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9, 2008

电力系统漫谈zz-part1 from cchere

Flash intro from hk electric

http://www.heh.com/hehWeb/VirtualTour/VirtualTourOfFacilities/en-us/index.htm

电力系统属于基础工业,虽然算不上夕阳产业,但与其它日新月异的工业相比,有些老态龙钟的感觉了。不过,上百年系统运行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和理论知识,让每一个在电力系统领域里工作学习的人不能不深感其难、其博大精深。具体到我个人,虽努力有加,仍只是略窥一二。这两年我做的东西虽然还是在电力系统,但有偏离技术前沿的趋势。自己虽尽力弥补,但对很多新的东西还是越来越跟不上。
特别是“电力系统”这顶大帽子底下,包括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广。大体上,从学术角度可以分为系统运行和控制、系统稳定和控制、系统可靠性、配电系统、发电机控制、继电保护、电力电子应用、高压绝缘和电磁场、新能源、电力市场等等。但实际上,这里面每个方向上又能分出很多小的领域。比如,系统运行和控制细分的话,又可以分SCADA、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最优潮流、故障分析、检修计划等。精通一样,几乎就可以在行业内如鱼得水了。另外,这些方向之间又产生了很多交叉方向。想对所有这些都掌握,是不可能的。一般地,如果一个人自称是搞电力系统的,最好马上接着问“你是搞哪一块儿的?”虽然同是电力系统,不同的方向,基本上是隔行如隔山,所以要谨防上当。
从生产角度,很多时候搞电力系统的可以笼统地分为搞系统的(系统运行和控制、系统稳定和控制、系统可靠性、电力市场)、搞二次的(SCADA、继电保护)、搞设备的、搞配电的、搞运行的、搞规划的等等。
我是搞哪一块儿的呢?泛泛地讲,曾经作过系统运行和控制、系统稳定和控制、系统可靠性、配电系统、新能源、电力市场。所有这些都可以算在广义的电力系统运行里面(注意强调的是“系统运行”,而不是具体的设备。)可惜,我做的东西太杂,没什么能算得上精通。而且搞得太多,都搞糊涂了,到如今也做不成自由自在游泳的鱼。
所以基本上,我是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写这个题目的,对我来说太大了。
不过,碰巧前些天有同事让我帮忙普及一下电力系统稳定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我就趁着还没有把以前做的东西忘干净,赶紧回忆整理一下。实际上,同事的忙是不想帮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想了想,河里还没有人写过纯电力系统的东西,不如我开个头吧。另外,首先定位在漫谈,要求自然就降下来一大块,压力没那么大,写不下去了就停笔。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搞电力系统的人都比较内向,甚至保守。从行为学、心理学分析,人们可以说是内向、保守的人倾向于选择比较保守的行业。从我的经验讲,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课程非常重,学生都被累弯了腰,变得沉默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可以说是物理存在的最大规模的动力系统,运行复杂又关系到国计民生,从业人员上班第一天被告知的就是要“保守”、要“谨慎”,自然而然,人都保守了。
我知道,河里实际上潜伏着很多学电力搞电力的朋友。我也希望、衷心地希望我写的东西是一块砖,能引来众多的玉。我没能力也不打算弄一个像润树兄和晨枫兄那样的专业著作出来,反倒是希望籍此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
还有一个潜在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高涨,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进展很快,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一些活力,但主要的热点仍集中在新材料(如太阳能电池)和设备制造(如风力发电机)方面。这些新能源对传统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系统实时调度上。反过来,电力系统运行又制约着这些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果大家通过讨论能弄清楚一些问题,也许有助于把握住下一个经济发展的热点,也不失为一个赚钱的机会。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的文笔不好,如何组织语言是个挑战,希望能在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
补充:推荐大家看下面长街看海的帖子,有非常直观的对电力系统的介绍。

电力系统和其它学科一样,需要用到很多基础知识。而能把最基本的东西一下就讲明白的都是大牛级的人物,我在这里就不做这个尝试了。只是从内容连贯性考虑,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运行说起来也很简单,最基础的知识就是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基本上,懂了这两个定律(实际上是三个,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就可以搞一搞电力系统运行了。另外,由于现代电力系统基本上是个交流系统,所以还要有一些交流电的基本知识,比如要知道电压、电流和阻抗都是复数,都有一个幅值分量和一个相角分量。还要知道什么是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具体地,
Z = R+jX; V = I*Z; S=VI* ; S = P+jQ
Z 是阻抗,V是电压,I是电流,S是视在功率(单位是MVA),P是有功功率(MW),Q是无功功率(MVAR)
但不要真的以为万事大吉,搞着搞着就会遇到麻烦了。
先来看看电力系统的构成。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发电机、输电网络、负荷。现在实时运行着的电力系统,由于电能不能大规模存储,所以必须保持发电和负荷随时平衡。我们知道,系统负荷在一天之内变化很大,夏天一般在下午4~6点到最高,凌晨到达最低,变化可以从100%到30%甚至更低。另一方面,一些发电机也可能遇到故障或例行检修;电网也可能有故障,使电力传输的路径发生变化。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我们要提前决定哪些发电机应该发电,哪些不需要发电。如何决定呢?前面说过,电力系统的发电和负荷要平衡,所以,首先要知道负荷是多少。这就是负荷预测要做的工作。根据负荷预测的结果,我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多少发电量。但这只是一个总量,我们还需要把它分配到各个发电机。为此,我们需要做机组组合和经济调度。机组组合和经济调度的核心是优化计算。目标函数一般是发电总成本最小,约束条件则五花八门,除了基本的设备容量上下限约束以外,还可以包括各种额外的安全约束。由此而来,有了安全约束机组组合和安全约束经济调度。
在机组组合和经济调度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贯穿了电力系统自身的历史,可以说经久不息。这也是电力系统各学科中最庞大的两个中的一个。几十年来,论文,专著汗牛充栋。发展到今天,在电力市场改革的大环境下,已经成为了电力系统运行的重中之重。

在电力系统的三个基本元素中,发电机(特别是传统的水火电)是旋转设备,要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让所有发电机按同一个速度旋转,要不然会损坏发电机,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大停电)。这个同步速度就对应着大家熟知的系统频率(各国电网不一样,国内是50Hz,美国是60Hz)。
这不难理解。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说双汇火腿肠吧。如果你没有刀也没有其它工具,你如何把外包装剥掉呢?有人愿意用牙咬。我不行,只能拿住两头,两只手往相反方向转,转啊转,中间越来越细,最后就断了。发电机旋转速度不同步对发电机的破坏和这个差不多。
我们有了负荷预测和机组组合,但系统内负荷、发电设备等的状态总是处于变动中,系统频率还是会发生变化。这里可以把电力系统想象成一个简单的动力系统。发电机提供拉力或推力,如果负荷变小了,这个动力系统就会加速,反之就会减速。对应的就是频率的上升或下降。由此而来,电力系统运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持频率稳定。答案是安装自动发电控制(AGC)系统。AGC主要负责的是自动调整发电机出力(输出功率),以适应系统变化导致的功率不平衡。这种调整相对整个系统的容量来说是微小的。系统中参加AGC的发电机并不是很多,一般占系统发电容量的5%左右。这些机组需要安装特殊的控制设备。
有了前面说的这几样,电力系统运行好象差不多了。
话音刚落,那边的调度员马上就站起来了:“系统电压好象有点儿低了?”
“是吗?我看看,”我敬畏地回答着,一边盘算着:“这几个母线的电压还都在525kV左右,暂时问题不大,我还是先歇歇吧。”
“还不能放松,”老板看出了我的心思,“刚得到通知有两条线路有故障要检修,还有一个电厂要停运,赶紧给我算一算潮流,看看到时候电压还能不能维持,其它线路有没有过载。对了,再算一算如果到时候葛洲坝直流突然间断了,会怎么样?”
上面这段对话当然不是真实的场景,但从这里引出来的却是每一个电力系统工程师 每天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如何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电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除了计划的检修停运以外,每天都有大量的意外的故障导致一些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当这些故障发生时,系统的平衡会遭到瞬间的破坏。当重大故障发生时,AGC受调节能力和响应速度的限制可能已经无法保证系统频率(有时侯AGC在故障发生时会对系统失稳推波助澜),同时,系统的电压也可能会显著下降。一些设备自身的保护装置可能会被触发,把受保护设备从系统中隔离,从而进一步加剧系统的不平衡。不知不觉中,系统已经在崩溃的边缘。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极端的控制措施,比如,断开发电机或负荷。属于断臂求生。
在学术领域,电力系统稳定是另一个最庞大的电力系统分支学科。电力系统早期,主要是基于潮流计算和热稳定极限的静态稳定。到60、70年代,一些从阿波罗航天计划退下来的研究人员转入电力系统,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动态稳定研究中的应用。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力系统稳定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研究者们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数学方法和控制理论,催生了一大批IEEE Fellow和工程院院士。研究范围覆盖了次暂态、暂态稳定、小干扰稳定和电压稳定等等。这期间,还夹杂着很多Fellow、院士们的恩怨情仇,有空可以小小八卦一下。
这股研究热潮到上个世纪末期突然沉寂了。大家发现电力系统实在是太复杂,竟然没有一个方法能在实际运行中放心地使用,于是人们都累了。但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新的数据采集和电网监视设备的推广,近年来不同国家都开始尝试把原有的一些稳定性研究成果和高性能计算结合起来,试图推进电力系统在线稳定评估和控制的应用。
前面讲的内容给出了传统电力系统运行的一个大致轮廓。基本上,需要做的是维持功率平衡、维持系统稳定、尽量降低成本。近十年来,这个轮廓发生了些变化。这一切都源于电力市场改革的兴起。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的推手是各国政府及其经济顾问。可以说是经济学家主导了这场电力系统的变革。变革是如此之快,对于我这样的传统电力工程师来说,似乎有些跟不上形势。但不管怎样,现在讲电力系统就不能不讲电力市场,我在后面也会硬着头皮讲一讲,以一个电力工程师的立场。
以上几个方面我会试着逐一“漫谈”。除此之外,还准备谈一谈电力系统运行必不可少的SCADA/EMS系统,与系统运行相辅相成的系统规划和可靠性评估,当前火爆的新能源及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最后还想争取关心一下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配电系统。各个话题之间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哪盘菜好了就先端上来。如果大家发现哪盘菜不合胃口,尽管提出来。如果自己做不好,我还可以请大厨帮忙。或者干脆哪个河友上来掌勺也可以。
本节最后,补充说明一下前面出现的几个专业词汇,以供非专业内朋友参考。
母线:英文对应词汇BUS(好象越来越糊涂了?)。是一般安装在变电站内、呈偏平状的导电体,可以连接多条输电线路,是电流的集散地。曾用名:汇流排。
潮流:英文对应词汇Power Flow 或者Load Flow (有个河友用这个ID,一看就是搞电力系统的,但不知道是搞哪个方向的)。指在电力网络中流动的电流或功率。
写到这里,看到长街看海河友(也是电力系统的专家)提醒我别忘了发电的问题。具体的发电设备我不是很熟悉,所以这个问题也许不会单独谈。但发电的内容会穿插在不同章节里,例如在机组组合、电力市场和新能源等部分。

reply quote:

点看全图
典型的长链式结构(河友们给推荐个存储空间放这个图吧!),扁担打断了,再好的棒棒儿也没办法F
要我来作的话,先往龙潭峨眉中寮嘉民、龙崎的架空母线上撒把石墨丝,这个345kV的网就废了。F
再把几个大城市周边重要电厂火一灭,全黑也就差不多了。百万以上的,像北部的协和林口大潭,中部的通宵、台中、彰工、麦寮,南部的兴达南部大林,西部的和平,一个都不能少喽!F
核一、核二、核三?那可不能随便动,不过可以动送出关键点,比如核一、核二送出汇集的这个开关站深美,如果想加速台北黑暗过程的话,板桥也应该考虑。至于核三,网都没了,还发什么啊!F

电力系统的优化目标就是“维持功率平衡、维持系统稳定、尽量降低成本”

抽象来看,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稳定域,只要系统状态点离开稳定域边界足够的距离,就不会失去稳定。足够是指面对任何可能扰动都能恢复稳定状态。注意这里的可能,如果这个系统在设计制造的时候(上帝造地球、造人,人造电力系统)都没有想到过应对某一些可能的话,我们又怎么能在这类可能发生时去苛责那个系统呢?

搞电力系统久了的人,特别是搞运行的,容易得的职业病就是“谨慎”,反复检查,复诵制度,工作票制度,监护人制度,术语要规范…………文档一大堆,精神紧绷绷…………

主要想谈一谈电力系统中不用类型的优化问题(从目的、约束等方面分)的基本模型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您想优化的大系统,现在只存在于理论中,市场化改革之后,基本上电厂与电网已经分家了,走的快的电网里面的输配调也已经分家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来推动,这种大系统的优化是无法实现的

AMI和SMART METERING

MCC,VFD - 偶遇到的客户越来越多倾向于VFD马达,究竟能省多少电费,我还没研究过.听到一种说法,这与用户和电力公司签定的合同有关.考虑到1800RPM VS 3600RPM的启动转速,马达的实际启动扭距增加了不少,有时候frame size会上升一档.

