贬值的可能性进一步上升。次贷危机正在通过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减速两大途径,对2008年的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和负面影响。
其次是美元持续贬值。受美国次贷危机、经济减速、利率调低等新因素和对外收支失衡等老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元贬值趋势不仅难以有效控制,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速,由此对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冲击将直接威胁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是世界石油价格急速攀升。受全球流动性过剩、需求增长、投机炒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继续高位运行,对全球经济尤其是石油进口国经济进一步造成冲击。
四是全球通胀压力增大。由于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油价攀升、农作物库存减少、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各国的通胀压力正在增大,并可能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存在的主要风险。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全球经济有可能出现调整,始自2002年、已持续6年之久的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大经济体:增长步伐略显迟疑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今年的国内经济状态,对全球经济增长态势至关重要。
首先看美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16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表示,大约20万~30万套房屋库存是美 国金融系统和整个美国经济的一个主要威胁;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承认,不但金融市场从次贷危机中完全恢复仍需时日,且住房市场的继续萎缩,也可能会严重拖累 2007年四季度和2008年上半年的美国经济增长。
考虑到住房市场下滑和次贷危机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白宫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认为美国住房市场下滑的严重程度要高于预期。美 联储将美国2008年增长预期从2.5%~2.75%调降至1.8%~2.5%;经合组织的预测为2%,世界银行为2%,IMF为1.9%;英国共识预测 公司收集的全球240家预测机构对美国2008年增长的预测平均值在不断下降,从2007年6月的2.9%降到8月的2.6%,再降到11月的2.1%; 而几个国际大投资银行与机构则对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预测更为悲观。比如,美林集团为1.6%,高盛公司为1.9%,英国经济情报机构为1.2%。
不过,美国虽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设备投资和就业形势仍较好,美国经济应该能够避免进入“衰退”境地。世行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出现反弹,从而有望使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3.9%。
欧洲经济同样深受次贷危机影响。因不少欧洲银行在次贷市场上有很大投资,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又使近年来房价不断高涨的欧洲国家,如英国、西班 牙、爱尔兰、法国等国房地产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占欧元区出口市场1/3的美国与英国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加上欧元升值影响,沉重打击了近年来支撑该地区发展 的出口业。
因此,各界对欧元区的增长预测也不断走低。欧洲央行将欧元区2008年增长预期从2.3%调降至2.0%;世行预测,欧元区2007年和 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7%和2.1%;英国共识公司对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平均预测值为2%,较2007年的增长率低0.6个百分点,固 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从2007年的4.9%降为2008年的2.7%。受欧洲汇率高企的影响,预计欧元区2008年出口增长率为4.7%,仅为2006年的 8.1%的一半。
不过,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其经济增长活力仍然较强。欧洲央行报告指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固,中期经济前景总体向好,预计欧元区2008年平均通胀率将维持在2%左右,经济仍有可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日本经济也面临增速放缓。日本国内正面临着通货紧缩风险,CPI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到2007年9月份的-0.2%,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为-0.3%,这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对外则同样面临次贷危机、高油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
日本央行预计2008年其经济增长2%,但将2007年的增长预期从2.1%大幅调低至1.3%;IMF预测日本2007、2008两年的经济 增速将达到2%和1.7%;日本内阁府公布的2007年9月景气动向指数速报值表明,预测未来几个月景气动向的10个指标全部恶化,并出现了景气先行指数 自1997年以来首次降为零的情况,这表明日本经济的复苏势头可能受到遏制。
不过,高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以及其国内没有房地产下滑及通胀风险等,也使日本经济得以在2008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MORE ON http://news.sohu.com/20080121/n254783317.s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