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 2008

第一争议

农民工退保潮涌,中央政府理当介入

◆ 《南方都市报》,1月14日,社论
农民工“退保”本已不是新闻,但随着珠三角产业升级,大批工厂关闭,有上百万打工者涌入各地社保机构,掀起一股来势汹汹的“退保”潮。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年初,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退保”比例达到了80%,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95%。然而,热衷于“退保”的农民工们,却是最需要社会保障的群体之一。为什么旨在提供生活保障的社保政策反成了农民工的一块“鸡肋”?


农民工短视不识“保”?
正方:连城市居民尚且搞不懂社保政策,更何况是农民工。据一位在广州设厂的港商指出,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有限,有其盲目、短视的一面,同时又缺乏安全感。对于他们而言,钱还是到手的比较踏实。(羊城晚报)
反方:谁说农民工算不清这笔账。如果退保的话,只能退个人缴费8%那一部分,将一年缴纳的社保款变现,充其量也就一个月工资收入,这与15年后从社保和养老保险所获相比当然相差甚远。农民当然知道不能“杀鸡取卵”,只是不得不这样做。(21世纪经济报道)
正方:没有人强迫他们“必须这样”,农民工作为自由的“经济人”,自然懂得去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同样可以选择不“退保”。(中国博客网)
反方:问题并不是“选择自由”的问题,而是“选项设置”不合理。在现有机制下,社保基金“在不同地方不能合并”,而对流动性极强的农民工群体,15年呆在同一城市的可能性极低。如果打工者要到别的城市工作,留住先前所缴纳的社保基金的惟一办法就是退保。这是不合理的制度逼的。(经济导刊)


中央是否应干预社保政策“划疆而治”
正方:社保政策“划疆而治”现状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地社保政策上的差异。相对落后地区缴纳的社保,当然无法达到发达地区的待遇;而发达地区缴纳的社保,既然由发达地区征收,相对落后的地区当然不能享受。“哪里缴纳,哪里发放”,是当前社保政策的天然属性。(新京报)
反方:但现实是弱势的农民工被迫为社保现状埋单。对他们而言,社保已变成一项中看不中用的“观赏性政策”。谁都知道,农民工对未来、对社会更多焦虑,他们愿意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缴纳社保,无非是想年老之日有一份收入好安稳地过日子,但社保却没给他们一颗“定心丸”。(南方都市报)
正方:社保转移之难,其实是种种公共政策之痛的反映。比如说诟病已久的户籍问题,以及背后城乡隔阂和国民自由流动的问题,还有地区间与个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等等。深圳市的养老保险相对较高,如果各地都可以随意转移的话,岂不是所有人都会跑到深圳来了?尽管当今的社保体系仍有种种不足之处,但目前而言还是最可行的。(燕赵都市报)
反方:显然,地方利益才是个中关键。谁都知道,农民工退保只能获得保险费的“小头”,而单位缴纳的统筹部分,则充入地方社保基金。中央电视台曾算过一笔账,按农民工月工资800元计算,一年下来要向地方贡献1000多元。如果有100万农民工,这会是多大一笔钱?这恐怕才是各地社保机构扩大参保面和办理退保时心照不宣的动力。(中央电视台)
正方: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工退保的确有不负责任的一面,但社保衔接问题需要由中央政府去解决。事实上,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行城乡社保统筹,比如在深圳、广州和四川交费,领取时就按三地交费时间段和标准领取,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办到。(南方日报)
反方:技术上能不能办到不是问题,但有关部门“愿不愿意”是另一码事。当农民工退保成为地方政府创收敛财的“提款机”时,再把防范农民工退保、堵截农民工社保制度漏洞的重任托付给地方政府,无异于与虎谋皮。(中国网)


【点评者说】农民工是这个社会最需要关爱的群体,我们想问一句,从他们身上牟利,地方政府于心何忍?必须承认,珠三角能出现“退保”潮,从好的方面看来,至少说明这里的农民工已经初步享受到了社会保障,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无疑还是幸运的。然而,现阶段中国已经有1.4亿农民工,他们在告别了土地进城打工之后,有的根本就没有社保,办了的又不得不退保。秦晖教授所概括的农民工现状——35岁前无家庭生活、35岁后无社会保障——还要持续多久?地方政府无能为力或不愿作为处,中央政府理应介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