60年代是控制理论突飞猛进的年代,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一结合,很多经典控制的难题都放到新的显微镜下迎刃而解,更多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控制理论的数学化一直到80年代末还如火如荼,然后突然降温,因为人们发现:越是急于寻找包医百病的青霉素,越是多的抗药性开始出现。当然,这和现实生活中抗药性不一样,真的抗药性是对药的反应,而“先进控制理论”的抗药性是越来越多的数学假定。

点击关闭

什么是无功功率?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但却总是得不到答案。有几次,感到似乎明白了一些,但当再仔细想想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糊涂的。渐渐地,我知道了,在电力系统工作多久,这个问题就会困扰我多久。
一直在琢磨着是先写经济调度还是先写稳定性,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虽然积累了一些资料,但并没有仔细的整理过。真正要写了,发现即使是其中一些曾做得很熟的东西,写起来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正发愁呢,看到了无功给晨枫兄带来的恶梦,心生一计。先对晨大和各位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们说一声:你们并不孤单。
再说我的打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无功功率,又曾参加过一个公司内部的关于无功功率的讨论会,感觉不错,很糊涂。我打算以此为基础,和大家探讨一下无功的问题。这一章的宗旨是让糊涂的人依旧糊涂,把明白的人讲糊涂。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无功功率?先看看它的英文名字:Reactive Power。与其对应的是有功功率:Active Power 或者Real Power。有点儿奇怪,是不是?为什么无功功率不叫Unreal Power什么的?先别管那些,让我们看看基本的公式吧。
在前面一章中,提到过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视在功率是一个复数:S=P+jQ。复数的实部是有功,虚部是无功(所以也有人叫它虚功)。对于一个纯电阻的系统(比如说直流系统),S=P=V*I,其中V是电压,I是电流,所有量都是实数。在交流系统里,S=V*I';,现在所有量都是复数了,例如,电流可以表示成I = a+jb。I'是I的共轭,等于a-jb。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把不同的能源转换成电能,向系统输出有功功率(有功功率乘以时间就是电能),有功功率通过输电线路送向千家万户。这个转换和传输的过程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简单地说,无功功率是交流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产生和传输的伴生品。稍微深入一些,可以说电力系统是个大的电磁场,有功功率在电磁场中产生并通过电磁场传输,无功功率是电磁转换中出现的一个电气量,只要这个电磁场存在,就会有无功。可见,虽然我们并不直接使用无功,但无功与有功是息息相关的。说到这里,我就无法再深入了,那需要精通电磁场的知识。如果再多说一点,我想强调一下,电能是通过环绕着输电线路的电磁场传输的,而不是输电线路本身。
对电力工程师来说,局面没有这么复杂,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一样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发电机不仅输出有功功率,也输出无功功率(有功出力、无功出力);输电线路本身具有分布式的对地电容,也会产生无功;分布于系统各电压等级的并联电容器也在向系统输出着无功。经验告诉我们,当某个母线上向系统输出的无功增加时,母线的电压会升高,反之,电压就会降低。电力工程师正式利用了这个无功和电压的关系进行系统电压控制。我们还被告知,在系统里输送无功会带来不必要的有功损耗和电压降低,所以要尽可能地实现无功就地平衡。
可见,很多时候,理论虽然很复杂,但具体的工程应用就很简单。工程和理论的距离。如果用无功功率来衡量的话,就是明白和糊涂的距离。很远,也可能很近。
那我们就再来简略地看看理论方面。不是从电磁场,而是从交流电路的角度。(友情提示:如果你觉得已经明白了并且不想再糊涂,可以不看下面的内容。但你也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LRC电路,如图1所示。R是电阻,L是电感,C是电容,带圆圈的V是一个交流电源,最大电压是Vmax.。

点看全图
图1 LRC电路

在某一时刻t,瞬时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可以表示为: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希腊字母θ表示的是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角。上面功率公式中右边的第一部分就是瞬时有功功率,第二部分是瞬时无功功率。图2给出了功率相对于时间的变化曲线。

点看全图
从图2可以看到有功功率的波形围绕着某一个平均值振荡,而无功功率则围绕着横轴振荡,也就是说其平均值是0。从平均值意义上说,无功功率从来就没有被产生过。
暂时跳回到本文的开头,在一般的电力系统计算中,可以把视在功率进一步展开,写成 S = P+jQ = VIcos(θ)+jVIsin(θ);P=VIcos(θ),Q=VIsin(θ)。其中V和I分别是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电压和电流有类似图2的波形,为简单起见,请把有效值理解为一个周期内的某种平均值),θ是前面出现过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角差。

这里的P=VIcos(θ)正好是图2中的有功功率的平均值。但Q=VIsin(θ)是什么呢?前面已经说了无功功率的平均值是0,所以不可能是平均值。实际上这个Q是图2中瞬时无功功率的最大值。看出问题没有?
在继续讨论之前,先做个小结。电力系统中常用的有功功率表达式,其物理意义是瞬时有功的平均值;无功的表达式是瞬时无功的最大值。这两个表达式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各种计算,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接着讨论一下功率的损耗。电能在电力网络中传输,就会有损耗。图3是个简单的电力系统,一台发电机(最左边)、一条线路、一个负荷(最右边的箭头所示),中间是线路。

点看全图 

图3 简单的电力系统

电流流过导线时产生热量,这就是有功功率的损耗。在负荷侧的有功功率平均值比发电机侧的要小。类似地,对于图3所示的简单电力系统,负荷侧的无功也可能比发电侧的无功小,这就是电力系统里常说的无功损耗。我们已经知道无功功率的平均值永远是零,不能减少了。那么无功损耗是什么呢?再回到无功的表达式Q= VIsin(θ),假设电流和相位角不变,当负荷侧电压比发电侧电压低时,这样计算出来的无功功率就会减小。线路上的无功损耗实际上是电压幅值的降低。图 4演示了线路两侧电压或无功功率的变化。发电机侧对应左边的波型。

点看全图
图4 无功功率/电压损耗

总结一下。有功功率(实际上是电能)在电力系统中生产、传输、损耗。无功功率从来没有被生产、没有被传输、没有被损耗。但无功不是无用功,也不是为了计算方便引入的虚拟量。在交流电力系统中,它伴随着有功功率的生产和传输,它存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角落,只不过它的平均值是零。
明白了没有?没关系,如果只是对电力系统感兴趣,只需要记住本文中间那部分关于电力系统里无功功率的叙述就可以了。
最后,集中说几句关于众位河友在第二篇“电力系统运行的轮廓”后面提出的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闲看蚂蚁上树谈电力系统发展,上得树来,站得高看得远,提出了建设新一代电力系统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发展方向。目前,有关的研究热点包括微网络、分布发电、电能存储等。一如既往提到的智能电表的问题,以及路人提到的使用高效电动机的问题,我都不太懂,不能乱讲。但这两个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关系到如何高效利用能源。希望能有相关专业的河友出来给介绍一下。
本文后半部分的主要参考文献:R. Fetea and A. Petroianu, “Reactive Power: A Strange Concept”。可以从Google上搜索到。

一个一个来说 先讲reactive[长街看海 于:2008-05-16 06:34:54
从电路理论来讲,负荷有两种性质,阻性resistance和抗性reactance,前者消耗能量(类比于摩擦力),后者吞吐能量(类比于弹力)。
纯阻性电路的U I P波形曲线,电源输出的功率最多只是被阻碍为零。
点看全图
纯抗性电路的U I P波形曲线,电源输出的功率能量居然还被负荷给全数奉还了(见P在时间轴下面的负半波)。
点看全图
现在看看这两个图,想想re-和act-两个词根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管reactance叫“抗”了。
凡事都是先有了基本物质,才会考虑加工处理。电学也是一样,先测出了电压、电流的值,才会想到如何处理这些值,当先贤们用乘法得出一个值时,只用 power表示,是因为那时只有直流电(老天爷用几块云彩摩擦摩擦得到了闪电,凡人照猫画虎也找来几块东西摩擦出点电荷来用电瓶装起来,这就是最早的人造电源。放风筝的那位找不到足够大的电瓶,错失了和老天爷进行电学实验交流的宝贵机会F)。
直流电的功率,只跟阻性有关,和抗性无关,所以当时没人想什么瑞呀啊呀的。后来开始琢磨交流电的时候,因为乘积叫power,为了给reactance上的乘积加个定语,大家想到了reactive这个形容词。
再到后来,觉得resistance上的power也应该加个定语,这样才算对仗工整。于是大家从reactive想到了active,据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电阻上被消耗的电能是以大家都能感受到的热和光体现的,而化学上管能很容易发热发光的一些物质特性也叫active。就这样active凭借自身的努力和reactive的帮忙,击败了ture,在resistance教堂里牵上了power的手。
到此洋文配齐了,再往后流传到东亚。夫子们根据re这个词根和那个是否显性体现的特性,定下了“有功”、“无功”两个词,再往后就是莘莘学子如晨枫当年在犯晕了。

点看全图

水波类比电波,有用功率就是行波,无功功率就是驻波。所以,无功概率虽然不传播功率,但还是占用典型输电能力的。相反,用纯电容电感来理解无功功率会给人以不产生热能的印象。
P=I×V。当电流与电压有位相差时,就有电压和电流流向相反,或正负号相反的时候,使得电压和电流的乘积-也就是功率-是负值。如果功率有负有正,对时间平均位零,那么就是无功功率。但电流依然会通过电线的电阻产生热能。
减少无功功率的关键之一是匹配。既负载要与电源匹配。如果电网供电多于负载,有些能量无法消耗,只能回流,所以变成驻波或无功功率。这就是电网必须有水利发电和火力发电配置的原因。水利发电是靠天吃饭,有时要顾及农业用水问题,比如要蓄水,不能大量放水,这样就限制了发电的自由控制程度。火力发电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减少或增加发电量弥补水利发电发电量的柔性,但是,火力发电再少也不能把炉子灭了,所以,我们看到大都市昼夜灯火通明,是因为晚上工厂停机了,电网还有过多的电必须用掉,就美化一下城市吧。

不太同意[圣V 于:2008-05-17 05:00:09
有点不太同意对发电与负荷匹配的解释
对于负荷与发电匹配,似乎不关无功的事。大型机组都有一定的最优运行点,电网供电多于负荷以后,这部分不会造成无功的增加,而会造成频率的上升。因此需要监控频率来调节负荷与发电的平衡。而火力与水电的匹配,涉及到一个
1、机组的反应速度。火电机组起动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水电机组只需要几分钟即可,所以火电机组承担平均负荷,而水电机组承担调节高峰时段多余的负荷。而到了低谷时段的时候,有的水电厂可以把水抽回来,以吸收火电厂不能减低的出力。
2、既然水电厂如此迅速,要火电厂又有何用呢?还污染环境。这一点,正如楼上所说,水电厂靠天吃饭。到了冬季枯水季节,水电厂的发电能力就大打折扣了(水库一般要保持一定的水位)。所以这时需要火电厂来撑起大梁.

