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4, 2008

化学武器 topics from cchere

化学武器有多厉害?英国人会给你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比咱们东北的老百姓受到的伤害要权威的多得多。

1953年5月,波顿研究所,二等兵罗纳德.麦迪逊手臂滴上了一滴沙林,然后在世界上最权威的几个化学武器专家的面前,当场死亡。


德国战败之后,苏联人得到了最全面的资料,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则得到了很少,为此这三者决定联合起来,进行化学武器的研究,到,这次合作到1957年正式结束。原因之一是英国人觉得花钱太多,而且不值,打算退出。

大家合伙的内容是美国人出原料和负责生产,英国人出技术做实验,加拿大人最简单,他们只要出一块场地就可以了(地皮他们可不缺)。实际上研究不仅在加拿大作测试,西非、巴拿马、阿拉斯加他们都做过实验。这三家可以称得上是精诚合作,“我们什么都通报。”
VX这个名字,看过《勇闯夺命岛》的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对他的威力应该也有印象。V类毒剂是英国的杀虫剂厂商先研究出来的,大约是1952年,VX是V类中的一种。VX成熟的生产方法也是英国人搞出来的,生产则有美国人负责,这个生产地美国人曾经计划用来作炭疽炸弹(估计那时候他们还没想到后来炭疽把美国人整的不轻)。
美国有一次训练事故,大约9公斤VX被放到了一个山谷里,结果杀死了大约6000只羊。从公开资料看,VX在苏联人那里没有这么受重视,这似乎是因为他们的东西比VX还要厉害一些,中文译名挪威去壳(诺未曲克)。

二元化学武器是化学武器二战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方面报道很多,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失能性毒剂是另外一个方向。实际上这个概念一战的时候英国人就提出来了。越战的时候美国人使用了BZ,初期效果很好。后来发现这玩意受人的影响太大。有的越南人中了BZ之后,非但没有失能,反而更加兴奋,让捡便宜的美国陆军大兵吃了亏,于是这个BZ就不太那么受欢迎了。

刺激性毒气CS,这个也是英国人发明的,也是在越战的时候名动天下。1964年12月,在一次拯救战俘行动中,CS系列催泪弹首次被使用,结果大获成功。维斯特摩蓝将军坚持称自己使用的不是毒气,而是刺激性武器。

橙剂说他是化学武器不太适当,毕竟它的目标主要是大树,而不是人。

潜伏性毒剂是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一种本来没有毒性的物质,进入人体后产生作用。这个要求太高,进展不大。

生物性毒剂比如蓖麻毒素,肉毒杆菌毒素也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用于暗杀很不错,大规模杀人很困难。
大规模杀人,想起了一个很怪异的问题。死在化学武器下面的伊朗人比库尔德人多多了,GLA要是替伊朗人出头呢,那岂不更是合情合理一些?


最后再说一句话,一坨屎的《化武公约》。
这玩意有了比没有好,有了对付大流氓有什么用呢?
1公约是允许研究的,这对于很多大国,已经足够了。
2.公约规定,现有的一切化学武器将要被销毁,一切化学武器生产
设施也将被销毁和拆除,或改装用于公约不加禁止的目的,并对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化工生产设施实施监督。这是句完美到极点的话,完美到极点就和没用差不多了。正如拖拉机厂可以出坦克,农药厂不出杀虫剂改出杀人剂你管得了么?
3.核查的费用很高。如果赶上那家建了无数小工厂的话。
4.美国人和俄国人都不努力销毁的话,那别的大流氓呢?尤其是俄国人,他缺钱,在这方面上,美国人也缺钱。落基山兵工厂,1960 年为处理有毒废料,打了一口3600米深的井,5年内把约6.24亿升的废毒液灌进了地下洞穴,在当地诱发了1500次地震。陆军进行调查后发现,废液一天抽出1135升,抽空深井大约需要1000年时间,然后这些废液怎么处理呢?连美国人处理废液都缺钱,别人缺钱处理化学武器太正常了。

【原创】你有我有全都有啊,大杀器咱全都有啊![我不是马甲 于:2008-04-04 00:46:38
根据已有的资料,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内。在西方洋鬼子看来,第一次实用化学武器是在一战时期德国人放的氯气。二战之后,核武器基本上从化学武器头顶上夺取了大杀器的光环,一直到萨达姆惹恼了GLA,化学武器才刚刚又引起了重视。

