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喜欢保险的原因:当你不急需用钱的时候,你付钱给保险公司,然后,在你最需要用钱的时候,保险公司付钱给你。
令人好奇的是,这似乎不是其他人喜欢保险的原因。多数人并没有试图把保险赔付的时间安排在最需要用钱的时候。相反,他们把保险赔付的时间安排在倒霉之事发生之后。
如 果你的房子刚被烧毁,那么“你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就等同于“撞霉运之后”。但是,如果你的儿子刚被伊顿学院(Eton)招收,而他的姐姐被哈佛大学 (Harvard)录取时,情况又怎样呢?这就是钱发挥作用的时候,但我们从心理上更倾向于为防范孩子不幸身亡而买保险。这与为预防“好消息”而买保险的 想法正好相反。
与此同时,我们被迫为手机买保险——丢失手机是运气不好,但很难说这是一个突然使钱更加值钱的生活事件。
相比之下,我们不会为活到95岁购买保险——这个“好运气”事件与我们对额外资金的巨大需求紧密相关。长寿保险容易得到:它被称为“终身年金”(有时候只称作“年金”),这种投资产品会在你有生之年向你支付收益。如果你英年早亡,你会失去这笔交易中的钱;但谁又在乎呢?
不过,我们似乎不喜欢年金。它们在美国几乎不存在。在英国,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养老金储蓄来避税的人来说,它们是被迫之选。我们并非心甘情愿地购买它们。
我 们不喜欢年金的原因相当不明朗。的确,花在年金方面的钱无法用于未雨绸缪。年金还很昂贵:毕竟,保险公司肯定担心只有奉行素食主义的禁酒主义者才会购买它 们。但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我们甚至不愿涉足年金的做法并不理性。那么,哪种怪癖的人性正在阻碍我们呢?保险公司(和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做法,将我们引 向一个更为理智的方向呢?
杰弗里•布朗(Jeffrey Brown)、杰弗里•克林(Jeffrey Kling)、森德希尔•穆拉伊纳丹(Sendhil Mullainathan)和玛丽安•弗罗贝尔(Marian Wrobel)四位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暗示。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虚构了一些选择不同养老方案的退休者,向受访者展示了他们之间的一系列对 比。
他们询问受访者,他认为谁的决定更好。布朗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受访者是否青睐那些选择年金计划的虚构退休者,完全取决于问题怎么提问。
当年金被形容为一种开支来源时,购买年金似乎很有吸引力。
例 如,一种描述方式是:“在红先生的有生之年,在社会保险之外,他每个月可以开销650美元。在他死后,这笔款项支付也随即终止。”而灰先生选择了储蓄账 户,虽然很灵活,但如果他每月开销650美元,等到85岁时,他将花光所有积蓄。看到这种对比,受访者会倾向于红先生的选择(也就是年金方案)。
不过,当把年金形容为一种投资时,它立即变得不受欢迎。
当受访者得知,红先生“向一个账户投入了10万美元,从而在有生之年每月获得650美元;他只能提取账户收益,不能撤回本金。当他死后,收益随之终止,他的投资将一文不名”,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人支持红先生的选择。
当然,两个红先生选择的是同一个产品,只是描述方式稍有不同。
其中给我们的教训是:不要关注于年金的回报率。只需想想,如果你买了一个年金产品,你每个月有多少钱可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