现在火电机组调峰30-50%很正常[长街看海 于:2008-05-17 10:46:13
单个机组也许慢点儿,大家一起调效果就好多了。
调度给电厂的日计划曲线绝大多数都是调峰的。

我们可以用FDTD来算电场磁场进行模拟。也可以用传输线矩阵法来算电压电流进行模拟。两者已被证明是等效的。

从检修到运行,从线路施工到用电,都有接触。

纯电容、电感只能充放电,不消耗功率。
无功电流就是负载中纯电容、电感的充放电电流。(说它是功率只是为了计算方便)
这充放电电流不被消耗,只在供电线路中来回流动。供电线路是有电阻的,这充放电电流会有一部分消耗在供电线路的电阻上,这就造成了额外的电压降,降低了负载端的电压。供电线路的最大承流能力是有限的,有了无功电流也就降低了有功电流的承流能力。无功电流也要从发电机输出(输入),也就降低了发电机输出有功电流的能力。
电网负载中以电感为主(电动机、变压器),主要是由电感充放电产生的无功电流。在电感负载端并接适当的电容,因为电感与电容的充放电电流刚好相反,这就使无功电流只在电感与临近的电容间流动,不流到电网上去,这就是电容补偿,提高了电网的功率因素。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无功确实就是在电容与电感之间传递的,而不实际用来做功的功率。但在现代电力系统中,越来越多的可控硅,晶闸管,IGBT的应用,电流电压不再是连续的了,这时无功的解释可能又要改一下了。

而是直接转化掉的功率和储存(可正可负)在电网运行体系里某个地方的功率。直接用掉好办,储存就麻烦了,电网本来只是为了送电的,不是储存电能的。因此无功太多,电网就受不了。
就像橡胶水管,通过它流出来的是有功水,在管子里呆着的就是无功水。水压加大,管子膨胀,留下来的水多了,就是产生了正的无功水,水压下降,管子收缩,水多留出来一些,这是负的无功水。
所以无功不可以无限地大上去,否则系统就要被水(或电能)胀破了。

美国人评估的中国17项值得关注的科技成就与计划zz from cchere

http://www.uscc.gov/researchpapers/2005/05_04_21_technological_progress.pdf

这篇报告收集了大量中国2003至2005年的科技新进展,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99年的中国科技竞争力报告提出了质疑。报告认为, NSF1999年的报告对中国的科技评价设定指标有偏见,如着重考虑专利数,从而对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作出了较低的评价。报告认为,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有了新的发展,需要重新评估,并探讨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大国的可能性。
报告重点列出了17项他认为值得关注的中国科技的成就与计划。其中有两项是与日本合作的计划,列出来显得非常奇怪。但是另外15项大致能覆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的成就以及未来一些宏伟计划。http://www.cchere.net/article/415814
从这些项目取得的成果来看,90年代末中国开始加大科技投入。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政府财力的急剧扩张,科技资金投入更是超常规发展,取得的成果明显比改革开放前期要好得多。如果把毛泽东时代的科技成就列出来,似乎也就是这个样子,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人们对改革开放时代科技成就反而不如毛泽东时代的质疑。因此可以期待中国政府的超常规科技投入取得更大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果大多数是2003-2005年出来的,也许预示着科技成果收获期的来临。
下文列出这17项科技成果与计划。Pillsbury的原文并非如此,我根据其意补充中文资料方便读者理解。Pillsbury主要是从中方的英文媒体(如china daily,新华社)中收集信息,从日本媒体收集的两个就不伦不类。他关注的是新进展,杂交水稻银河巨型机之类的老成就没有涉及。
1.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建新厂扩产一倍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为主发起人投资组建的高技术公司。是“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新松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高技术企业,致力于中国机器人及自动化前沿技术的研制、开发与产业应用。公司的主要服务领域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及装备、自动化成套技术及装备、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及装备,形成公司三大主导产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公司还相继开发生产了无菌包装机、磁粉压铸机、恒流源、智能卡接口设备等多种自动化技术集成较高的特种装备产品。这些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质量保证体系连续多年顺利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的审核认证。
新松总经理曲道奎2005年4月5日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在沈阳的新厂将使公司产能扩增一倍至2000台制造设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主导地位。
2. 七个大天文科学工程
人民日报2005年5月17日消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全力推进7个大天文科学工程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艾国祥在《2005科学发展报告》中撰文,介绍了我国天文学研究最新进展和发展目标。据他介绍,国家天文台正在全力推进7个大天文科学工程建设。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天文台在重大天文设备建设方面,将完成LAMOST、SST、FAST和月球探测卫星四大国家级和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大科学工程,使中国的天文高技术领域进入中等发达状态。另外三大工程是,国家天文台也将全力推进云南丽江高美古2.4米望远镜、云南抚仙湖1米红外太阳塔建设,开展青藏高原选址计划。
LAMOST,即“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目前正在建造中。这将是一架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被称为可以同时监测 4000个天体的“巨眼”,它将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这一望远镜将被安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并作为国家设备向国外开放。
SST,即“空间太阳望远镜”,将是我国发射到太空中的第一个空间望远镜。从地面上观测天体总要受到很多限制。SST被送到太阳同步圆形轨道,摆脱了大气层的干扰,就可以“全天候”工作,边拍照边向地面传输数据。
FAST,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科学家形象地形容为山谷中的“天眼”,科学家希望它能接收到来自某种“地外文明”发出的信号。射电望远镜不同于光学望远镜,它通过接收来自宇宙中的电波信号来获取并分析各种信息。我国科学家计划在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建造的FAST,将是一个能“塞满”整个山谷的、接收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月球探测将成为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现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在月球探测工程中,中国国家天文台将和其他研究单位合作,承担科学目标制定、有效载荷研制、深空测控配合及地面应用与科学研究系统的任务。中国的月球探测项目是一个开发性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和科研项目都谋求广泛的国际合作。
另外几项大工程主要有:青藏高原选址计划、在高美古建立接近国际水平的优秀天文台址、在抚仙湖这里将建设一座1米口径红外真空太阳塔,观测范围覆盖从0.3微米到2.5微米光谱区。它将是21世纪初我国太阳物理的主要观测设备之一。
艾国祥认为,天文学所具有的科学前沿、高技术源头和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等特征,正使之在发达国家中受到更多的重视,对天文学的投入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中国,现代天文学也是国家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核工业--球床实验反应堆(Pebble-bed Reactor)技术
从2005至2015年十年内,中国要兴建百万千瓦核电站30座。
金融时报报导山东将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商用的球床模式高温气冷堆(PBMR)项目,由清华大学提供技术支持。
清华大学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是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于1995年开始建设的,2000年12月达到临界,2003 年1月达到满功率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座球床实验反应堆(Pebble-bed Reactor)。这种反应堆具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用途广等突出优点,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之一。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以“中国的高温反应堆――第一个固有安全的第四代核能系统”为封面标题刊登了中国在这方面工作成就的学术论文。
中国电力巨头华能集团说,这个195兆瓦的气冷堆电厂将在5年后开始发电。
4. 上海的每少1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2003年12月15日消息,中国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快,世界第三的10万亿次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将在京签约协议,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成为我国国家网格最大的主节点机。
据悉,曙光4000A峰值运算速度位列国内地一,世界第三。除CPU以外的软硬件均为我国自行研发,它采用了2000多颗64位AMD Opteron 处理器,是我国首台兼容32位应用的64位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在主板、软件、监控、管理、面向网格的使能技术、网格零件等十个自主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据透露,曙光4000A的研发成功使中国成为除美国、日本外第三个能制造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作为列入国家863计划的内容,曙光 4000A实现的在核心级技术研发层面上的突破,将使我国有能力在2004年为我国科研、教育、政府、国防、安全、工业界批量提供商品化的万亿次到20万亿次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装备。
2004年11月16日消息,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出席了上海10万亿次/秒超级计算系统开通仪式。
5. 相当于Pentium III的完全自主开发的国产CPU龙芯二号
龙芯的消息相当多,其意义不需要再说。
6. 用于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免疫芯片技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 Vol.24 No.8 P.99-104)中的论文摘要:
“免疫芯片是指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的高密度抗原或抗体微点阵,是继基因芯片之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在检测大分子物质葡萄球菌肠毒素(SE)时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时将SEA、SEB、SEC加入反应池中,反应后清洗掉未结合的SE,再加入相应的标记抗体,形成固定抗体-待测物-标记抗体的夹心式结构.对影响免疫芯片检测效果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按优化后的条件进行SEA、SEB、SEC的检测,结果表明荧光信号强度随待测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高于一定值时,荧光信号强度趋于一定值,本法最低可检测0.01μg/ml的SEA和SEB及0.1μg/ml的SEC. 将此项技术应用于环境和食品中污染物检测领域,将会使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7. 台积电将在大陆成立设计服务中心
台积电位于上海松江的晶圆十厂成立至今已逾一年半,最近台积十厂将成立设计服务中心,规模将近40人,成为台积电在台湾以外的直属或转投资晶圆厂中,第一处拥有设计服务部门的厂区。台积电上海总经理赵应诚指出,祖国大陆IC设计产业发展历程与台湾不同,早年台湾IC设计多半环绕着PC产业起来,因PC系统属于开放架构,各IC设计厂商遵循已有的标准规格设计产品,再于应用及成本各自取胜。但在祖国大陆IC设计产业,却由消费电子产品及通讯、电信等产品领域主导,每项产品类别都有两三种规格标准在各自发展,不只IC设计业者,包括晶圆代工厂都需与系统厂更紧密合作。为了推展服务祖国大陆地区业务,在设计服务的规模与能量都需加强,因此成立设计服务中心。台积电上海厂新成立的设计服务中心,功能与总部设计部门一致,包括提供矽智财、元件资料库及积体电路设计软件,以协助解决客户在产品设计时面临的种种问题。此外,该中心还提供光罩制造、晶圆共乘等服务,以降低客户的产品设计成本,加速产品上市日程。
8. 细胞克隆技术―世界第一头克隆水牛
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17日凌晨4时15分在广西大学863计划良种牛南方繁殖中心诞生。18日,记者在繁殖中心看到,小水牛和它12岁的母亲状况良好。
17日凌晨3时,繁殖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头母牛开始出现分娩症状。4时许,母牛开始破水,经过工作人员的助产,15分钟后,母牛顺利产下小牛。
这头克隆水牛体重23公斤,体斜长86厘米、体高62.5厘米。此次诞生的克隆水牛是世界首例成活的体细胞克隆水牛,也是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
克隆水牛课题由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繁殖研究所研究员石德顺博士主持。这项课题是国家863计划“生物反应器”“十五”重大专项课题之一――“动物转基因克隆平台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资助经费总额240万元。
据课题组成员陆凤花介绍,课题组研究人员将一头广西本地的成年母牛的卵巢颗粒细胞进行克隆,于2004年4月10日,将这枚克隆囊胚和一枚冷冻的良种公牛克隆囊胚同时移植到一头12岁的母牛体内。经过348天的孕期,母牛顺利生产。
据石德顺介绍,此例体细胞克隆水牛的实验成功,对广西的牛种改良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对高产水奶牛进行复制,加速其繁殖,促进广西水奶牛养殖的发展;运用此项技术采集国外优良牛品种,可以大大降低引进费用;利用这项技术对广西现有的水牛品种的繁殖性能、产奶性能等进行改良,可以培育出适应当地条件的高产水奶牛。
9. 2020年前发射100多颗卫星
北京青年报2004年12月9日消息,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100多颗卫星,它们将和其他国家卫星一起织成一张“天网”―――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对地球进行监测。这是昨天记者从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上获悉的消息。
昨天,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中方有关人士表示,我国在2020年前发射100多颗卫星,涉及国土资源、测绘、水利、森林、农业和城市建设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们不仅将形成我国自己的对地观测网,还将和其他国家的对地观测平台一起,组成全球对地观测系统。
据介绍,对地球的系统观测,包括对大气圈、水圈和陆地圈的观测,以及对矿产资源、水资源、生态系统和各种灾害的观测。在今年4月举行的国际对地观测第二次部长级高峰会议上,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6个国际组织正式批准了“国际对地观测10年实施计划框架文件”,提出建立全球分布式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对地观测系统通过整合各国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火箭、飞机、地面遥感车等多个观测地球的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编造一张“疏而不漏”的“天网”,实现对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等多个角落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为政府和公众有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决策与认识提供完整的科学依据。
10. 光交换通信技术―一万倍的数据
中文媒体似乎无报导。日本方面消息,富士通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将合作开发宽带网络的下一代光通信技术。
这种新技术是包交换的变种,包的数据量比一般的包多1000至10000倍。富士通预计2008年可以开发出实用的产品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合作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这是第一次有外国公司参与到光通信领域的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来。
11. 中国小卫星技术的重要突破
中新社上海5月18日电 有科技“国家队”之称的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未来星地通信技术发展需求,瞄准现代小卫星研制领域,建立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及该院微小卫星联合重点实验室。
这个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及联合重点实验室均设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内,其业务部部长杨龙根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继成功研制并发射运行“创新一号”卫星后,该中心正在进行第二颗“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目前研制顺利。
杨龙根称,二00三年十月发射的“创新一号”是中国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的首颗一百公斤以下现代小卫星,它具有非常好的通信能力,技术达到同类卫星的国际先进水平。该星现已超期服役七个月且运行良好,预计再继续运行一年也没有问题。
而正在研制的第二颗“创新一号”卫星在功能、性能上将有大幅提高,它将推动建立一个微小卫星研发平台,使中国现代小卫星发展由目前的技术试验型步入应用型阶段。
他说,卫星发展有大和小两个方向,大卫星功能全、性能好但代价高、风险大,而小卫星虽然功能相对单一,但并非大卫星的简单缩小,而具有性能强、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容易形成产业,同时,现代小卫星可在太空组合进行编队运行,能大幅度提高卫星应用效益。
与大卫星形成互补的小卫星目前在国际上方兴未艾,发展趋势越来越快,现代小卫星的地位今后只会提高,不会降低。据统计,一九九五年至二000年全球共发射一千多颗卫星,其中小卫星占百分之十七,而且后期越来越多。
按卫星重量,现代小卫星一般分为五类:三百公斤至一百公斤为小卫星、一百公斤至四十公斤为微小卫星、四十公斤至十公斤为微卫星、十公斤至一公斤为皮卫星、一公斤以下为纳卫星。杨龙根称,除“创新一号”和第二颗“创新一号”卫星,中科院微小工程中心已做出皮卫星样星,正在对四十公斤左右的微小卫星开展论证,纳卫星则在考虑之中。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齐鸣研究员表示,研制和发展现代小卫星,一方面能发挥中科院的技术储备优势,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发展。
12. 纳米技术的新进展,与日本合作的三个例子
(1) 日本方面2005年2月22日消息,日本的伊藤忠商社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纳米技术。
(2) 2004年11月9日,清华大学与日本国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签定三年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包括通信技术,纳米技术。
(3) 日本公司精工仪器(SII)的子公司“SII纳米科技”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分支机构。
13. 新一代大推力火箭技术
北京2004年9月21日电  9月15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为保证探月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将用8年左右的时间研制新一代大运力运载火箭,新火箭的推力将达到1000吨。栾恩杰是在“2004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栾恩杰说,目前我国低轨运输能力是不错的,在400公里的高度范围,我国现有的运载火箭――长二捆系列已经达到了9.2吨至9.5吨的水平;在同步转移轨道,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已经达到了5.1吨,这些都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还是不能满足我国探月工程的需要。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但是对上去设备的回收,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不够,能送上去但是回不来,所以这就带来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在组建一个新的运载火箭系列,可望在今年立项,我们将用8年左右的时间拿出新一代运载火箭。
14. 中国与欧盟就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面合作
新京报2004年10月10日报导,中国科学技术部和欧盟委员会昨日下午在北京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中国由此成为参加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并成为伽利略联合执行体中与欧盟成员国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一员。
中欧官员称,该合作协议确定了中国参加伽利略计划管理,参加伽利略计划开发阶段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项目、提供资金等一系列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安排。协议的签署为中国参加伽利略计划制定了一个合法的、可操作的框架,标志着中欧伽利略计划的合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伽利略计划是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欧洲民用卫星导航计划,旨在建立欧洲自主、独立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与国际上现有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相比,具有更佳的覆盖率和更高的精度、可靠性。该系统将启用30颗导航卫星及相关地面设施,总投资约35亿欧元,预计在2008年部署完成。
15. 新华社所列的中国航天科技成果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第三个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多年来共发射约70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超过90%
16. 粒子加速器的合作研究
全球顶尖科学家们正在选定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的建造方案。中国科学家们为此作出了贡献,中科院高能所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已经运行了15年。在北京的会议上,委员会们推荐把超导技术加到拟议的国际直线对撞机中去。
17. 中国建造世界上第一个IPV6网络
南方网2005年1月14日讯 2005年伊始,中国的IPv6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就捷报频传。前几日,由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共同发布的下一代互联网规划的出台,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规划中,明确指出将重点支持我国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自身的世界竞争力,支持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日前又有消息说,我国通信界领导企业华为、港湾以及烽火网络的产品顺利通过了 “IPv6全球标识行动”的严格测试,获得了标志着下一代互联网的“IPv6 Ready”标识。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先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写信祝贺并称:“随着中兴、华为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获得IPv6全球标识认证,中国通信企业将集体步入了下一代互联网第一阵营,并在全球处于领跑地位。”
“IPv6全球标识行动”(IPv6 Ready)是由“全球IPv6论坛”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目前唯一为业界所广泛认可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认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思科、Intel、微软、IBM、三星、日立、惠普、爱立信等知名厂商均已参加并通过认证。“IPv6全球标识行动”已经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业界的事实上的一项通行标准。我国厂商的此次获得认证,无疑对我国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具有极大的意义。
另悉,将于今年4月在京召开的第四届“全球IPv6高峰论坛”,也将首次在中国设立针对“IPv6 Ready”的专门展区,展示全球获得这一标识的产品和应用。届时,包括此次获得认证的众多中国企业,将与其他国际厂商产品共同展出、同台竞技,并作为 “中国IPv6演示示范网络”(IPv6 ShowNet)的一大亮点推出。
通过“IPv6全球标识行动认证”的产品将搭建成实现互操作性的演示网络。演示内容既涉及主机、路由器、操作系统、终端等产品,同时也将展示各种有趣的未来应用和信息家电、视频监控等。

