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8, 2008

腿墨上的“定律系列”

xiaoguangli:腿墨是我最喜欢的几个blog之一, mifengtd.cn。上面曾经发表过一系列关于生活中的定律的文章,小受启发,将其中的精华摘录:
  1. 墨菲定律
    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2. 羊群效应
    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3. 水桶定律
    若个人的某些方面是自己短板,那就要尽快把它补起来。若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块最短的木板”,那就应该迎头赶上,不要拉集体的后腿。
  4. 不值得定律
    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而且要富有激情与动力;若现实所迫,不能选择符合自己价值的事业,也不要消极对待或者直接放弃,应该学会改变自己,再努力向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
  5. 手表定理
    坚定一个目标,建立一个标准,自己才能成功。
  6. 80/20法则
    一些关键的小的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多数的结果、产出或酬劳。提高效率就要抓住那20%的重点。
  7. 华盛顿合作规律
    团队一定要有合适的团队协助方式。而作为一名团队成员,我们要积极参与团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取得成果。
  8. 酒与污水定律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9. 减法哲学
    减出轻松,减出自在;减出健康,减出年轻;减出快乐,减出幸福!
  10. 奥卡姆剃刀定律
    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简单。
  11. 破窗理论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行动起来!
  12. 贝勃定律
    理性的分析事实,不要随意凭感觉论事
  13. 蝴蝶效应
    防微杜渐,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
  14. 马太效应
    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15. 晕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减法哲学:化复杂为简单
减法哲学告诉我们:减出轻松,减出自在;减出健康,减出年轻;减出快乐,减出幸福!

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华盛顿合作规律告诉我们:团队一定要有合适的团队协助方式。而作为一名团队成员,我们要积极参与团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取得成果。

手表定理:带两只手表也未必能告诉你更准确的时间
手表定理告诉我们:
坚定一个目标,建立一个标准,自己才能成功。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那什么样的事值得去做呢?一般而言,可以参考这三个因素:

  1. 个人价值观。只有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激情的去做;
  2. 自我个性。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却去从事社交方面的工作,想必很难内心开心吧;
  3. 现实处境。如果你的工作与你的价值观或者个性冲突,但是你又不能抛弃这份工作。那就学会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现实中的处境。

不值得定律告诉我们: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而且要富有激情与动力;若现实所迫,不能选择符合自己价值的事业,也不要消极对待或者直接放弃,应该学会改变自己,再努力向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

贝勃定律:添加更多的重量才能感觉到与已有重量的差别


晕轮效应:你对人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

  1. 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2.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3. 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4. 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最后,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比方说,你对人诚恳多一些,即便能力差一些,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信任。在应聘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率,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给招聘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