其实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化学武器,最好的大部分都是二战时期开发出来的。可是在整个二战时期内,只有日本人在中国使用毒气的记载,德国人和英国人、德国人和苏联人、德国人和美国人都没有互相使用毒气的记录,包括美国人在硫磺岛上被日本人打得血肉横飞,美国大兵也没有得到使用毒气的批准。Why?用脚趾头想想都想得出来,只有中国人没有用化学武器报复别人的能力。

在一战的时候,别说英国人是自卫反击使用毒气的。英国人早就在考虑二氧化硫云团的杀伤力问题,美国人在申请氢氰酸的相关专利,法国人在研究如何把警察用了三年的催泪弹如何用到战壕里,德国人就不用说了。1914年十月,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再顺便说几句
化学武器的第一号魔头,哈珀先生,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个犹太人;德国人第一个尝到了毒气的甜头,也吃到了毒气最大的苦头;芥子气把英国人伤的很惨,可发明芥子气的却是个英国人;德国人芥子气的苦头吃的少一点,但伤员里却有一个叫阿道夫@希特勒的上士;英国人功课做得最足,得利也最多,第一次化学武器反击就准备了150吨氯气,但差一点点伤了自己;俄国是仅有的挨过双方化学武器的国家,这也导致了苏联对于化学武器后来的重视。

二战期间,化学武器的准备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德国人。1937年1月,一种不成功的杀虫剂-塔崩-面世了,只需要实验台上针尖大的一滴,就让他的发明者施拉德博士瞳孔急剧缩小,呼吸困难,于是一种成功的化学武器诞生了:它无色无味;可以通过呼吸也可以渗透皮肤;挥发性低,作用时间长;毒性大,是光气的三十倍。

沙林也是施拉德发明的,时间是1939年。sarin是以参加这种毒剂研制的4个关键人物名字的开头大写字母组合而成的。他们是:Schrader, Ambros,Rudriger,那一个想不起来了。沙林的毒性高了一些。当时沙林很贵的,因为最后一步的反应容器需要用银内衬。

1944年,另一位德国的诺贝尔奖金得主合成了梭曼,70年代以来,美国曾花了很大的力量去寻找所谓的中等挥发性毒剂,但无数实验结果表明,最好的中等挥发性毒剂还是梭曼。梭曼也是苏联人化学武器的主力军。二战结束以后,对于德国人的库存化学武器,英国人和美国人很不环保的把他们分到的那一份沉到了海底,苏联人则把库存、武器、工厂、人员一股脑拉了回去。
(其实沙林、梭曼、塔崩和咱们现在正热的甲胺磷是一家子)

1943年,在梭曼问世前,德国人的化学武器总量就已经是英美两国的和,还有一支11万人的化学部队。1943年,希特勒认为自己垄断了塔崩,打算使用这个秘密武器了,他咨询了这方面的专家,回答是应该英国人、美国人、苏联人都有这个东西了,所以要小心使用,事实证明这个专家高估了对手,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这一点上被德国人拉下了太多,以至于德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过了一年希特勒又想用,可是1944年的德国,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轰炸机来扔了。

1940年的英国人,也打算用毒气。他们的思路是先发制人,他们认为德国人一定会使用毒气,所以他们一定要抢在德国人前面使用毒气(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想,它们这要用上了估计二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好在有丘吉尔这一个明白人,才没捅出大漏子。

实际上丘吉尔也不完全明白,为了防止德国人登陆,他准备了全国所有的450吨的芥子气,预备德国人一登陆就使用,其实这个数字只有德国人的20分之1,质量上更是差了不止一代,而且想法是这一次攻击就要彻底解决德国人,让德国人不能反击(很傻很天真)

(说个英国人比较好玩的事情,一种化学武器是在坦克上打个洞,然后往里面注入氢氰酸。这主意不错,不过要是能打个洞的话,这坦克也差不多了)

人家美国人不一样,德国人的反击打到纽约难度太大了,乐得坐山观虎斗,直到日本人拉着他下水。当时美国舆论要求罗斯福使用化学武器,报纸上也出现了日本人在中国实用化学武器的照片。罗斯福到了43-44年才计划使用化学武器,最不愿意让罗斯福使用化学武器的是其实是丘吉尔,因为他们害怕希特勒的报复。等到不用考虑希特勒的时候,下一代大杀器已经挂在日本人头顶上了。

为什么英国人阻止呢?这要看看V-1、V-2了。V-1、V-2惹恼了英国人,精英纷纷涌动希望采用化学武器对德国人进行报复,可是这群英国精英却忘了要是化学武器坐着V-1、V-2来怎么办,还好有丘吉尔这个稍微明白一点的家伙掌权。