近日业界传出运算速度超过百万亿次的曙光5000即将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消息,记者目前了解到了曙光5000的一些主要的产品技术参数,这几个主要几个参数相信已经足以再次震惊业界!同时曙光公司表示5000的全部技术参数也将不日全部公开,就曙光5000产品本身角度来讲可以用“三高一低”来形容。

1、超高运算速度:200万亿次

此次推出并交付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将超过百万亿次(设计性能230万亿次,交付使用200万亿次), Linpack值将达到160万亿次,这个速度将足以让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再次跻身目前超级计算机世界前十(之前曙光4000以11万亿的速度曾经寄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是目前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最好成绩)。

2、超高系统效率:70%以上

曙光5000的系统使用效率将达到70%以上,Linpack值将达到160万亿次,这也是曙光5000值得称道的一点,另外计算节点16核 SMP,胖节点达到32核SMP,单核心可用内存高达128G,实现了单节点内的多路并行也都是业界领先,这些都保证的曙光5000的超高的计算效能。

3、高密度:单节点4路16核刀片

此次推出的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首次采用了4路16核的高密度刀片系统,首次采用了单机箱40颗CPU的高密度机箱设计,这些设计也成就了曙光5000最高密度高性能计算机的称号,这对于高性能计算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讲可以是意义非凡。

4、低功耗:230万亿次峰值功率700KW

此次推出的曙光5000由于采用了超高密度的刀片服务器作为计算节点,以及先进的水冷散热系统,可以让曙光5000这个巨无霸的在峰值运算时,耗电量控制在超低的700KW,而机房内的空调系统不用承担他多的负担,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很好的表现。

自主创新成就国产精品

曙光公司是以国家“863”计划重大成果为基础的服务器厂商,经过多年的发展,曙光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服务器产品研发、应用经验,并在天津建成了曙光产业基地,实现了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生产,构建了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服务器产链。同时,公司还构建了国内唯一的高性能计算机用户体验中心和可靠性测试中心,为百万亿次计算机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程技术和产品技术支撑。

在服务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形成产品差异化,才能构建竞争优势。中国只有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不断开发自己的高性能计算产品,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沦为西方国家低性能计算产品的高价倾销地。在百万亿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中,曙光公司坚持一贯的自主创新战略,将多年的产品研发应用经验与科学创新精神相结合,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百万亿次计算机。

据曙光公司技术人员介绍,百万亿次计算机所面临的技术瓶颈要比十万亿次计算机更多、更难解决,其绝对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就可获得,而是要从体系结构、处理器、互联芯片到组装工艺都有重大创新,甚至到每一条连接线路都要经过反复的论证。

具体到曙光5000,就是必须要解决一系列的世界级高性能计算机研发难题。比如,上千个客户端如何在多用户并发访问模式下保持稳定的I/O性能;面对众多核心,操作系统如何容忍单个处理器故障,怎样支持节点之间的隔离;如何改造现有算法,并利用并行编译技术使应用与百万亿次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相适应,以达到近万个处理器的可扩展性等等,这些都是国际学术界和企业所共同面对的难点,而现在通过曙光众多技术工程师的共同努力这些技术难点已经一一突破,迎来了曙光5000的诞生。

earthquake technical data-building-civil engineering - 12zz from cchere

一,从设计说起[别处 于:2008-05-21 14:50:06
从很早的一段时期开始,商品房的风水成为是许多置业者关注的焦点,然而汶川之后,大约抗震设计会摆在大家关注的首位。
据在国内做结构设计的老同学说明,抗震设计会考虑城市所在的地震带,提出目标抗震等级,按照多少年一遇的烈度来做参考,(注: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与震级不同。本次汶川地震的震级是里氏8级,而最高烈度达到了11度)。据说从未发生过规模地震的长三角地区的建筑要求的是6级烈度,也就是无需作加强抗震处理。(长三角多发台风,更多是要考虑最大风载 wind load )
但是仅仅用烈度来衡量是不够的,房屋的倒塌程度毕竟不是能直接换算成工程参数的。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 地震动加速度 伽(厘米/秒/秒)。
下面是台湾的烈度表:(其震度应该等同于大陆的烈度)
震度分級   地   人的感受   屋內情形   屋外情形

0   無   0.8gal以下   以無感覺       
1   微震   0.8-2.5gal以下   人靜止時可感覺微小搖晃。       
2   輕震   2.5-8.0gal以下   大多數的人可感到搖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會醒來。   電燈等懸掛物有小搖晃。   靜止的汽車輕輕搖晃,類似卡片經過,但歷時很短。
3   弱震   8-25gal以下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搖晃,有的人會有恐懼感。   房屋震動,碗盤門窗發出聲音,懸掛物搖擺。   靜止的汽車明顯搖動,電線略有搖晃。
4   中震   25-80gal以下   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部分的人會尋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幾乎都會驚醒。   房屋搖動甚烈,底座不穩物品傾倒,較重家具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   汽車駕駛人略微有感,電線明顯搖晃,步行的人也感到搖晃。
5   強震   80-250gal   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重家具可能翻倒。   汽車駕駛人明顯感到地震,有些牌坊煙囟傾倒。
6   烈震   250-400gal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困難。   部分建築物受損,重家具翻倒,門窗扭曲變形。   汽車駕駛人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7   劇震   400gal以上   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幾乎所有家具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鐵軌彎曲,地下管線破壞。
可以看到除了地震动加速度之外,其他都是描述性的指标。汶川地震后,有这样一则新闻说:”  ….. 中国的建筑抗震标准不足日本的一半,据称还有很多陈旧建筑的抗震强度更低。
熟悉中国防震情况的首都大学东京地震工学教授岩楯介绍说,中国于2001年制定各地区建筑抗震标准,北京为200伽(gal,加速度单位,1933年四川茂汶北7.5级地震,加速度高达159.5伽),上海为100伽。发生本次大地震的四川省标准较低,成都为100伽,重庆、绵阳和德阳仅为50伽;而日本的标准是400伽。”
无法辨别是否国内的标准如此之低,但是地(面)震动加速度带来了可测量性。根据牛顿定律F = ma, 地震时建筑物在某方向上承受力也就是其本身质量和地面震动加速度的组合结果。
在实际的工程结构计算中,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地震时的作用力是多类型的,不是只有水平剪力一种。
题外话,我那做结构设计的老同学是当年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做现在这一行正可谓是发挥长处。而我们做工程的老少爷们,往往更重视经验,看到复杂计算就头痛。
现在假设学校的设计能够被国内的大小设计院来承接,在公式,理论和数据面前,我们不会比他们做得更好,那么进入下一个环节,施工。

南京是按7度设防的,国内最高设防是9度[norly 于:2008-05-25 05:32:45
十度以上是不设防的,当然是指普遍标准上来说。不会按十度及以上给普通工民建来设防的,太不划算。但是对重要建筑来说,这些钱是该花的。国内最高的一个好像是云南或者长江上游的某大型水电站大坝,按十一度标准设防,这钱砸得海了去。

 

国标的抗震设防烈度的一些规定[橡树村 于:2008-05-22 00:17:44
国标对于抗震设防等级以及相关的具体设计要求有很详细的规定。可以参见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附件。这个规范是根据GBJ11-89修改而成的。
设防要达到的目的: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6                      0.05g
7                      0.10(0.15)g
8                      0.20(0.30)g
9                      0.40g

1g应该是9.8m/s/s,也就是LZ说的980迦。
同样设防烈度内又分组,不同组有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
查四川省的抗震设防烈度,

不低于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0.40g的有

第一组,康定,西康

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的
第一组,冕宁

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的
第一组:松潘,道孚,泸定,甘孜,炉霍,石棉,喜德,普格,宁南,德昌,理塘
第二组:九寨沟

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的
第一组:宝兴,茂县,巴塘,德格,马边,雷波
第二组:越西,雅江,九龙,平武,木里,盐源,会东,新龙
第三组:天全,荥经,汉源,昭觉,布拖,丹巴,芦山,甘洛

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的
第一组:成都(除龙泉驿,清白江的5个市辖区),乐山(除金口河外的3 个市辖区),自贡(4 个市辖区),宜宾,宜宾县,北川,安县,绵竹,汶川,都江堰,双流,新津,青神,峨边,沐川,屏山,理县,得荣,新都
第二组:攀枝花(3 个市辖区),江油,什邡,彭州,郫县,温江,大邑,崇州,邛崃,蒲江,彭山,丹棱,眉山,洪雅,夹江,峨嵋山,若尔盖,色达,壤塘,马尔康,石渠,白玉,金川,黑水,盐边,米易,乡城,稻城,金口河,朝天区
第三组:青川,雅安,名山,美姑,金阳,小金,会理

