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建议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
上海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会未采纳案,作者:邢普
中国财政收入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又突破5万亿大关,2007年同比增长也达31%左右。特此建议,向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让人民直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作为CPI高增长的补贴。
在新加坡,广大人民直接从政府获得金钱,香港也有通过退税让人民直接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事例,而美国政府在经济衰退时多运用退税直接刺激经济。
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通货膨胀的考验,实际的困境是,人民币与美元利差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事实上根本无法阻挡大量热钱涌入;提高准备金将使中小 银行面临经营困难,加剧央行利息压力,如有些经济学家也提出,最终埋单的还将是财政,长期仍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国内企业会受困于信贷规模的压缩,不仅是 房地产行业,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很可能出现百业萧条,反而让大量涌入的投机热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汇率升值会使中国的出口业受到重创,使对出口依 赖度甚高的中国经济受到严重拖累。
考虑民生,政府当然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干预价格,这体现了公平原则,但长期而言却会使市场机制出现扭曲。
每人发放1000元的好处,在于改变行政投放中的寻租,让人民直接享受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舒缓通货膨胀带来的民怨;在于能迅速刺激国内消费市场,去除行 业游说和资本利益集团的偏袒受益;还在于劫富救穷。1000元的边际效益,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者来说,是大大高于中产阶级等高收入人群。但从根 本上来说,刺激消费,从全国经济的总体增量来说是有益的,会刺激百业的发展,对有为的中产阶级和资本者是有利的。同时,每人发放1000元的政策及相应机 制也将根本改变投机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增加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通货膨胀最大的害处之一,在于改变分配,使底层百姓受到伤害。但每个国民发放1000元的计划,将舒缓这种道义压力。而且可以形成制度,根据CPI值,定期发放补助。如此,增加了货币供应的灵活性,从货币投放的根子上,改变外国投机者的预期。
【推荐理由】作 为政协提案,如果只看标题,也许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匪夷所思或者感觉作者是在开玩笑,因为它远远超出了普通民众所能想到的“政府调控”手段,事实上,它 也超过了我们所有国家机构的想象,包括人大、中央政府。然而,看完后,你或许会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份严谨的提案。其内容涉及国家财政政策,当然属“两会” 职分,而且作者提出的具体操作模式,也远比诸多空谈目标、充斥口号的提案可行。作为专业经济人士(上海汽车集团的副总经济师、曾就职华尔街知名投行雷曼兄 弟),作者以他的见识为普通民众和政府推开了一扇窗,有醍醐灌顶的效果。而且,我们也认为无论是从观点、论证、论据而言,本文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妙文。
No.2 中国政府的规模有多大
中国经济网,2月25日,作者:陈志武
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以花的钱。
据历史档案,康乾时一个普通北京人的年收入大约为24两银子,政府开支约4937万两银子,意即205万北京人的收入就可以供养乾隆政府。
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税收为2.4万亿美元,占GDP的18%,相当于8500万普通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为了支持美国政府的开支,需要8500万美国人的可支配收入。
过去30年里,中国的政府规模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大。如果说“小政府、大社会”一直是改革的理想,那么,1978-1995年间确是如此走向。1993-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从根本上逆转了头17年的方向。那次改革把税权下放,只不过,当时好心没想到,在没有实质性权力制约的体系下,特别是在新加税种的 权力不在立法机构而是在行政部门的国情下,把税权下放等于是为各级政府随意加税大开绿灯。
1995年后财政税收逐年回升,到2004年,财政税收相当于2.8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9亿农民的纯收入。随后的三年更是加速征税,到2007年,政府的财政税收已经远远超改革开放初1978年时的规模,达到历史“最大”规模。
【推荐理由】陈 志武先生在本文中通过比较,注意到财富在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分享结构截然不同。在中国,多于76%的资产由政府拥有,民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资产。相反在美 国,其资产基本都在民间个人和家庭手中,美国政府基本没有生产性资产,也只有少量的土地。 “小政府、大社会”是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目标,不但至今未成,反而政府规模越做越大。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是国富优先于民强,政府与民争利;其二是政府监护 人思维依旧,本来可以由民众零花的钱,却由政府统一花。中国未竟且正在继续的改革,应该把属于民众的还给民众。
No.3 省长能否写小说是个伪问题
《南方都市报》,2月20日,作者:长平
前不久,山西作家张平当选为副省长,引发了作家能不能当官的讨论。从中国的传统来看,回答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科举制度决定了写好文章才能当官,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温家宝总理不久前还赋诗《仰望星空》,更不用说毛泽东的文学才华了。
现代社会中同时驰骋文坛和政坛的高人也越来越少。我们用上千年的历史证明了一个小儿科的道理,那就是当官和作文其实是两回事。还有人问,当官的埋头写小说,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民生疾苦?这个提问有一些道理,但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政治的核心是权力的授予、行使、制衡和剥夺。在这一点上,网民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官员的小说要不要发表或出版,稿费怎么拿,发行怎么做,会不会有人代笔,会不会以出书来洗钱?……
沿着权力制衡的思路追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还是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员是不是在乎民意。如果民意真的能起作用,那么用不着大家去讨论上面这些问 题,而是官员将主动规避民怨,否则就会落选,或者被选票受到威胁的上司炒鱿鱼。想通了这层逻辑,我们就会明白,省长能不能写小说,厅长该不该写博客,官员 要不要孝敬父母,秘书用男的还是女的,都是一些伪问题。
【推荐理由】道 理不讲不透,说透了其实就是那么回事。本文带有很强的思想启蒙意义,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告诉普通民众,对于我们身边的一些现象究竟该如何去思考?如果我们 身边有那么多的怪现象,那就不妨再想想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可以如此作怪。如果民众在娱乐之余,还隐隐约约知道这些问题为啥是“伪问题”,那么我们就离公民社 会不远了。
No.4 “超生子女入学受限”开了个坏头
和讯网,2月21日,作者:乔志峰
郑州市今年在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在郑州入学的问题上,规定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在郑州上学将受到限制。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 少年,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请问郑州市教育局,你有什么权力剥夺公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对超生子女的入学进行限制,本身就是对超生子女的歧视。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一“超常待遇”只由外来务工人员“享受”,而当地的市民却无须受到这方面的限制。这是否是在搞双重标准?
并且,我们还要警惕由此带来的“蝴蝶效应”。既然教育都可以拿“超生”来设限,还有什么不公正待遇不能假此而行?
【推荐理由】因 为父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其他人受罚甚至受株连,这似乎渐渐成为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更有甚者,不管是出自权威,还是因为霸道,连“超生”的孩子们 也好像有了原罪,在名义上和政策上饱受歧视。“入学受限”就是其中一例。有多少人能看到这篇评论所指出的事实:那些看似掷地有声正气凛然地执行政策的声 音,淹没了作为一个个自然人、一个个无辜的生命的正当的权利——其中包括平等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连一点人性、平等的观念都没有,教育能算成功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