那么是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都缚手缚脚不干活呢?才不是呢!
1943年11月28日,“约翰·哈维”号万吨货轮从美国巴尔的摩跨越大西洋、驶向巴里的亚德里亚港,带着2000枚M47Al型化学炸弹,共100吨芥子气。由于是保密行动,这艘船也只能慢慢排队。港内的船太多,“约翰·哈维”号一连等了四天仍没轮到卸货。
1943 年 12 月 2 日这天的傍晚时分,空袭警报骤起。8 点刚过,约翰·哈维号也终于爆炸,开始摇晃着下沉。毒剂箱子同其它货物一起燃烧着,有些则直接沉入海底,更多的是从破裂的船底货仓惨漏出来,在布满残骸的港口内散开,与漂浮在水面的数百吨油料混合在一起,形成粘乎乎的致人于死地的混合物。浓黑的烟雾夹着毒气在海港上空翻滚,渐渐遮盖了巴里城,空气中充满了刺鼻的大蒜味,使漆黑的夜变得更加阴森恐怖
。戴上了防毒面具的人也纷纷死掉,因为杀手是飘在水面上的一层油。现场仅有的三个知情人当时就死掉了。大家都认为是德国人的大杀器来了,好在艾森豪威尔调查出了这是怪自己倒霉,于是千方百计掩饰。

二战后再次使用化学武器到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说白了就是小弟代替老大出面对砍,自己受了伤没关系,有老大在后面的,就算被警察带走,老大也有安家费给的。那老大自己干什么不出头呢?废话!老大自己一旦受了伤,谁给老大安家费!地盘更是要被别人给抢了。

大杀器这个东西,没有肯定是不行的,没有就会被人欺负;除了这几大流氓,一般人也不太可能有;有了也不敢用,这属于天地同寿一类的功夫。核武器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此言实乃真谛。

民国时期中国化学武器工业的一些情况[我不是马甲 于:2008-04-09 03:01:34
1932年11月 ,国防设计委员会在老蒋的领导下秘密成立,其宗旨是:“对国防经济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工业建设作规划,为经济动员作准备。” 秘书长 翁文灏 ,成员有曾昭抡、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等40多人。

933年4月,军政部决定建立化学兵工厂,并派兵工署技术司长吴钦烈同董显光赴美考察,负责订购机器和邀请技术人员。吴在美期间,先后签订的购买合同有:孟逊图化学工厂设计之日产15吨的硫酸厂全套设备;伟斯华哥公司设计之日产液氯10吨、苛性钠11吨的食盐电解厂全套设备;伊利湖公司设计之日产各500磅的泪气厂、喷嚏气厂、疱肿气厂和烟罐装填厂、毒气炮弹装填厂的全套设备。聘请的美国专家有白伟德、哈克义、艾世德、麦思哥、思普灵、过更生等人。
  工厂筹备处由吴钦烈兼任处长,张辅良任总务主任,胡尉任工务主任,并派化学工程师方志远负责建厂。1933年9月底,工厂征地306亩,第一批设计的八座厂房,一座办公楼,五所外籍工程师住室,100大间工人住宅,一所医院和全部厂房开始动工兴建。到1934年1月,除自行设计的活性炭厂、防毒面具厂正在征地200亩外,其余各厂的厂房及医院等已全部完成。因为在《关于战争规则》的国际条约中对“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武器及一切类似的液体或物质”已作了禁止生产和使用的规定。因此,从建厂开始,工厂就采取了严加防范的措施,成立警卫大队和稽查所,全厂围墙加高,在临陇海铁路一侧的围墙上,还加了很高的木板。人们即使站在火车顶上,也看不到工厂内部。泪气厂、喷嚏气厂、疱肿气厂、烟罐装填厂、毒气炮弹装填厂等按天、地、玄、黄、宇的代号组成生产。
  1936年,工厂全部建成,正式出产成品。

工厂的技术工作,开始由外籍专家负责。投产后,专家先后回国,由本厂技术人员:吴钦烈、黄朝辉、方志远、杨伟、陈友 恒、唐噗、潘祖培等人接替。由于技术力量雄厚,工厂生产非常顺利。

937年11月16日深夜,工厂“急如星火地星夜拆装全部机件,经汉口转运四川!”11月17日,机器停止运转,拆迁工作开始。工人通宵达旦地工作,一边拆卸安装,一边运上火车。上千台设备,很快地拆迁完毕,于1937年冬天迁到四川泸州。

总结一下:从无到有,是一大步;和对手相比,还差很大的一步。

文摘完了,加两句八卦。
吴钦烈是浙大毕业的,后来官至中将。解放后的防化研究院有一位将军,也是浙大毕业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