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的
第一组:泸州(3个市辖区),内江(2个市辖区),德阳,宣汉,达州,达县,大竹,邻水,渠县,广安,华蓥,隆昌,富顺,泸县,南溪,江安,长宁,高县,珙县,兴文,叙永,古蔺,金堂,广汉,简阳,资阳,仁寿,资中,犍为,荣县,威远,南江,通江,万源,巴中,苍溪,阆中,仪陇,西充,南部,盐亭,三台,射洪,大英,乐至,旺苍,龙泉驿,清白江
第二组:绵阳(2个市辖区),梓潼,中江,阿坝,筠连,井研
第三组:广元(除朝天区外的2个市辖区),剑阁,罗江,红原

低于6度的也要求按照6度设防。
看起来很多地方的设防等级都偏低。

http://www.hnccic.com/Web/HTML/oftendata/cysj13.html

实际工程失效事故的分析会全方位进行,不会就预制板或者钢丝进行判断。
从设计上无法避免的灾害,期望从房屋损毁的仿真上进行一些优化,能够把房屋的坍塌做成延性,给逃生留出时间来。
国内的设计体系和机构应该是很健全的,是否工作有效这是另一回事,但起码架构是在的。

 

二,施工的艰难[别处 于:2008-05-21 15:21:32
我的战友压力(我给他取的名字,和他的专业相符)是世界级的工程专家。他在和我一起观看校舍倒塌的图片时,提到他的经验:很多设计会有漏洞,但是更多的问题出在施工上面。假若施工阶段没有把握好,要在完工以后来检验,是非常困难的,除非出了事故。
现在,最大的事故已然出了,有没有审核的可能?有的。
那位哭诉的老先生指着的水泥里细细的钢丝,也许并不是罪魁祸首。
假若一支事故分析小队到废墟,也许他们会这样做:
首先找到承重柱的残骸,那里面会有钢筋。当然你需要带上一支电锤或者是手工重锤,以便在水泥包裹的情况下砸出里面的支撑钢筋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两类钢筋,一类是最少四根的纵筋,直径最粗,还有直径较细的箍筋缠绕在纵筋上起加强作用。钢筋够不够用,你我说了都不算,看了尺寸也不能下定论,而是可以截下一段来做拉伸试验,验证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样的,现场的水泥块,也不是你说里面的黄沙多了就不行,同样能截出一个圆柱体,去做抗压试验,同样地验证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在震后的新闻会上,往往看到这样的回答,灾区建筑是按照7级烈度建造,但是实际烈度到了9级,所以坍塌了。注意,坍塌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一根柱子,假若是混凝土的刚性强,那么一旦超过承受强度,混凝土是瞬间崩溃的,也就是说,假若柱子旁边有人,可能来不及逃。
而同样一个柱子,假若其强度特性更趋向于钢材,那么在加大承受强度的过程中,它是会逐渐变形直到崩溃会有一个延时,这就给逃生带来希望。工程师说,我喜欢钢材的原因是因为它会”告警”, 当然爱的工程师太多,所以铁矿石越来越贵,钢材年年涨价,题外话,题外话。
所以假若不幸楼宇非得倒塌,我们也希望从设计时就能考虑应力负荷让之尽量延性倒塌。
灾区现场的惨剧,很多是发生在被预制板或者梁压住。这部分房顶结构我相当陌生。按照变形造成弯曲,挠度是一个重要指标。我看到很多愤怒的声音指责预制板的使用,据说在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禁止使用预制板而强调现浇楼面,遗憾的是我在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中并没有找到这一说法,也许是预制板压的人太多了(想到了坚持了70多小时的陈坚),以至预制板成了恐怖的象征。从常识中推断,一个楼顶坍塌下来,恐怕不仅仅是预制板的强度问题,这和墙面的结合方式,梁的架设方式等屋顶结构设计都会有关系,也和是否按照设计来施工有关系。
压力继续和我分享经验:我见过世界级的专业公司也会在施工中出问题!(不是要给北川的建筑公司开脱, 但愿这句话不会被断章取义地引用)。
也就说,没有百分百的施工质量保证,不是说你请了哪一家来,就能包办一切。我也屡次和国际间赫赫有名的专业公司代表在质量问题上吵得面红耳赤,差点一起上法庭。那么,工程上,怎么办?
方案就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现场督导,国内更多的叫监理。监理公司最好是客户方自己请来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场督查质量。有些大客户喜欢交钥匙工程,也就说所有的要求一起提供给施工方以后,就坐等对方把工作做完,然而请第三方检验之后,交接钥匙,竣工验收。这说来很干净利落,但是会留下许多隐患。
压力说,要在完工以后来检验,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问题在视觉上没有表征的情况下就被掩盖了。

既然再好的公司也会出问题,那么最好的方式,还是持续的检查和督促,我们在工程上,常常将之称为督导,supervision.
我在此奢望一下,假若将来有机会参与建设希望小学,能有工程专业的朋友一起去做义工,集中培训后,在一段时期内督导校舍的建设。北川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大家的愤怒,集中在可见的用材上面,然而工程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再好的设计,再好的材料,假若施工的方式不当,也同样会出毁灭性的事故。在某国建设铁塔的时候,使用了世界著名的品牌的化学螺栓来和地面固定,然而就是因为在清除钻孔里的碎屑时不严谨,而检测公司又因为自己公司出品的螺栓而掉以轻心,结果导致螺栓无法固定到位,最后导致铁塔倾覆。

国内的监理业没有独立的地位,很难真正行使应有的权力。[淡淡微风 于:2008-05-22 09:09:04
跟政治机构相关的整体问题,很难解决。
不过文中有一段似乎有问题,关于工程监理,一般都是全程监理,也就是说,每个小过程按道理都应该由监理验收通过并签字,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的施工,“交钥匙”工程不应该存在了才是,完成后再检验那是外观。除非监理方被外力左右。
比如,钢筋进场要验收,绑扎要验收,焊接要验收,水泥,沙子,石块,进场都要验收,搅拌也要验收,最后的浇注,浇注后几天以后凝固情况,也还是要验收,这一路都有专门负责人,还要签字,然后是终身质量负责制,如果严格执行,保证设计质量是能做到的。
但是,实际过程中,充满变数,从设计到施工,从甲方到监理,都不是铁板一块,说不偷工减料那是不可能的。好的地区,大家有共识,以不出事为基准,不好的地区,就天知道了。偏远的地方,只能指望老天爷保佑。

这是由于交钥匙工程的机制导致的[别处 于:2008-05-22 09:29:19
因为能拿下交钥匙工程的是总包商,而总包商再进一步转包给基建公司。
总包商如果拿的项目太大,往往需要雇佣临时的督导来监理,甚至引入第三方公司来管理,这样一个项目的人员管理就会错综复杂,最后连明确的工序都会被放水。而临时督导是拿钱拿到工程结束,因此在机制上没有给东家百分百用心的动力。
而总包商迫于客户的压力,又需要赶工期,不得不在局部牺牲一些。

据我所知,监理不由承包方请,是由发包方请。[njyd 于:2008-05-25 02:22:52
并且要全程介入,每一步没有监理的签字就不能往下进行。
    以前都是由发包方自己派人监督,后来规定一定要请第三方。
大约2000年左右,俺住的宿舍楼改造,预算是教育部拨了二十万,不够的学校解决,只是把朝北的三分之一扒掉重建。这么个小工程也有位监理整天跟着。因是可能因为工程太小,感觉这位监理不太严格。

是这样的,[别处 于:2008-05-27 02:55:57
单纯的基建工程会直接让专门公司来做,一般监理来自第三方,由客户来指定。
但大规模的交钥匙工程往往包含了基建,设备安装,工序调试等多个部分,这样的总包商往往不是基建公司,它需要再次分包给各专门公司,于是会指定自己的监理方来监督基建部分,也就是说,这时候监理是由总承包方请来的。

老实说,我觉得这个监理已经不错了[norly 于:2008-05-25 05:23:27
相对来说,大学里还比较正规,至少形式上是如此。外面的,更乱了。正如上面一个朋友说的,好点的以不出事为基准,差的就只有靠老天保佑了。
当时我们一个老师应该是作为第三方对浙江一个高速公路搞技术检测吧,每周末都要去浙江现场。他知道很多施工乱搞的事情,也透露了一点,但是他根本不会真的拿到会上提,他说凭良心他不能签字,因为出事要付责任的,但是也不能明着说施工的问题,这里面水太深了。只能让他们整改,改到基本符合要求为止,到最后也不知道怎么样,反正当时工期是非常紧张,但是问题又是非解决不可,否则根本没法验收,放水都不行。那条高速公路我还坐车走过,感觉也没什么不同哈,不出事是看不出来的,出事了问题就大了,不过这高速公路也出不了什么事,平原地区能有啥事,最后寿命短些,路坏得快些罢了。

索赔应该是有的,[别处 于:2008-05-23 15:57:53
不过你需要有更资深的督导把缺陷调查出来以后进行索赔。
比较常见的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各打五十大板。
我手里处理过监理出问题的情况,当然有几点是前提:
监理或者监理公司有利害关系在你手中
你有更换他们的可能性
你有扣钱的可能性
你有敲掉他们的饭碗一道边的可能性
你有把问题捅上去的可能性
说白了,还是双方的博弈。

国内监理业,现在举步维艰[住在乡下 于:2008-05-21 22:57:14
管严了,耽误了工期,甲方不满意。乙方看人下菜碟,多少给点面子,要是逼急了,有时候干脆撂摊子,或者把你打住院解决问题。不管吧,甲方出钱了,出了责任还都是你的。
目前国内到处大兴土木,有技术能力作监管的,不如跑到开发公司或者建筑公司拿高薪。混监管的,大多数都是二把刀和衙内,或者一些主管部门下来的就负责收钱,然后弄几个新手当替罪羊。

村长啊,国内这类资质完全不可信[笑吟 于:2008-05-23 09:16:50
国内各类工程单位的资质都有水分,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罢了,真按标准来的话,没几个真能达标的。比如说不同级别的资质都会规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高工几名,工程师多少名之类的。实际操作的时候工程单位就会四处去找认识甚至不认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借他们的技术资格证书,在资格认证和年审的时候冒充本单位员工交上去备案就好了。审查的单位也是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而且这类资质标准往往很粗放,操作起来漏洞太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只要是这个“口”的就好了,没有更明确的内容。比如说市政工程监理公司,资质标准里只要是干市政的工程师就可以了,并没有明确这个市政工程师以前是干设计的还是干现场施工的。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现场干工程的人往往升职称比较慢,而设计院的人升职称就相对快些容易些。于是很多设计院里的人都“兼职”干监理什么的,尽管实际上他们缺乏现场施工经验,根本干不了这个,但是人家技术职称到级别了啊。
所以国内真干工程的人通常不太看重这个工程单位的资质和信誉什么的,反正大家都是假的啦。因为体制上的原因,这方面往往是国营单位比较沾光了。真正重要的还是看现场负责人的水平。大家都是同行,三句话就知道这个监理工程师的头衔下面有多少水分,能不能随便忽悠了。所以在国内常常看到施工单位倒把监理耍的团团转的,往往都是因为那个监理工程师缺乏现场施工经验,名不副实。
至于那个什么ISO9001之类的,国内的也不能相信。这些东西都是明码标价的,你愿意出那个几十万,自然能找到某个咨询公司之类的帮你把这个评估搞定。于是公司的名号后面就又可以加上个闪闪发光的什么国际质量……

施工、监理和建设方都是一条船上的,要说污点,这行里的人都不干净,大部分人早就接受现实,安之若素了。所以,能说出那句话的人,心里一定还是有所不甘的吧。

其实我们无所谓的[橡树村 于:2008-05-23 12:54:40
我们是按照小时收钱的,派出去的人,不干活也要收钱,几个做项目管理的,是按天算钱的,项目不结束就要一直付。所以现在我们坚持不进现场,却根本不损失收入,实际上我们为了证明我们坚持的是对的,多了好多工作,也就是能多收不少钱。何乐不为呢?
倒霉的是业主,他自己愿意骗自己,我们就看乐好了。
所以和国内做项目,合同一定要签好。

所以最苦的是干交钥匙工程,[别处 于:2008-05-23 12:59:00
一切的苦都得自己吞。
当年在项目上,俺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把那些按天收钱的合同都给关了 :)

可以直接向当地建管局投诉[住在乡下 于:2008-05-22 03:01:24
一般甲级的监理,背景大多是省建设厅一级的,主要关系是当地建委,行政上归建管局。
向建管局投诉,不太伤和气,就是告诉监理公司:我们很生气,注意一点。

我们不是业主[橡树村 于:2008-05-22 03:13:32
估计业主对此满意,这个监理报告实际上就是糊弄我们的。我们只是工艺提供方。
我们现在要求业主找国际知名公司重新核查工程质量,否则我们不认可这个项目和我们有关,也不派人参与项目试车。因为觉得不能保证基本安全。
国内做项目一个很讨厌的问题,就是业主和施工单位监理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等等一起作假。

这个事就不好处理了,基本上是和当地建筑口全部对立了[住在乡下 于:2008-05-22 03:37:11
业主肯定会在后款项上做文章,当地建筑口联合起来,不让国外公司进驻,最容易的借口就是资质和监理人员是否在国内注册。
然后大家坐下来,讲讲创业艰辛,大伙都不容易,让村长把最需要修补的地方指出来,乙方返工。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检查所有的地方的[橡树村 于:2008-05-22 03:44:02
从法律上来讲,我们也不具备检查资格。并且,一旦我们自己检查认为没问题,却出了问题,责任就由我们承担了。我们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没有合理的安全保证就不进入现场。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工艺,没有任何人知道怎么开车。
我本人因为知道国内取巧的一些地方,和施工单位冲突过,早就被业主拒绝进入现场了。现在乐得看热闹(这个心态有问题)

这个问题我遇到过,[别处 于:2008-05-22 09:51:31
解决的方案是在合同里加进条款,就是和我方设备有关的基建准备部分,需要由我方提供现场督导,费用由业主出。假若业主坚持要在问题基建上继续,能容忍的部分,由业主签字后继续。
其实上具体工程实施中,很难所有的事情都一边倒。和业主的领导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很重要,不是太极端的情况,都可能在沟通中解决掉。

 

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有同样问题,[别处 于:2008-05-22 03:25:34
这个也是合同谈判是非常常见的条款:

我们现在要求业主找国际知名公司重新核查工程质量,否则我们不认可这个项目和我们有关,也不派人参与项目试车。因为觉得不能保证基本安全。

国内做假大约也是有个底线的,只不过我们无法探知他们的内心哪里是底线。

社会在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还是有许多做点事情的空间的。

这个就不要劳烦别人动手了,要主动些嘛[norly 于:2008-05-25 06:19:20
开个玩笑,其实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要坚持原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结果如何还很难说。有时你拒绝了,但是他可以打通别人,最后事情还是那样。我们自己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得罪吧,还怎么在圈里混,大家都要面子。最后真的很难,尽量坚持原则吧,实在要变通也没法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http://www.hnccic.com/Web/HTML/oftendata/cysj13.html

v 中国地震烈度表 v

说明:
1.Ⅰ~Ⅴ度以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表现象为主。Ⅺ、Ⅻ度的评定,需要专门研究。
2.一般房屋包括用木构架和土、石、砖墙构造的旧式房屋和单层或数层的、未经抗震设计的新式砖房。对于质量特别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列各烈度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提高或降低。
3.震害指数以房屋"完好"为0,"毁灭"为1,中间按表列震害程度分级。平均震害指数所有房屋的震害指数的总平均值而言,可以用普查或抽查方法确定之。
4.使用本表时可根据地区具体情况,作出临时的补充规定。
5.在农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城镇可以分区进行烈度的评定,但面积以1平方公里左右为宜。
6.烟囱指工业或取暖用的锅炉房烟囱。
7.表中数量词的说明: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多数:5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

烈 度

人的感觉
无感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平均震害指数

其他现象

加速度,mm/s2(水平向)

速度,mm/s2(水平向)

烈 度

人的感觉
室内个别静止中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平均震害指数

其他现象

加速度,mm/s2(水平向)

速度,mm/s2(水平向)

烈 度

人的感觉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感觉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门、窗轻微作响

平均震害指数

其他现象
悬挂物微动

加速度,mm/s2(水平向)

速度,mm/s2(水平向)

烈 度
IV

人的感觉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门、窗作响

平均震害指数

其他现象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加速度,mm/s2(水平向)

速度,mm/s2(水平向)

烈 度
V

人的感觉
室内普遍感觉;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门客、屋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平均震害指数

其他现象
不稳定器物翻倒

加速度,mm/s2(水平向)
310
(220-440)

速度,mm/s2(水平向)
30
(20-40)

烈 度

人的感觉
惊慌失措,仓惶逃出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损坏---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平均震害指数
0-0.1

其他现象
河岸和松软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加速度,mm/s2(水平向)
630
(450-890)

速度,mm/s2(水平向)
60
(50-90)

烈 度

人的感觉
大多数人仓惶逃出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平均震害指数
0.11-0.30

其他现象
河岸出现坍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软土上地裂缝较多。大多数砖烟囱中等破坏

加速度,mm/s2(水平向)
1250
(900-1770)

速度,mm/s2(水平向)
130
(100-180)

烈 度

人的感觉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中等破坏-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平均震害指数
0.31-0.50

其他现象
干硬土上亦有裂缝。大多数砖烟囱严重破坏

加速度,mm/s2(水平向)
2500
(1780-3530)

速度,mm/s2(水平向)
250
(190-350)

烈 度

人的感觉
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摔跤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严重破坏-墙体龟裂,局部倒塌,复修困难

平均震害指数
0.51-0.70

其他现象
干硬土上有许多地方出现裂缝,基岩上可能出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出现倒塌

加速度,mm/s2(水平向)
5000
(3540-7070)

速度,mm/s2(水平向)
500
(360-710)

烈 度
X

人的感觉
X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于不稳状态的人会掉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倒塌-大部倒塌,不堪修复

平均震害指数
0.71-0.90

其他现象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基岩上的拱桥破坏。大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加速度,mm/s2(水平向)
10000
(7080-14140)

速度,mm/s2(水平向)
1000
(720-1410)

烈 度

人的感觉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毁灭

平均震害指数
0.91-1.00

其他现象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拱桥毁坏

加速度,mm/s2(水平向)

速度,mm/s2(水平向)

烈 度

人的感觉

大多数房屋震害程度

平均震害指数

其他现象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加速度,mm/s2(水平向)

速度,mm/s2(水平向)

 

【原创】监理办的故事[青客 于:2008-05-22 10:07:40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单位很牛。本省为数不多的甲级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而且是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下属单位。由于我是关系户,老总对我很客气,让我去了公司最好的项目部实习。这个项目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小区,工程质量据说最低要求是要得到西湖杯,争取鲁班奖。工程虽大,监理办人却不多,有七个人。总监代表洪工、俞工、李工、王工、马工、叶工,加上我。
                                     李工
  在工地里呆过的人都会养成邋遢的习惯,工地上都是水泥石灰,每天来来回回的不可能保持干净。李工却是个特例,好像是不沾灰尘的人,头发永远都像发哥那样光亮,每天一件衬衫还记领带,每隔几分钟就要擦一次皮鞋。看自己满身的污泥,很佩服在这种坏境下还能保持仪态的李工。俞工跟我说,拉倒吧,李工有什么好佩服的啊,每天拿着个安全帽出了监理办你以为是上工地了?他每天都在旁边的理发店里呆着呢,八成是瞧上了那个老板娘了。李工来头很大,说是以前在市政府上班,后来犯了点错误下发到了这个监理单位。饿死的厨子三百斤,下岗的公务员也是半个官。监理办等人对李工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后来李工说漏嘴了,原来他在市政府只是个司机。
                                    俞工
  俞工是四川人,他属于公司临时聘用过来的,用他的话讲是从外省过来淘金的。俞工从来只买能开发票的东西。衣服、烟、内裤、电话卡。。。所以东西他都拿给施工单位报销。施工单位的人很是不齿,监理单位虽然没什么权利,但是县官不如现管也只能给报销。俞工很喜欢麻将,老是拉上包工头去棋牌室。包工头也知道是什么意思,每次都能让俞工赢个一两百。可能那天手气太背了,俞工破天荒的输了。俞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俞工就发了一张监理通知单下去,要对已经埋到土里快一个月的地基进行整改。结果就是那天晚上监理办的阿姨不用做饭了,同志们在包工头的带领下去金碧辉煌大酒店潇洒了一晚。俞工得意洋洋的对大家说,干了二十多年的监理了还没有包工头敢赢我的钱。
                                    王工http://www.cchere.net/article/1622395.html
  王工问我,你觉的做监理最重要的什么?我很教条的回答,公正、独立、自主。。。。王工笑了笑,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怎么样保护自己呢,安全守则:能不签的字就不签,不是你负责的的就不要负责。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施工单位过来签个字就这么难,每个人都互相推脱。如此小心的王工却是工地里第一个出事的。他跟我说的安全守则才一半,另一半是马工后来告诉我的,不该吃的饭不能吃,不该拿的钱别拿。王工上一个项目出事了,而工程的有些位置是要终身负责制的。王工进去了。李工说,如果越狱的话他肯定行,那牢房是他前年监理过的地方。
                                   马工
  老马是我师傅。我第一天就知道跟错师傅了。第一次带我上工地没教我任何东西,只是和我说了三个黄色笑话。老马看我目瞪口呆的样子说,小伙子要把监理工作做好,第一步就是把妞泡好啊,否则怎么和施工单位沟通啊。放心你跟我一年就是合格的监理了。今天晚上就带你实习一下,带你洗个燥。我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晚上老马真的找我了。老马让我给施工单位打个电话,让包工头一起去。师傅的第一个吩咐只好照办。对方以为我已经挂了电话,在那边骂道,昨天刚去过今天又要去,迟早生梅毒。敢情昨天马工去过了,今天不好意思要求,所以让我打的电话。出去潇洒有个程序。先是酒店里吃饭,再去ktv喝酒,而后是浴室里洗澡。在 ktv的时候,两美女左右一敬酒,心理一热我就喝高了,吐的一塌糊涂,当场趴下了。搞的大家一点兴致都没了。马工很不高兴,说以后在也不带我出来潇洒了。还好马工的这句话,让我终于没堕落下去。马工说过的最有名的一句话,监理就是包吃包嫖的专业。
                                    叶工
  叶工已经60多岁了。皮肤黑黑的,老是不带安全帽带草帽,看上去活脱脱一农民。叶工是个很负责的人,他基本上都在现场,旁站这个工序都是他完成的,老人家日晒雨淋的真是敬业。我觉的跟着马工没什么前途,有空的时候我就跟着叶工到现场学习。渐渐的我发现不对劲了。老叶上现场就是去数钢筋,或者就是量一量梁柱的长度。而且是早上量完,中午再重复。老叶在做什么呢?我偷偷的问李工。老叶连字也不认识几个,除了会数数他是什么都做不了的,人家就一农民,去年这个时候他还在家种田呢,李工说。怎么当了监理呢?他的女儿是公司副总的老婆,李工给我解释道。
                                 总监代表洪工
  总监我没见过,只是挂名的,只有在开工竣工才来。总监代表洪工就是我们监理办最大的领导了。洪工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信佛吗。我一愣。洪工对我说他信。洪工时刻保持着信仰,还能运用到工作上。有一根灌注桩老是塌孔,一直下不了钢筋笼。洪工在那里研究了半天提出了施工方案,买个猪头祭拜一下神灵,再下钢筋笼。据洪工的研究是可能是冲撞了神灵。让人想不通的是方案通过了,施工单位还真买猪头了。。。每次上梁的时候,他都要提醒施工单位准备好猪头,红布祭拜。除了迷信一点,洪工其实是个好领导。在我要调走的时候,他让好几个施工单位给我饯行,大包小包的送了不少。走的时候洪工把我一个人叫了出去,让我和他对着工地的方向许个愿,保佑工程顺利。当时我很认真的许了。不为别的就为他的诚心。
  后记 有个监理和我说过一句名言:干过监理的就是人生的一个污点。

监理......这个词好深奥[第三 于:2008-06-01 08:02:13
02 年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一片萧条,到的第二天北电裁了8000人,学计算机的基本没指望找到工作。当时自不量力的试了又试,包括上workshop和做 volunteer什么的。workshop是各个学校办的,对新移民免费,学校从政府拿钱,直接后果就是整个workshop就那些老师高兴,市场不景气他们的学校生源就好,学生中间一片惨淡。一个月的上课+一个月的volunteer让我彻底死了找个编程方面的工作--照当时的招工广告的标准, gates来了恐怕都得因为不会个什么东西被拒掉。
workshop上有个同样来自中国大陆的同学,土木工程的,际遇就比我好。volunteer的时候据说得到了高度赞扬,完了居然拿到了个 contract,职位据他自己说就是  监理  。大概半年以后,我在打labor工的时候,很巧的又遇到了这位老兄。问了一下,建立一个 contract大概4-6个月,一天8小时,一个小时10块钱。突然的我就对我打得9块5一小时的labor工平衡了起来,无论如何我能做perm的呢

 

这个监理是监理公司的还是质检站的?[无根草 于:2008-05-26 11:47:48
首先,干好监理是不容易的。如果没有10年的各种建筑施工经验,这监理的水平是很难上去的。
然后,监理公司的监理和质检站的不同。监理公司的稍微正规些(责任很大,施工的牌子永久刻着监理人的名字)。质检站的监理良莠不齐,关系很多。质检站主要是检查,尤其是快吃饭的时候。监理公司的监理要始终在工地的。
见到的工程中,主要是公办甲方腐败。曾经从派出所买出一个常务副市长,一万块(派出所的主要收入来源)。此人(不太爱钱)缺点只有一个:爱嫖。还有一些甲方给你送发票等等。见过最大的腐败(估计大于200万),北京朝阳规划局某长收了一张银行卡,把住总名下的一个私营公司(股份制改造产生,也是腐败)的罚款从1300万降到300万。

都一样,质检站和监理公司一个样。[青客 于:2008-05-26 19:07:12
   监理的钱是工地拿的最少的,看大家都发财,所以监理受不了,一般小监理工资1000左右,监理工程师2500左右,连生活费都不够,浙江价格。而工地的小包工头请监理吃个饭就抵的上好几个月的工资了。结果是赚钱多多的给赚钱很少的管那就出问题了。监理公司有时候还把监理任务承包给下面的个人。监理业务都当盈利项目来做,就已经失去监理制度的初衷了。最早引进监理的时候请了不少老外监理,效果就很好,老外工作很严格,人家工资高啊,那时候才90年的时候就一万多工资了。据说拧个螺丝人家老外监理也检查,还要你正三反三按规矩来。现在施工单位和业主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人家也接不来工程。监理也管不了施工单位,所以还不如混吃混喝了。
质检站是工地的老大了。结果也是个自负赢亏的单位。你说一个只在饭点才来工地检测一下资料的单位能有什么用处。只是大大加大了工程成本的一个狗屁单位。没次工地竣工验收的做后一项,就是吃饭发纪念品。

Seismologist Says Aftershocks Impossible to Predict

All Things Considered, May 21, 2008 · Walter Mooney, a research seismologist with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in Menlo Park, Calif., says the aftershocks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in China are typical so far, but there's no real way to predict them. Mooney tells Melissa Block his Chinese counterparts are surprised b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after the quake.

关于预制板中的筋和丝及其他。[njyd 于:2008-05-25 04:47:47
俺不是建筑专业的,但以前在工程队时盖过三年房子,所以一直对建筑行业比较注意。那时盖房子简单,家属宿舍是砖墙(24,墙厚等于一块砖的长度)木梁结构平房,大约72年盖的当地机务段办公用房是砖墙(36,一块半砖)预制板屋顶。
我下面说的都是非专业水平,只能保证部份正确。
据我所知我国对筋和丝的区分是直径的大小,大于等于6mm的就叫钢筋,小于6mm的叫钢丝或铁丝。
建筑上用的钢筋最细的是6mm,以上是8、10、12、14再往上,圆钢筋是6-12mm,螺纹钢筋10mm以上,俺见过的最粗的螺纹钢筋是 32mm。圆钢筋是表面无纹路的,螺纹钢筋表面有两条连续的顺长凸出棱,两条棱之间是一条条的斜凸出棱,有凸出棱的目的是加强钢筋与水泥之间的结合力。圆钢筋为了加强结合力,端头处要弯成钩状,螺纹钢筋端头可以不弯钩,但实际施工时往往也弯个钩。
6mm米钢筋只用于各主筋之间的连接定位,不承力,承力钢筋都是8mm以上的,因为钢筋轧制时会有误差,好象只准正公差,钢筋出售是按重量算的,轧的粗些对钢铁企业有好处,买到的6mm钢筋一般实际直径是6.5-7mm,有的甚至接近8mm,所以有的建筑商就拿这种正公差大的当8mm用(因为设计时取的安全余量较大,除了象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一般不会出问题),这里暂且不说过于偷工减料的奸商。
先说说钢筋混凝土中的配筋问题(钢筋的选择和放置位置),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很高,但抗拉强度基本没有,加入钢筋就是为了增强抗拉强度,没有钢筋的混凝土板跨度稍大自重都能压垮。既然是为了增强抗拉强度,那么钢筋放置的位置就很讲究,原则就是放在受拉力最大的位置。知道这个原则,看钢筋放的对不对就很清楚了,对于方柱来说,最粗的钢筋放在四角,其他的也放在接近表面的地方;对于两端支撑的梁,最粗的钢筋放在两个下角,其他的放在两下角之间的下表面,不过为了加强梁的横向强度,两个上角也要放次粗的钢筋;对于只有一端支撑的挑梁,最粗的钢筋就要放在两个上角,也就是普通简支梁反过来。据说某地曾发生过阳台钢筋放反,主筋放到了下面,造成在正常使用中阳台垮塌。另外,房屋改造中绝对不能改变梁、板的支撑方法,否则会改变梁、板的受力方式,里面的钢筋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对于楼板和屋顶(平板桥梁类同),承力钢筋均匀放在下表面,平板桥梁要求较高,上表面也要放些钢筋,当然比下表面细、少得多。
如果上下表面都有钢筋,就要用6mm钢筋把上下的钢筋连接起来扎成笼状。
混凝土的中心位置基本不放钢筋,要放也只是为了加强钢筋笼的整体性,在建筑中不受力。
说是在表面,实际离混凝土表面有10-20mm,这是为了防锈,露筋是钢筋混凝土质量差的一个表现。
一般钢筋混凝土中用的最细的钢筋是6mm,只有预制楼板中会用到5mm的钢丝,这在后面会讲。http://www.cchere.net/article/1625748.html
既然说到钢丝,就先说预制楼板。
最早的预制板用的是六到八毫米的钢筋,后来应用了一个新技术,叫预应力混凝土,就是利用加上拉力钢丝或钢缆的弹性,对混凝土构件受拉力的地方预先给一个相反于受拉方向的压力,这种技术可以充分利用钢在淬火后抗拉强度会有较大上升的特性,并且可消除在钢筋受到的拉力还远远未达到屈服强度时混凝土已开裂的现象,可充分利用钢的抗拉能力。因为钢的弹性较大,受到不太大的拉力就会伸长,混凝土是没有弹性的,里面的钢筋稍有伸长就会开裂。我第一次见到预应力混凝土的介绍是在说南京长江大桥的文章中,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用的就是简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造这种梁时里面放的钢筋很少(相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制造时要先留好管道,当然这些管道都集中在底部,混凝土养护达到强度后穿入钢缆,加上设计好的拉力,两端再锚固,这个拉力在梁的使用全寿命中一直存在。这种技术可以节约大量钢材,大桥通车后到现在已经整四十年了,从没听说过曾经换过梁。
这项技术也用在了预制混凝土楼板上,生产预应力预制板用的是五毫米冷拔钢丝,这种钢丝是经过热处理的,弹性很强(俺用它做过弹簧),有的还压出横向浅槽(起到钢筋上螺纹的作用)。
用五毫米冷拔钢丝的预制板叫预应力预制楼板,制作时先用机械把钢丝按一定的力拉长,有的是通电加热后拉直,(这个热度当然不能高)等混凝土凝固后放松,钢丝弹力回缩给混凝土下部一个水平压力。这种预制板耗钢量少,强度高。只是运输存放时要很注意支撑楼板两端,存放时要在两端支起,吊装时也只能平吊两端,如果支撑在中段自重就会压断楼板。到预制楼板的应用后期正规工厂生产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所以许多楼板因故断裂看看上去只有细细的“铁”丝,数量也比用钢筋的少得多。实际上真用铁丝的话不需要什么地震就会断裂,有时可看到农民建房过程中就发生楼板断裂基本上就是这个原因。

预应力预制楼板也有个缺点(我猜测的),钢丝在使用时就加上了拉力,说明它的抗拉断余量较小(放多了也不行,拉力太大本身的拉力就会使楼板向上弓起开裂),当承力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开裂钢丝差不多也就断了。而钢筋的还有相当大的变形余量,混凝土开裂钢筋一般还不会断,还能把楼板拉着吊在那里,而且非预应力的可以任意增加钢筋量,只要放得下。
点看全图
预制板
点看全图
劣质预制板,从断裂处看,用的是6mm钢筋,数量也太小,说明这是私人小作坊生产的。
点看全图
没有钢筋的预制板!!!!这就更过份了,看不到钢筋,这种预制板甚至在运输途中就会断裂。质量差到这种地步实际骗不了多少人,就象埃博拉病毒过于猛烈反而不会大范围传播,象上面那种劣质板反而害人多,因为装上去后看不出来,平常也能使用,等发现问题已经装在很多小楼上了。
预制板造好了该盖房子了,一块标准砖长24cm,宽12cm,厚6cm。所以砖墙就按标准砖的尺寸分12、24、36墙,这个尺寸是指墙厚的标称尺寸,实际厚度如果有抹面层还要加上几厘米。12只用在室内非承重隔墙上,你装修时如果想改变室内结构,见到12墙(有抹面层时实际厚度大约14- 16cm)是可以拆的。我国的民用建筑承重砖墙一般是24墙(有抹面层时实际厚度大约27-30cm,见到这种墙千万不要拆,否则会减弱房屋结构强度),一般的楼房也是这个标准,最早楼板直接搭放在砖墙上,因为多数是连续多间,所以搭放长度只能小于10cm,当地震或什么原因造成墙体稍有变形楼板就砸下来了。
唐山地震造成大量的这种结构楼房倒塌,大约从76年以后,我国开始越来越注重房屋的抗震性能。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当然想复杂了也没那么多钱),既然容易掉下来,就想法子不让它掉下来。开始是要求预制板两端要留出一定长度的钢筋,楼板搭放好后将对头的楼板钢筋连接在一起(后来是要求焊在一起),再浇上水泥。这样一层楼板接近连成整体,墙体变形时会被隔壁楼板拉住掉不下来。
砖墙毕竟是个薄弱环节,大的震动袭来时比较容易裂散倒掉,这样楼连成一个整体也无济于事,即使墙没倒,但位移较大,使楼板得不到支撑,各楼板钢筋、钢丝之间的联接又不是很牢固,不能保证能承受住楼板加上承载物的重量。于是又加上圈梁,就是在支撑楼板的位置浇上一层钢筋混凝土,形成一个平一面框架,把砖墙的上部联在一起。这样砖墙位移的可能性就减小很多。同时在砖墙的基础部分也加上圈梁,加强基础的牢固性。
但这样结构的楼房各层之间联接还不太好,对水平方向的抗震力还有所不足,于是在圈梁的基础上再加柱,把各砖墙的拐角联接处都加上钢筋混凝土柱,把圈梁联接成整个框架。
这种带框架的结构(不知道正式名称是什么,俺给它起个名字叫“后浇框架”)与框架结构的房子有所不同。
框架结构是先造好混凝土框架,再用砖砌里面的墙,砖墙不参与承重,所有的重量由钢筋混凝土梁柱承受,所以框架结构的梁柱都比较粗大,尺寸大于砖墙的厚度,耗钢量也大,这种方法盖的房子或在里面或在外面可以看到凸出的梁柱。框架结构的梁柱可以做的很粗大,最大的承重能力可以做得很高,所以高层超高层如果用钢筋混凝土一般都是这种结构。
后浇框架是先砌好一层砖墙,在该有柱子的地方留下空档,砌好一层砖墙后再浇灌柱和圈梁,混凝土柱基本不参与承重,承重主要还是靠砖墙,圈梁和柱的主要作用是把砖墙联成一个整体,以加强稳固性。所以这种后浇框架的框架部分比较薄弱,一般不会超过砖墙的厚度,里面的钢筋用量也要少得多。因为浇筑时砖墙本身就作为模板的一部分,混凝土直接浇在砖上,与砖墙的联接较好,现在还要求砌砖时在砖缝中放上些钢筋,一端伸入待浇梁柱的空档,以更好的加强砖墙与框架的整体性。但砖的抗压性毕竟不如混凝土,所以这种后浇框架结构只见到在六七层以下的民用楼房中使用。
这种后浇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已经相当好了,但如果开间太大(如教室)或当地抗震要求很高,预制楼板毕竟是个薄弱环节,楼板与框架的联接不太牢固。把楼板改成整体现浇,框架变成盒式结构,这样就可以抵抗相当大的地震烈度。这样的(整体现浇楼板、后浇框架)结构可以说达到了砖墙承重的极致,如果框架中放上足够的钢筋,我想应该至少能保证在这次地震中不会垮塌。不过这可能只能用于开间较小的民用住房,开间大的教室还是用框架结构比较保险。
瞎扯一通,戴好安全帽准备挨砖。

纠正部分错误。[虽然很丑 于:2008-05-30 20:55:13
你虽然不是专业人员,但是写出来的已经有专科生的水平了。
看到河里大牛都不吱声,我就拉滥竽充数一下。
你说的第一种建筑结构叫砖混结构。由砖和钢筋混凝土框架共同受力。砖结构(专业上叫砌体结构)抗侧向(水平方向)力的能力很弱,钢筋混凝土的能力强很多,同时,地震力主要是侧向力,所以,砖混结构比砖结构的抗震能力强很多。当然比框架结构(完全由钢筋混凝土柱子和梁承力)还是弱一些。
预应力梁多用在跨度大的结构上面,比如厂房和桥梁。使用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粱的抗力,同时降低梁的高度,提高建筑净高(就是地面到梁底的高度)。它的弱点是质量受施工影响很大。因为它的强度是由施加的预应力(专业上叫预应力张拉)决定。预应力小的话,就如同钢筋混凝土里少放钢筋,没有效果。预应力大的话,可能会把钢筋拉断,甚至把梁崩坏。整个施工工艺较复杂。他还有寿命问题。预应力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少,但是现在的钢材工艺已经较好的解决了这问题。
剪力墙说白了就是一片钢筋混凝土墙,如同砖墙一样,只不过是由钢筋混凝土做成的。很多高层建筑的电梯间都是剪力墙。他的抗震能力又强于一般的框架结构。
现在开始说你的错误。冷拔钢丝不会降低钢丝的强度。他的作用是在相同受力的情况,减小钢丝变形,从而更有效的利用钢丝的强度,使得钢丝和混凝土更好的协同工作(因为混凝土变形能力很弱)。
基本上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钢筋越多结构越结实。国内有超筋的说法,就是钢筋太多也不好,破坏的时候会是突然破坏,没有预警。我在国内的时候也相信,来美国以后才知道这是扯JB蛋,看看美国的配筋,怎么人家先进国家的结构都是不合格的超筋梁柱呢?我现在持这样的看法,超筋这个词是穷国才用的。
一般来说,钢结构是抗震效果最好的结构。施工速度也快。问题是钢材的价格远远高于混凝土。在美国,人工成本高,施工速度可以抵消部分材料成本。中国的人工成本低(美国1/10不到),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的比重大,所以相比较而言,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性价比更高。
在建筑材料里,砖最便宜,混凝土次之,钢材最贵。这样一来,这些建筑的造价是这样的砖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
可以看出想要好建筑,就要多花钱。
建筑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是分不开的。国内砂霸石霸很多。砂霸石霸就是当地的地头蛇,强行以高价卖给施工方砂石料。其实高价还好说,砂石料值不了几个钱,再高也就是多花十万八万的。关键是他们的砂石料往往质量很差,含泥量高,级配差,强度低,这样的砂石料配出来的混凝土强度自然上不去。
还有就是国内地产商往往会拖欠施工方的工钱。这样施工方只有通过节源的方式减少开支。节源有两种方式,拖欠工人工资和偷工减料。拖欠工人工资不是好办法,队伍散了以后怎么玩?所以大多数施工方采取偷工减料的方法。地产商自己理亏,通常也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强迫监理验收。
现在国内的结构设计师也学乖了,配筋明显要比以前多,就是怕哪天建筑有问题会牵连到自己。就结构方面,国内的建筑质量问题基本上是施工问题。设计问题通常发生在业主改变建筑使用功能,而未通知设计方的时候。

关于冷拔钢丝,其实就是预应力处理[老驴 于:2008-06-07 19:03:55
但是在缺乏技术和设备保障的小厂,做这种预应力处理根本就是瞎蒙,没法保证质量。要不是当年实在穷,应该不会出此下策。

  另外理论上说,非预应力筋也不宜做成‘超筋梁’,容易无征兆的脆性破坏。(受压区混凝土先被压碎),当然实际结构设计中,超筋梁少筋梁第一步就排除掉了。
  楼板屋盖纵横墙承重+构造柱+圈粱的体系应该就叫砖混结构。
  另外个人认为这次学校大面积粉碎性坍塌,人祸大于天灾,和国力有关,象日本那样搞成几万十几万日元一平米的造价太不环保了。和现行建筑发包市场监管不规范有关,层层转包,办学专款业主挪用压价,特别是小地方,这个谁都清楚。还并不完全是施工方的责任。

预制板的整体性差,在抗弯曲和挠度上出问题的可能性大。
看到对唐山地震的回忆,也是提到预制板会从支撑墙上脱落,对人员杀伤很严重。
现浇楼面用钢筋网加固,整体性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成本确实也上去了。

先要在房屋外表面沿各墙壁的交角处打上钢筋混凝土框架,因为这框架与原房屋基本是分离的,所以还要在许多地方用钢筋向内拉紧。
但我比较怀疑这种加固方法的实际效果,看到这次灾区有的幢房子外部的加固框架还立着,内部的房子没有了。

 

国内的一般的民用建筑使用框架结构,现在的所谓的框架结构,正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承重,其他的结构均为非承重件,也就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是关键,还有结构的承重能力不一定和钢筋的密度成正比,这里钢筋的强度和后期加工(冷拔,冷轧,热轧。。)也很关键,这决定了钢筋发生屈服后还能继续承重的能力和时间,即人们撤离的可能性和时间。还有,预应力混凝土的承重力更大但关键的预应力构件应定期的进行检查,因为这种构件更为"娇贵"。

从南京的新建筑看,一般五六层以下的都是砖承重后浇框架的,现在都是现浇整体楼板,五、六层以上的一般都是框架结构。大开间的基本上都是框架结构。我现在的实验楼五层,是框架结构。比较牛的去年在我家傍边盖了个二层居委会活动中心,也是框架结构,不过承重柱很细。
关于剪力墙,我猜应该是框架中某些部分的墙体做成与框架一起浇筑的,里面也有相当多的钢筋,以加强框架的强度。有时在大楼工地上可以看到打框架时已经有些墙一起打上了。
如果在房子里面或者外面看到凸出墙面的柱子,这就是框架结构的,当然是要八、九十年代以后盖的。以前砖承重的房子有的也可以看到砖砌的烟道凸出墙面,也有在外墙上有凸出墙面的砖柱,以加强砖墙的强度,最常见的是砖砌围墙,两米多高也会隔一段设个凸出的砖柱。
预制板抗震能力很差,用了很多方法也不太行,主要是因为楼板不是个整体,断裂后即使两端被吊住中间也会塌下来砸人,整体现浇楼板中间断了还可能会象阳台那样挑着。
钢架结构当然最牢,我在七十年代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当时的技术钢筋混凝土最高只能建四十层,四十层以上只能用钢结构,也有特高的楼最上面三、四十层用钢筋混凝土,下面的用钢架。
但钢架也有个缺点,不耐火烧,双子楼被撞的部分如果是钢筋混凝土可能能多撑一段时间。

 

点看全图
框架结构。
点看全图
后浇框架的施工,上图可见过长的砖墙中也留下了构造柱的空间,砖墙端面不齐是为了与构造柱更好的联接。下图可见砖墙砌好后再做圈梁的模板。
点看全图
后浇圈梁,上面的模板是地平处的圈梁,可以看到最下面还有做好的基础圈梁。
点看全图
圈梁设计图,没画钢筋。
点看全图
后浇圈梁施工中,可以看到构造柱,上面伸出的钢筋也是构造柱的部位,可以看出用钢筋量很少。
点看全图
框架结构承重柱的用钢量,可以与上图比较一下,当然楼的高度也大不一样。
点看全图
这张图有点搞不清楚,看上去象框架结构的楼板整浇模板,如果是后浇框架不会用这么粗的钢筋。钢筋都扎成笼状,粗的是螺纹钢筋,细的是6mm(看上去象8mm)圆钢筋。图中楼板钢筋还未扎上。
点看全图
现浇楼板的钢筋,左上角的粗螺纹钢筋处是梁,这应该是框架结构,方盒子与上面引出的铁管是电线管道,
点看全图
螺纹钢筋
点看全图
现浇楼板的钢筋也是这样扎法。
点看全图
现浇楼板正在浇灌混凝土,可以看到楼板部分的钢筋,中间部分只有下面承受拉力,所以只在下表面放置了钢筋,靠边部分上表面也可能承受拉力(当中间出问题时,边缘的楼板就成了挑檐),上表面也放置了钢筋。
点看全图
这张立柱钢筋的照片比较清楚,可看到钢筋都被放置在四周,中心没有。
点看全图
为后浇框架留下的浇框架空间。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浇好的后浇框架构造柱。
点看全图
后浇框架整体楼板,因为圈梁上表面与楼板上表面平,所以从这里看上去没有用预制楼板的圈梁厚。

Sunday, June 8, 2008

“应急百宝箱” -- 日本的防震之道zz

点看全图
日本的“应急百宝箱”,平时放在办公桌下,而按照日本的抗震演习,遇到地震的第一反应,也是往这种铁皮办公桌下钻


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比如,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对抗地震的手段。
这种防灾应急箱体积不大,内部配置略有差别,但是大体可以满足地震发生时幸存人员的自救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等待救援时间。
那么,这种箱中究竟有哪些物品呢?笔者且以自己桌下所配备的应急箱作了例子吧。

点看全图
笔者配置的这种应急箱是日本使用最为普遍的样式


它的外壳由硬纸制成,打开后可见一张清单,列举其中物品。http://www.cchere.net/article/1621679.html

点看全图
一。附有加强橡胶指垫的棉线手套一副。


遭到地震后,自救逃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被砖石杂物困住时,单靠自己双手很难脱险。而戴上这种手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挖掘砖石瓦砾的能力,增强自己挖掘出险的可能。同时,这种手套戴上后还可以防滑,如果脱险时需要攀爬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点看全图
二。应急食品两罐


内容物包括每罐110克有盐压缩饼干,冰糖糖块和熟花生米,这些食物的味道并不好吃,但是热量很高,可以有效补充体力和矿物质。按照说明,这两罐食品,在静止不动时能够满足一个成年人坚持4天的营养需要,加上人自身在断粮情况下有一定的自持时间,这将大大提高受灾者等待救援的时间。

点看全图
三。纯净饮用水两罐


每罐340克。由于人对于水分的需要更甚于食品,所以在防灾应急箱中的水用双层金属罐包装,以尽量避免在地震中遭遇挤压损坏。遵照医学研究的结果,这种饮用水中不掺杂果汁等添加材料,据说这样是最能保障饮用水发挥救生效率的做法。同时,不掺杂添加材料,在必要时还可以用这种纯净水清洗伤口,避免感染。

点看全图
四。经过特殊处理的蜡烛两根,火柴一盒。


在一些应急箱中,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4.5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能够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点看全图
五。超薄保温雨衣一件。

这种银色的保温雨衣是高科技产品,整件雨衣折叠后和一条手帕的体积不相上下,重量极轻,却可以连头包裹一个壮年大汉。这种雨衣采用了类似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热并有较好的韧性。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很多人在废墟残骸中等待救援时面临体温下降的问题,这种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体温,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时也可用它制成简易的储水器,来保存雨水以供饮用。

点看全图
六。高强度尼龙携行袋一个


使用者可以用这种携行袋将箱内物品全部装入随身携带。在地震中,脱离危险地带后,往往当地还有无水无电交通中断的阶段。那时,随身携带应急箱中的食品饮水,就很有价值了。
有的应急箱中还有药品,绷带等,我们公司这类材料是集中放置的,所以个人的应机箱中没有。
这种应急箱会定时更换,以避免过期,而换下来即将过期的食品和饮水,因为没有回收价值则通常提供给员工免费食用。笔者也曾多次品尝过,对其口味不敢恭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这种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觉日本在防灾准备上,非常重视实用性和完备性。
应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预备,象这样比较标准的售价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较好的二十二件套应急箱,则售价在20,000日元左右,还带有逃生的绳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场上这种最好的应急箱,却是中国制造。我曾咨询过浙江的厂商,他们认为如果为国内生产这样的应急箱,售价完全可以控制在一百元以内,利润还蛮高。
除了应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例如:
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就在2007年,刚有建筑工程师因为忽视这种标准,尽管没有造成损失依然被判罪入狱;
照明等电缆线路,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容易损坏而难以维护的缺点,多采用空中架线,因此城镇里面常常可见电线杆林立,对市容颇有破坏也在所不惜;
日本的居民区,都设置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逃避。
大型公寓的阳台之间隔壁采用非常轻的材料制成,只要用脚踢就能打开,这样住户在出路通道损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家的阳台建立一条简易逃生通道。
然而,在防灾方面,与中国相比,日本也不是处处领先。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Yahoo网站的新闻报道后面有这样一条留言 – “中国方面动作很迅速,日本政府应该学习!”而且,这条留言还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赞成并引发讨论。
地震大国日本,为何对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学习中国呢?这并非夸大之词,其原因是按照日本宪法,在地震时如果需要出动自卫队救灾,须经国会批准,因此其救灾出动速度确实不如中国闻警即动的解放军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经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独立于自卫队以外的救灾体系,来满足社会需要。

好像应该至少加个一两样东西。[上课犯睏 于:2008-05-23 01:44:12
一个是收音机:地震隔绝后的唯一信息源。
一个是用D号电池的发光二极管手电筒:不用火柴和打火机,经久耐用。
这是俺经过洛杉矶大地震后的经验。
那时候,还没有发光二极管做的手电筒呢。
但是,俺打赌,大地震一来,已经习以为常的“城市光污染”立刻消失,居然可以看见星星了。
同时,很多人在逃命的时候,因为没有一丝亮光,摸黑逃窜摔惨了的,碰得到处青紫的,被玻璃碎瓷片划伤的,比比皆是。
人们在适应了城市之光之后,对于黑暗环境的适应力,似乎下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